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霞
摘 要: 高校艱苦專業貧困生是當前高校大學生中不容忽視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其行業的艱苦性,生源更多的是來自農村或偏遠地區的學生,他們在經濟貧困的同時,更易形成心理貧困,成為“雙困生”,各高校應及時恰當地做好他們的心理援助與輔導工作,促進艱苦專業貧困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 艱苦專業 貧困生 心理輔導
隨著高校擴招和教育成本分擔制度的推行,貧困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加,貧困生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總數已高達300多萬人,各高校貧困生的比例高達20%以上,特困生的比例約為5%~10%,有些學生的學費生活費支出占全家年總收入的60%以上。艱苦專業由于其行業的艱苦性,很難吸引家庭條件較好和考分較高的學生報考,更多的是來自農村或偏遠地區的學生,加之社會環境氛圍的影響,艱苦專業貧困生問題更加突出與多元,部分貧困生在經濟貧困的同時,面臨著“心理貧困”,他們更易成為“雙困生”。
艱苦專業諸如農、林、水、地、礦、油,從事的工作都是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提供最基礎物質產品或信息資料,是十分重要的。艱苦專業高等教育肩負著對我國基礎行業人才培養的使命,更應重視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切實在解決他們經濟貧困的同時,進行心理援助與輔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一、艱苦專業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
筆者在課題研究中,以湖南礦業類專業為樣本,選取了湖南科技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的112名貧困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采用SC-90進行測試。貧困大學生存在壓抑、緊張的心理,在強迫、人際關系、敵對、偏執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問題癥狀。比如,調查問卷中,在自卑這一項,23.7%的貧困生自己承認貧困使他們“常常自卑”,57.4%的貧困生“偶爾會自卑”,也就是說,部分貧困大學生確實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家庭貧困因為學生在認知上的差距往往有其兩面性,部分貧困生“人窮志不窮”,立志改變貧窮現狀,發奮圖強,彰顯出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但有部分學生卻把貧困變成自己沉重的心理負擔,覺得“別人瞧不起”,因而“抬不起頭”,產生焦慮、自卑、抑郁、自閉的消極心理,甚至心理扭曲。總體上看,經濟貧困對一些大學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造成他們心理負擔過重,心理消極。
二、艱苦專業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影響艱苦專業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因素很多,有經濟、社會、家庭、學校方面,也有個人主觀方面的因素。
1.家庭因素。
艱苦專業由于其行業的艱苦性,很難吸引到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和偏遠地區,普遍家庭條件相對不好,特別從農村到城市求學,城鄉差距、貧富差距,讓他們對于經濟條件差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自卑心理更突出。加之這些學生普遍肩負著改變家庭條件的夢想,背負著父母的期待與壓力更大,在求學過程中承擔著經濟與心理的雙重壓力,因此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2.社會因素。
在市場經濟下,人們對于“工作體面”、“好賺錢”的追求愈來愈多,而艱苦專業因為其行業的艱苦性,學生認為沒有其他專業體面,很容易產生自卑與焦慮感。
社會上一些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學校學生相互攀比,容易造成他們心理不平衡,加之國家、社會、學校資助方式不對或因為敏感而感覺壓抑。
3.個人因素。
不少艱苦專業的貧困生自我評價低,自我認同感不強,加之內向、封閉的性格特點,不愿意尋求心理幫助,心理更加脆弱。
三、針對艱苦專業貧困生心理脫貧的對策
1.認知引導,創設輕松的心理環境。
要引導艱苦專業貧困生充分認識到,一是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努力改變貧困;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環境,但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未來的環境,要樹立“人窮志不窮”、“貧窮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的觀念。二是艱苦專業的實踐意義,艱苦專業雖然有其艱苦性,但是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提供最基礎的物質產品或信息資料,艱苦專業支撐的產業都是戰略性產業,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這類專業大多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從事艱苦專業工作對自己人生、對國家與社會都是極富有意義的。三是通過系列活動,創設輕松愉快的心理環境,讓貧困生感受到精神富足、心理愉快。
2.要建立針對艱苦專業學生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自立、自強、自信。
一是經濟上的資助與激勵。各高校都要建立多元資金渠道,健全完善資助體系,既有國家的“獎、貸、助、補、減”,又有學校設立的獎學金、勤工助學,還要積極爭取社會上的愛心捐助,采取為艱苦專業貧困生傾斜的措施。通過多方籌措,保障艱苦專業貧困生生活上“無憂”,這是激勵的基礎。二是采取人性化策略,讓貧困生在“隱性”中得到援助。貧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態,不愿意告訴別人自己的貧困,更不愿意吐露貧困的感受。在資助過程中,我們要保護好貧困生的自尊心理,將“顯性”資助轉化為“隱性”資助。比如,將貧困資助與參加勞動、學業掛鉤,盡量采取獎勵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不是貧困資助,而是努力付出取得的獎勵成果,這樣他們更愿意接納與認同,更能激勵自己努力。三是開展貧困典型榜樣學習活動。學校通過宣傳優秀貧困生典型事跡學習,或者邀請曾經貧困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貧困,最終成就自我人生價值的社會人士現身講學等,引導貧困生勤奮學習、開拓進取,增強努力成才的決心、勇氣和信心。
3.高校要建立針對艱苦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全方位、全過程心理幫扶。
各高校要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于艱苦專業貧困生的意義,有針對性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一是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讓貧困生認識到心理健康對于自我成長的重要意義,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貧困與成長成才的辯證關系。二是搭建各類平臺,比如,素質拓展、競賽活動、團體輔導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錘煉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三是開展好個體咨詢活動,學校要開放心理咨詢室,有針對性地主動找需要心理幫扶的同學進行個別交談、心理輔導,幫助其健康成長。四是建立心理健康危機干預機制,建立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詢師)—院(系)心理成長室(心理咨詢員)——班級(心理委員)的三級心理救助體系,及時發現并給予心理援助。
四、結語
高校艱苦專業貧困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我們既要給予其經濟上的幫助,又要關注其心理成長,幫助艱苦專業貧困生健康成長,扎實培養艱苦行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2007-2010年)摘編.光明日報,2012-10-23(十四版).
[2]高鴻綱.對當前大學生激勵的幾點思考——以“90后”大學生為例[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33-34.
[3]王昌松.高校貧困生工作.泰山出版社,2010.
[4]郭靜靜,張榮偉.高職貧困生心理援助體系的構建.福建商業高等專業學校學報,2010.12.
[5]饒莉啦.高職院校貧困生的積極心理援助對策.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5.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2013年度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專項課題“高校艱苦專業貧困生立體資助體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XJK014BXSZ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