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瓊琰
摘 要: 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教學更是一門藝術,幼兒音樂教學是一門充滿靈性色彩和智慧光芒的藝術。幼兒音樂教育不僅是音樂技能訓練,不在于培養一批批具有專業知識的音樂人才,而是為了讓幼兒在音樂中感受到音樂的獨特魅力,同時讓幼兒全面健康、和諧快樂地成長。音樂是世界的語言,音樂為世界所有人類理解,使其產生共鳴。喜愛音樂更是孩子們的天性,如何將音樂有效融入幼兒教育中,本文是作者在基層工作兩年來的音樂教學嘗試。
關鍵詞: 幼兒教育 音樂教學 教學藝術
對于幼兒來說,音樂是他們最有基礎的藝術。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登納曾經說過:在個體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賦中,音樂天賦是最早出現的,兒童對聲音的反應在胎兒期就開始了,妊娠第三個月,多數胎兒對外界的聲音刺激就有所感覺,他們用動作及改變呼吸的方法對聲音刺激做出反應。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時,他們也是用音樂——哭聲向這個世界宣告:我來了!當他們的意愿沒有得到滿足,又沒有語言表達能力時,他們也是用音樂——有節奏的哭鬧向大人明示。由此可見,音樂這門藝術首先是屬于孩子的。
對于幼兒教學來說,音樂教學是一種獨具魅力的教學手段。
一、解放稚嫩天性,融入音樂世界
首先,音樂能讓幼兒享受到快樂。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幼兒是快樂的個體,天性喜歡快樂的事物。所以快樂的音樂能讓幼兒享受到快樂,我們經常看到剛入園的幼兒聽到輕快的音樂身體就隨之自由擺動,當小朋友們在一起手拉手,邊唱邊走邊跳時,當聽到老師彈奏演唱就愉快地圍在身邊拍手哼唱。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往往是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來的,為了讓幼兒體驗到快樂,幼兒教師一般會根據孩子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游戲,讓孩子通過自身活動,把聽、看、想和運動、唱歌、表演、游戲等結合起來,把孩子從座位上解放出來,讓他們動口、動手、動腳、動腦,在音樂世界里蹦蹦跳跳、輕輕松松地獲得知識,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享受到充分的快樂。如《動物的叫聲》,讓孩子模仿動物的叫聲、走路的姿勢,使他們有興趣跟隨音樂節奏做游戲。引導幼兒準確隨音樂變化做游戲,使他們感受動中的歡樂、靜中的優美。幼兒在聽聽、動動、玩玩中,培養和發展音樂聽覺能力、音樂記憶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
二、用心感受音樂,享受“神秘”聽覺藝術
音樂欣賞能讓幼兒享受到音樂的美。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音樂乃是一種使人迷戀善良、美和人道主義的最美妙、最精細的手段。人們愛音樂,孩子們更愛音樂,他們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潑開朗的個性,在演演奏奏中感受和表現音樂的美,產生愉快的心情,使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當然音樂欣賞活動對幼兒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對音樂能力較欠缺的孩子來說,音樂欣賞就更難了。因此,欣賞過程中,老師可以嘗試將音樂貫穿故事情境中,這樣的情境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聽辨、感受音樂。如欣賞《趕花會》時,我根據音樂變化特點創編了這樣一個簡短故事:清晨,人們梳妝打扮后趕花會,他們一路上邊欣賞著美麗的風景邊快樂地走呀走、走呀走……花會上的鮮花多姿多彩,有高有矮、有紅有綠,讓人目不暇接……欣賞完了美麗的鮮花,人們盡興地回家了,一路上邊回憶著花會上熱鬧的情景,邊快樂地走呀走、走呀走……整個故事簡單明了,三個突出情節與音樂三段式結構特點相吻合。在故事的幫助啟發下,幼兒輕松地聽辨出音樂ABA的結構特點及A段音樂歡快、跳躍,B段音樂悠揚、舒緩的風格特點。
音樂欣賞活動的核心是——賞,所以必須反復欣賞音樂的不同樂段,帶領孩子們感受音樂傳達的不同意境,從而完成對音樂的解讀與感受。心理學家告訴人們,動作是幼兒認識活動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因素。在孩子欣賞音樂這門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聽覺藝術時,可以請動作幫忙,較快地使他們認識音樂、感知音樂,提高音樂欣賞能力。一段聲音低沉笨重、速度又較緩慢的音樂,不一定能吸引幼兒,但讓他們同時隨著音樂模仿大狗熊走路動作時,他們就來勁了,并且很快記住這段音樂。你讓他們呆板地坐著聽一段描寫小鳥的音樂,他不一定能理解,但同時讓他們學做小鳥飛翔樣式,或許就一下子明白了。
