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超 史學群
摘 要: 針對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進行改革嘗試,將不同的教學法融入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堂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文重點就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法提出幾點建議和思路。
關鍵詞: 教學法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 改革和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各種數碼影像、多媒體、應用軟件、網絡等正在加劇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研究如何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統一協調起來。作為高等學校生命科學重要基礎專業課之一的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對于食品質量與安全檢驗專業的學生,屬于較新的學科內容,涉及的方面很廣,上課的學生較多,而且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從屬于食品微生物學。隨著微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日新月異。探討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將課程中最精華的內容形象生動地介紹給學生,提高我校的專業基礎課教學水平就顯得非常迫切。下面我們就教材、課堂教學模式、學生的實驗課等方面談談看法和體會。
一、“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電子版教材的制作
擁有一本好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手中有好教材,才有可能發揮“巧婦”的力量,而如何駕馭教材則需要更大的技巧和耐心。我國高校中與食品檢驗相關的專業設立不多,《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國家統編教材內容,對于國內外商品的市場情況、技術方面的研究動態涉及較少,缺乏一定的權威性和創新性,不能滿足目前教學目的的需要。我們選用錢愛東主編的、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微生物學》作為輔助教材,并利用由魏明奎、段鴻斌主編,2009年10月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面向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作為電子版教材的模板。該書較靈活地把握了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和實踐性之間的關系,以提高對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有條理地處理各章節之間的平衡。同時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管理辦法》中有關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方法作為依據,參考國家通商口岸和進出口檢驗檢疫中心實驗室,增加了實用有效的案例,綜合了國內外一些最新食品微生物檢驗學研究進展,制作了“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電子版教材。為了使電子版教材更“生動”、“活潑”、“好用”,我們盡量采用高清晰度的彩色圖片或到檢驗檢疫中心實驗室親自拍攝的照片,不論是對教師備課還是對學生復習都非常有幫助。此外,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積極調整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指導學生,使學生對課程內容更易理解和接受,強化教學效果。隨著國家有關微生物檢驗方法新標準的陸續出臺,把新標準作為補充教材。
二、“雙元教師”教學模式
目前這種教學模式剛剛在我校的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學科上展開,還處于嘗試階段,隨著條件成熟,課程教學將由行業、企業專家和學校教師共同承擔,共同決定授課內容。課前由主講教師布置教學內容預習,課上通過提問啟發學生思維,突出知識重點,由行業、企業專家介紹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最新研究進展和動向,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熱愛專業。兼職教師的加入,幫助學校教師解決了實用案例不足和課程實訓中的技術難點,如增加各級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局、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生產企業的質檢部、品質管理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食品檢驗崗位的相關技術人員走進課堂,與大學生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和互動,這些都必將極大地促進學生對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這門課程的喜愛和興趣。并且行業專家的加盟,使實踐教學能力及研發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為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提供了真實的環境。
三、食品微生物檢驗學課程參觀實習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這門課的教學務必要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帶領學生去質量監督局、疾病控制中心、商檢、海關等部門參觀先進的微生物檢驗分析儀器,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學習先進的檢驗技術,又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和認識檢驗室的建設與布局,例如,在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技術中心參觀,可以深刻認識到食品安全檢測實驗室的高端和精密儀器種類和布局,參觀更衣室、潔凈室、樣品中轉庫、培養室和致病菌檢驗室,對將來畢業后順利開展工作和建立實驗室提供重要參考。課外實習不僅拓寬了專業教學和實訓的途徑,更是以社會為課堂,教學創新與市場互動的過程,是學生學習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課程的有力補充。利用實地參觀和專業技術人員的講解,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求知欲望。
四、實驗教學方法改革
目前,實驗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制約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突出表現為,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成了中心,學生處于被動和從屬位置。由于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時較少,實驗課時更是緊張,教學效果不理想。在新時期的實驗教學中,高校實驗教學應由現在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師由傳統的“滿堂灌”轉變為啟發和引導者,準確把握講授、示范、指導等幾個方面的分寸。具體的教學流程如下:學生自己查閱資料,綜合考慮,設計實驗方案,自由成立小組,每組2-3名學生,自己準備實驗和完成實驗,獨立進行實驗結果分析。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起引導作用,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詳細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這樣的實驗方式既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真正掌握實驗內容和關鍵技術,又能夠提高學生從事創新性科學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多向思維能力、開拓創新精神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同時解決實驗課時的問題。當然,這樣的實驗設計對實驗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每個上課老師均要熟練掌握相關的各項實驗技能,保證實驗順利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指導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應對實戰的能力。因此,這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任務”工作而進行的教學行動。
五、專題教學網站的利用和共享
教學網站的建設已經在許多學科中展開,受到教師和學生的熱烈歡迎,可見,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應對目前的教學要求。新的教學方法提出和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涌現,使教學成為交互式和討論式,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手段,包括電話、電子郵件,特別是網絡,通過網絡手段,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和交流平臺,學生通過網絡可下載相關教學資源等,也可以利用交流平臺提問和答疑,對所學內容進行討論,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食品微生物檢驗相關教師可以就教學和學科建設進行討論和交流。此外,國外的教學資料應該成為我們學習該學科的輔助工具,讓學生了解國際上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學科領域的前沿知識及新技術手段。
六、教學改革應用案例及效果
同很多高校老師一樣,過去我們微生物組的老師基本都是獨自備課、改作業、批改試卷,很少進行學術上的交流和爭論,加上與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相關的課程較少,課時少,資金匱乏,缺少必備的硬件。同時老師很少主動到企業、公司中觀察、研究,閉門造車現象比較突出,結果可想而知:學生興趣不高,缺乏能切實解決當地行業發展難題的能力。現在不同了,經過兩校合并的重新改組,以及學校加大對本科教學質量的監管和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提出更高要求后,原來的教學模式發生巨大變化,學習風氣改善,教學效果明顯強化,2010年學生到課出勤率不到88%,期末考試平均成績73.4%;2013年學生出勤率就達到100%;期末考試平均成績89.4%,這是非常令人欣慰和高興的結果。
七、結語
目前,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轉變舊的觀念,改進舊的教學模式,實現從傳統教學模式向現代化教學模式的轉變。只有堅持不懈地對課程教學進行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綜合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朱麗云,高永生,王革,張擁軍.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成績評定模式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1(2):93.
[2]王革,張擁軍,等.項目教學法在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中的應用[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49-50.
[3]白鳳翎.食品微生物檢驗教學改革淺見[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4(4):53-54.
[4]朱晨.國內外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標準設置比較[J].糧食與食品工業,2011,18(2):47-49.
[5]劉斌,李志明,趙超.食品微生物檢驗[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6]李鳳梅,王世清,宮春波,等.食品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3):450-452.
[7]朱向群,胡朝暉.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1,18(1):108.
[8]田洪濤,賈英民,張柏林,等.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初探[J].微生物學通報,2002,29(3):102-104.
[9]張潔梅.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研究進展[J].現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
[10]朱軍莉,趙廣英.食品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J].農產品加工,2012(5):150-152.
[11]林麗萍,張鳳英,李聚森.建立科研小組提高食品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J].微生物學雜志,2007,27(4):110-112.
[12]周遠清.我國高教改革與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教改動態,2001,1(5):1-10.
[13]沈萍,等.教材編寫應著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0(3):38.
[14]胡永金.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63-64.
[15]陳江萍,楊文花.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改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0,8:85-87.
[16]劉森林.微生物學實驗創新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05,32(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