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杰
摘 要: “出處”是中國古代士人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出”指“出仕為官”,“處”指“退處不仕”。對于這個問題,作為理學泰斗的朱熹有自己的思考。他與呂祖謙合編編纂《近思錄》十四卷,大體與《大學》一書相當,前六卷分別論述《大學》“八條目”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四條;自卷七開始,論述治國、平天下之道。卷七“處己”專門論述士人“出處”之道。賢者出處進退,可以看做治國、平天下的個人起點。那么,古代賢士君子在個人去就取舍時是如何決斷,遵循什么樣的道德原則呢?朱、呂二人在《近思錄》卷七中提出了看法。本文選取了這一卷中的幾條語錄,從中歸納出一些古代賢士君子“出處”遵循的標準和規則。
關鍵詞: 《近思錄》 程朱理學 “出處” 退處不仕
朱熹、呂祖謙二人在合編《近思錄》之時,并不是隨意摘錄周、張、二程四子相關著作中的語錄,而是遵循既定編纂思路和理論基礎,在編纂各卷之時亦然。那么,卷七是在什么樣的理論基礎上,或者說著眼于怎樣的出發點編纂的呢?
從歷代《近思錄》注解者為第七卷撰寫的解題可以一窺這一卷的主旨大意。南宋葉采曰:“身既修,家既齊,則可以仕矣。然去就取舍,惟義之從,所當審處也。”清代施璜曰:“出處之道,孔孟尚矣。進以禮退以義,孔孟去就之家法也……出而應世為行道也,非為利祿也。”近代張紹價曰:“賢者之進退當待而不當求為主,以守正志、見實理為總旨,以道義命利為意。”國學大師錢穆對這一卷的總結則是:“在家重仁,出門則必兼重義……辭受出處進退終必義而不違于其仁。”概括前賢語錄解題,可以將《近思錄》卷七提倡的“去就取舍”之道基本原則總結為“尊禮重義而不違仁”,遵循的理論基礎則可以歸納為“重義黜利,安命守正”。未仕之時不汲汲于富貴名利,出仕之時不求利祿干進;恪守禮樂仁義,樂天知命,安守正節,內心有所追求。通過對《近思錄》卷七記載的一些語錄的解讀,我們可以對古代——特別是宋代賢士君子的內心操守、處事之道、精神世界和人生價值追求有所了解。
作為對傳統儒家有所繼承和發揮的新儒家的學者們,在面對為人處世這一人生重大問題的時候,遵循的標準仍然是傳統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樂之道。在面臨人生重大抉擇,需要做出關鍵性選擇的時候,仁和義的考量對于他們來說依然是重中之重。因此,朱、呂二人在選擇四子語錄編纂這一卷的時候,理論出發點還是圍繞“重義黜利”這一信條,同時加入經過新儒家發展的“命”與“理”的思想。綜上,本文將之歸納為“重義黜利,安命守正”八個字。
“安命”之論是新儒家進退出處之道的重要理論基石。以下分三個部分闡述《近思錄》卷七中體現的新儒家在進退出處的處世哲學中的安命篤志的思想。
一、推致其命以遂其志
《近思錄》卷七第13條語錄:君子當窮困之時,既盡其防慮之道而不得免,則命也,當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當然也,則窮塞禍患,不以動其心,行吾義而已。茍不知命,則恐懼于險難,隕獲于窮戹,所守亡矣,安能遂其為善之志乎?
古代圣賢等人在論及君子品行優良與否時,往往把“處于窮困之時應當安靜自守,堅持自己的內心操守”當做一個十分重要的標準。這個操守來自哪里呢?它不是憑空產生的,來自新儒家提出的另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命。“命”可以簡單理解為“天命”、“已經注定無法更改的情況”,但不同于我們現代所講的“命運”。“困”卦,“坎”下“兌”上,澤水下漏,已經形成無可挽回的困厄境地。君子處于這種情況之下,用盡所有防備手段之后仍然無法改變結局,該怎么辦呢?程頤說“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對惡劣情況了然于胸,但不要患得患失,泰然處之,然后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在新儒家學者們看來,所謂“遂其志”,程頤所說的“為善之志”,所謂該做的事情,就是“行義”。也就是接下來要講的這個方面。
二、知命之當然,安于義之正,泰然處之
《近思錄》卷七第23條語錄:人之于患難,只有一個處置,盡人謀之后,卻須泰然處之,有人遇一事,則心心念念不肯捨,畢竟何益?若不會處置了,放下便是,無義無命也。
這一條和剛才講到的第13條是緊密相關的,第13條重點強調“安命遂志”,這一條更注重強調“行義”。“義”可以直接訓做“宜”,即適宜、合適的意思,引申開來,就是把該做的事和不該做的事情都做好了,就是“義”。《中庸》里有一段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概括一下,就是在其位而盡其事,處于什么樣的境地,就做好那種境遇下該做的事情,而不要“心心念念不肯捨”。
三、謹慎從事,慎所趨向
《近思錄》卷七第17條語錄:《鼎》之有實,乃人之有才業也。當慎所趨向,不慎所往,則亦蹈于非義。故曰:“鼎有實,慎所之也。”《周易·鼎》之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能我即,吉。《小象傳》: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尤也。
《近思錄》雖是輯錄北宋周敦頤、二程和張載四人的語錄而成的,實則是朱熹借四子之口構建起的一套理學體系。從相關理學概念入手,朱熹為當時及后來讀書人設定了一套完整的為人處世的標準。《近思錄》卷七的編定標志著孔孟學說中的“出處之義”在程朱理學體系中的地位得到確認,并反映了朱熹在處理這一問題時的整體理論思考。
參考文獻:
[1][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1版).
[2][宋]葉采.近思錄集解.清乾隆年間《四庫全書》文淵閣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