實踐告訴我們,若有更多感官參加認識和欣賞活動,能使幼兒對音樂的感知來得更全面、更深刻。聽音樂時,除配以動作外,最好能讓孩子的視覺感官也加入,這樣,效果更佳。在給孩子欣賞其他動物或其他場景的模擬音樂時,做一些或找一些實物圖畫等,給幼兒加深視覺印象,這樣配合音樂欣賞,必然能使幼兒較快產生聯想(聯想對幼兒的欣賞是必不可少的途徑),從而提高欣賞音樂的能力。通過音樂聯想發展兒童的音樂思維。另外還有比較法:將兩首音樂形象有些差別的樂曲放在一起,讓他們比較相同處與不同處,久而久之,可培養他們“辨察細微”的能力,從而使幼兒不僅能粗線條地欣賞音樂,還能欣賞到音樂中細膩的、不易感知的部分。將音樂進行比較,區分它們的差異是較前面幾種辦法而論,最為“深奧”和幼兒比較難做到的,教師應給予幼兒必要的解釋才行,可以先比較差別大的樂曲。這樣,孩子的音樂欣賞能力很快就會得到提高。
三、靈活巧妙設計,激活幼兒創新潛能
音樂教學的靈活性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幼兒教師進行音樂訓練時,應十分注意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因為單純的技術傳授幼兒是很難接受的。如教授大班歌曲《理發師》時,我先讓孩子們根據歌名展開討論,說一說理發師的一舉一動,再自編禮貌待客的各種舞蹈動作:請的動作;面帶微笑向顧客問好;剪發的動作;照鏡子的動作,露出微笑:伸拇指夸獎……最后讓幼兒根據喜好自選角色佩帶頭飾,將這些模擬理發的動作與節奏、體態律動結合起來,在優美的旋律中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地唱起來、跳起來,既使幼兒情緒歡欣飽滿,又培養他們即興創作能力。使幼兒在美育過程中的情感表現既有宣泄的一面,又有升華的一面,他們在感受藝術品和創造藝術品的同時,情感表現被納入高尚、純潔的審美世界中。
在實踐工作中,音樂是發展孩子想象力、創造力,促進個性發展的有效手段,音樂活動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良好途徑,幼兒園的音樂活動是教師對幼兒進行創造力培養的載體之一。我們嘗試通過不同途徑發展幼兒的創造能力,讓幼兒成為音樂活動的主人,使音樂活動真正“活”起來。
四、綜合五大領域,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音樂教學是一門綜合課程,是數學、體育、社會等的綜合和載體。對于數學這門抽象學科,幼兒很難掌握,簡單實物缺乏情境,幼兒很難有意注意,而一首《數字歌》則讓幼兒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1到10。從生理科學角度看,音樂是一種與人的語言及其他聲音貌似相同、實質不同的特殊信息,是一種按一定頻率振動的聲波。當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和神經傳入人體后,人體內的各個系統,如聲帶振動、胃腸蠕動、心臟跳動、肌肉收縮等便會與之發生有益共振,并使體內各種活動協調一致;同時,音樂作為一種振動中的能量傳入人體后,能激發起人體本身的能量,使其從靜態轉變為動態,提高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促使一些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物質分泌,起到調節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胃腸蠕動等有益作用。因而音樂對增進幼兒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更直接的是,音樂教學往往是音樂游戲或者游戲音樂,所以音樂伴隨的是游戲,游戲活動當然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的體育活動。至于音樂教育與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早在春秋,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就很好地闡述了音樂的教育功能。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唱哭了多少母親,多少孩子在粘媽媽時就不自覺地唱起來。音樂旋律和內容完美結合對孩子的教育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音樂游戲是以藝術活動方式進行的有規則游戲,也就是在音樂伴奏或歌曲伴唱下進行的。由于音樂游戲將音樂、活動內容融入游戲形式中,舞蹈活動能鍛煉幼兒協調角色扮演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習慣,對促進幼兒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發展有獨特作用。
余音繚繞的音樂世界彰顯幼兒音樂教學的藝術魅力,在音樂教學中,孩子們的歌聲更純真美好。
參考文獻:
[1]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楊立梅.《音樂的翅膀》藝術教育多媒體教材[M].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2006.
[3]李妲,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幼兒音樂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劉沛.幼兒音樂教育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劉沛.發動幼兒音樂教育思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李璐晗.淺談幼兒音樂教學[J].好家長,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