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藝花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育發生了新的變化,課堂被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方式轉變了。新變化給教學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問題。怎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在課改中得到滋潤,又能發展自己的個性。這就不得不使我們深思。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與文本進行認真的對話,講究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巧妙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的導入,就是教師走進課堂進行授課時的一段開場白,它是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精美的導入,像磁石一樣深深把學生吸引住,像金鑰匙悄然開啟學生的心扉。“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的導入要注重從形式到內容的新鮮有趣。興趣是學生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學生有了興趣,就能全神貫注,積極思維,思維活動也就最活躍。借助表演導入,會使學生沉浸在愉快、熱烈的氣氛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講究新課的導入方法,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把小客人“烏龜”帶進課堂,讓“小烏龜”的給學生進行表演節目,從“小烏龜”的表演中知道了周長的概念,那么“小烏龜”爬的一周到底有多長呢?該怎樣進行計算呢?從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這樣的導入,有活潑的形式,有形象的表演,有扣人心弦的問題,趣味橫生,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
二、創設情境,激發問題意識
學生在課堂上不愿提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知從何提問,教師要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以趣生疑,由疑引發好奇心,由好奇心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積極思考,進而促使學生不斷發現問題,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
(一)巧設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巧設問題而又引而不發,激發學生開動腦筋,努力發現新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特征》時,教師可先出示一組分數:……讓學生把這些分數化成小數并分類,問:分類后你發現什么?你想提什么問題?這時,學生積極思考后提出:1.一個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與它的分子有關系嗎?2.究竟分母是什么樣的數時,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3.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一定具備什么特征?4.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是什么?……這一系列的問題引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使學生的探索欲望不斷增強。
(二)創設操作活動
操作與思維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操作活動能引起和促進學生產生表象,再把表象內化為概念。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產生問題,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先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圓柱的側面剪下來。這時學生產生了疑問:1.側面展開為什么有長方形和正方形?2.剪下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的什么?寬相當于圓柱的什么?3.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通過這樣長期訓練,學生能養成良好的提問習慣。
(三)創設認識沖突
只有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主體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發揮。因此,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發現因素,創設一種促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知識,讓教學過程圍繞著學生學習中的問題而展開教學。例如在教學十一冊“工程應用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工程應用題:“要修一條長48千米的公路,甲單獨修需8天完成,乙單獨修需要12天完成,兩隊合修需要幾天完成?”學生根據一般復合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比較熟練地列出48÷(48÷8+48÷12)=4.8(天)。當學生說出算理后,教師將題中長“48千米”這個條件分別換成60千米、96千米、180千米讓學生解答,學生在解答過程中感到奇怪、疑惑:為什么這段公路長不管變成多少千米,最終答案都是4.8天呢?能不能把總路程看做單位“1”呢?這個問題的提出切中了新知的要害,抓住了問題的本質,為探索分數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和解題規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與生活聯系,培養應用意識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如在教學“比一比”時,通過找教室周圍的物體的長短高矮的比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如在學習“認位置”后,回家觀察一下自己的臥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臥室內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然后說給爸爸媽媽聽。觀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圍、村莊周圍都有些什么,到學校后,與小伙伴交流。又如在學習了“統計”后,問學生你準備統計什么?這一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而有用的喜悅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是新課程標準規定的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之一。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一個戰略性的問題,只有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