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昌
摘 要: 立案難是個老大難問題,個中原因非常復雜。立案難問題是“四風”問題在法院工作中的集中表現,嚴重背離了黨的群眾路線,傷害群眾感情,損害人民利益,危害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本文在梳理和分析民事案件立案難的表現及其原因的基礎上,著重從法院系統內部努力的角度探尋解決路徑,以期對解決民事案件立案難問題有所裨益。
關鍵詞: 立案難 群眾路線 原因 對策
“六難三案”問題即“立案難、訴訟難、執行難”和“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是“四風”問題在法院工作中的集中表現,嚴重背離了黨的群眾路線,傷害群眾感情,損害人民利益,危害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尤其是立案難的問題比較突出,群眾意見反映強烈。
一、立案難的表現及原因
立案作為人民群眾解決糾紛、法院發揮定分止爭作用的第一個環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非常遺憾的是,法院在案件立案過程中存在“生、冷、硬、推”的現象,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合法訴訟權利。
立案難的表現及其原因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因管轄問題推諉而不予立案,其主因是法院案件眾多,負擔沉重。
此類問題在法院民事案件立案過程中是一種常見現象。我國正處于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社會矛盾和糾紛出現較多。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的增強,在出現糾紛時,人民群眾選擇通過法院解決彼此之間的糾紛的情形越來越普遍。這使得法院尤其是基層法院的各種案件的立案量劇增,法院不堪重負。因此,在案件立案時,法院能推則推,使得當事人無所適從。比如民事案件中的合同糾紛案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此類案件可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當事人可以選擇其中之一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有些法院就以被告住所地不在該法院管轄范圍、不方便送達和執行為由而不予立案,要求當事人轉到被告住所地法院立案。
2.因送達問題而不予立案,其主因是法院過多考慮自身困難而忽視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日益活躍,人口流動性強,人戶分離現象比較普遍,當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變換頻繁。立案后,法院難以向當事人送達訴訟材料和裁判文書的情況時有發生,再加上有些案件的被告人刻意躲避不應訴,如借貸糾紛被告人為逃避債務避而不見等,使得法院在送達問題上的確有困難。這并不能成為法院不予立案的理由。實際上,我國民事訴訟法在送達問題上考慮是比較周全的,除了直接送達之外,還規定了留置送達、委托送達、郵寄送達等送達方式,實在不行的話,還可以采用公告送達。
3.因當事人訴訟請求不明或不準確而不予立案,其主因是法院在立案環節就引入了實質審查,害怕立案以后出現問題、承擔責任。
應當說相當一部分案件的當事人是在本人欠缺法律知識又未請律師幫助的情況下到法院起訴的。因此,當事人表達訴訟請求不合理、不明確或不準確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在此情形下,立案庭的法官可以建議當事人去找律師或者法律工作者代書起訴狀,或者給當事人予以耐心的釋明指導。如果當事人仍然堅持起訴,法院就應當予以立案,待審判庭的法官再予以釋明和處理為妥,因為當事人在開庭審理階段仍然有權利、有機會變更自己的訴訟請求并使之合理合法。
4.因訴訟標的難以執行而不予立案,其主因是法院和法官以自身政績為重,害怕因執行不能而影響執行結案率。
立案庭的法官在審查當事人提交的訴訟材料的過程中,發現當事人即使勝訴也很難執行,往往會建議當事人不起訴,有的甚至要求當事人提供被告具備履行能力的材料再立案。如果當事人不能提供被告具備履行能力的材料,立案庭的法官往往就會拒絕立案。
5.因群體性案件風險而不予立案,其主因是法院擔心引發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而承擔責任,影響自身政績。
法律不是萬能的,司法當然也不是萬能的。因此,我國憲法和法律明確了法院和其他國家機關的職能分工,有些案件不屬于法院主管就是職能分工的一種表現,比如土地所有權不明的確權糾紛就是由行政機關予以處理的。但是,在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群體性糾紛是一種客觀存在,回避矛盾并不能解決矛盾,只有直面矛盾才能夠最終解決矛盾。司法救濟作為人民群眾權利救濟和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理應發揮應有的作用。但是很多法院對于土地承包、勞動爭議、國企改制、村組織侵犯村民合法權利、拆遷征地補償等民事案件幾乎都采取退避三舍的態度,一推了之。
綜上所述,由于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存在,立案難有時是可以理解的。但讓人民群眾不能理解的是,法院在不給當事人立案時往往公然違法,根本不下不予立案的裁定書,只是口頭通知或者電話通知或者將材料遞還當事人了事。這就從根本上剝奪了當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的權利。
二、解決立案難問題的對策
