周志林

課堂教學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遵循教學規律,實施有效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奮斗目標。然而,在當前的教學方式中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教學方式仍普遍存在,結果教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學生的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應有發展。教學的 “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課堂教學效益不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縛教師的手腳。物理課堂的高效教學,應該是充分把握學生的學習思維,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明白理解為什么。在正負功的教學中,筆者發現一些教師總是翻來覆去地強調正負功的含義,并做大量習題強化正負功的概念,從學生課后作業反饋看,教學效果總是不佳,學后沒多久,往往就忘記了正負功的含義,遇到問題還是怎么錯就怎么錯。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教師沒有讓學生真正明白為什么要引入正負功概念,引入正負有什么好處?正負功是如何形成的?為此,筆者對于正負功的教學作了如下嘗試。
一、創設問題情境
在高中物理知識模塊中力學是整個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在力學的諸多難點中,功的概念是一個典型的難點,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只要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并精心引導,就能暴露學生真實的思維場景,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思維難點。在功的教學中,筆者創設了如下四種情境,要求學生計算恒力F各做了多少功?(圖中F=10N,α=37°,S=2m)
二、學生答案歸類展示
學生按照思維分別求解出這四種功的答案,歸類以后如下所示:
甲:W■=FSCOSα=10×2×COS37°J=16J
乙:(1)W■=FSCOSα=10×2×COS37°J=16J
(2)W■=FSCOSα=(-10)×2×COS37°J=-16J
(3)W■=FSCOSα=10×(-2)×COS37°J =-16J
(4)W■=FSCOSα=10×2×COS(180°-37°)J=-16J
丙:(1)W■=FSCOSα=10×2×COS37°J=16J
(2)W■=FSCOSα=10×2×COS(180°-37°)J=16J
丁:(1)W■=FSCOSα=10×2×COS37°J=16J
(2)W■=FSCOSα=(-10)×2×COS37°J=-16J
(3)W■=FSCOSα=10×(-2)×COS37°J=-16J
(4)W■=FSCOSα=10×2×COS(180°-37°)J=-16J
三、問題分析討論
對照以上求解過程,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問題:
問題一:計算結果功為負值,有必要嗎?
討論分析:以甲乙為例,若功都為正值,則很容易讓人產生甲乙中力F對物體的作用是相同的誤會,而事實上甲乙兩種情況中兩個力對物體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反。若功全部是正值,則體現不出這種作用效果,因此引入正負號區分這種作用效果很有必要且明了。
結論:以上計算結論中,乙圖中力對物體運動起阻礙作用,W■取負值更合理,丙圖中力對物體運動起推動作用,W■取正值更合理,丁圖中力對物體運動起阻礙作用,W■取負值更合理。
問題二:以W■為例,三位同學計算結果均為負值,你認為哪種解法更合理?
討論分析:乙的(2)(3)兩種解法,本質是一樣的,所以只要比較(2)(4)兩種解法誰更合理就行了,分析(2)的解法,要得出功是-16J,需要確認兩個物理量,即力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是銳角還是鈍角,以及銳角大小。而(4)的解法力和位移只需代入大小,然后找出力方向和位移方向夾角代入。
結論:比較兩種解法,學生認為(2)(4)差不多,應該都可以。
問題三:比較甲乙丙丁四個求解W的過程,再次比較(2)(4)誰更合理?
分析討論:從乙問題的求解中,我們比較不出(2)(4)兩種解法誰更合理,若考慮到求功并不是一個情境求功,一個公式應該具有普遍適用的特征,你認為(2)(4)兩種求法在四個情境中哪種更具有普遍意義,哪種求法思維上更能趨向于簡單?
結論:思維上力F,位移S用大小代入,α為力和位移的夾角更簡單,且四種情況均普遍適用,因此這種取法最合理。
課后反饋發現,采用此種形式教學后,學生知道了為什么要引入正負功的概念,也知道了為什么會出現正負功,更知道了如何正確計算功,真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課堂教學效益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教學問題解決的有效性是決定課堂效益的關鍵。我們不需要看上去“卓有成效”的低效教學,需要的是可能會伴隨學生一生的“長效”教學,我們不需要看上去很美的“形式效果”,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實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