立案難,既有外部原因,又有法院自身的問題。法院系統應當不等不靠,回應社會關切,關心群眾疾苦,努力追求公平正義,通過改進自身工作逐步解決立案難的問題,為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最終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貢獻力量。在此主要就法院系統內部如何解決立案難的問題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1.認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法官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真正做到司法為民,自覺維護司法權威。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是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每一個方面都內涵豐富,值得每一個法官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更關鍵的是在日常工作和司法實踐中努力踐行。假如每一個法院、每一個法官都能著眼于大局,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真正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就不會時刻只考慮自己的困難、得失。無論如何,解決立案難的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
2.改革不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符合司法規律的考核評價機制。
毋庸置疑,案件立案難的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法院系統現存的一些不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所致。法院系統目標考核中的有關指標的設定不合理性因素,導致立案法官在立案審查的過程中過多考慮了不應當考慮的因素,立案中甚至出現了審查不應屬于立案審查的問題,使得立案越發困難。比如信訪評估機制就導致某些法院對一些可能有上訪苗頭且通過訴訟途徑不能較好化解矛盾的案件、可立可不立的案件,未予立案。
3.合理配置司法資源,盡可能將更多更好的資源向審判一線傾斜。
據統計,我國法院系統現有法官已達20萬人。應當說法官數量不少,但由于處于審判一線的法官數量有限,法官尤其是基層法院的法官負擔沉重,疲于奔命。據報道,一些基層法院的法官一年審理的案件竟然高達三、四百件。因此,應當將更多的資深法官配置到審判崗位并提高他們的待遇。
4.重視立案法官的配置,加強對立案法官的培訓培養工作,努力提高立案法官的思想政治素質、法學修養和業務水平。
立案庭作為法院的“為民司法之窗,文明司法之窗,和諧司法之窗”,既是人民群眾表達訴求、參與訴訟、解決糾紛的重要場所,又是人民法院了解社情民意、服務涉訴群眾、聯系社會各界的橋梁和紐帶。法院要把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法官配置到立案庭并加強對立案法官的培訓培養工作。立案法官自身要秉持終身教育的理念,不斷提高政治修養、法學修養,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
5.增強立案法官的程序意識,嚴格依法辦事,合理合法地疏導群眾訴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明確規定,法院在對民事案件當事人提交的訴訟材料進行“形式審查”時,起訴只要達到以下4個條件,法院就應當予以立案:原告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屬于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法院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12條規定:法院收到起訴狀,經審查,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認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但很多法院在立案時的做法多是實質審查,把很多法院自認為不應當立案的民事案件擋在了法院門外。
法院作為司法機關,本應是遵紀守法的典范。但令人遺憾的是,某些法院對于不予立案的民事案件根本不按《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發“裁定書”告知不予受理,而是發個通知,乃至口頭通知。這種違法行為必須堅決予以糾正。只有讓人民群眾有說理的渠道和途徑才能合理合法地疏導群眾訴求。
6.完善關于立案的法律規定,增加對立案違法行為的懲處規定并加大處罰力度。
法律關于立案的規定多數比較原則和宏觀,欠缺具體操作性。再加上地方政策和地方性法規與法律的沖突現象仍然比較嚴重,這使得法院在立案時有時候難以把握。甚至有的法院對一些不予立案的案件,根本連什么規定都沒有,只是按照上級法院規定的所謂精神辦理。比如,現在很多法院拒絕受理刑事附帶民事案件。這是嚴重違反國家法律規定的。但是,由于立案的法律規定中欠缺懲處此類違法行為的明確規定,因此,法院公然違法大行其道卻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其后果是人民群眾深受其害。人民群眾只能選擇默默忍受或者信訪,長此以往,勢必會進一步加劇干群矛盾,成為新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當然,應當承認,法律不是萬能的,司法也不是萬能的。有些案件的所謂“立案難”并不是法院造成的。比如有些糾紛根本就不具備可訴性,不屬于司法糾紛,不應該由法院主管。實際上這些糾紛本應該由政府有關部門加以解決和處理。但在很多情況下,這些糾紛的當事人在求告無門的無奈之下,選擇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立案審查這些案件時自然只能不予立案。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立案難的問題,還需要各級黨委發揮統一領導、協調各方的作用,人大、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各盡其職,社會各方積極參與,才能夠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河北法院網.基層法院出現“立案難”新情況不容忽視[EB/OL].http://www.hb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4229.
[2]本書編寫組.民事訴訟法讀本[M].中國工人出版社,2013.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入整治“六難三案”問題加強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通知[N].人民法院報,2014-6-12(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