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蘭
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多年,在這期間,針對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在此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離不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都很強的活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如何以高質量教學迎接挑戰,是當前每一位教師特別是歷史教師面臨的問題。我們必須考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了解過程、方法,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
歷史新課程改革要求: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長歷史知識,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根據這一新的要求,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改變教學方式,拋棄以往呆板的填鴨式教學法,避免“一言堂”、“滿堂灌”,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教學主體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真正由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趣味性。這一點在近年來的新課程改革實踐中已得到很好的實施和證明。
在教學手段方面,歷史教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歷史課程資源,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語言、圖片、實物、模型、錄音、錄像、電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等,使歷史課堂更生動、具體、形象、感人,還能起到充實內容、再現過程、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啟迪思考等作用,讓學生在最佳的環境或氛圍中感悟歷史,從而達到理解和認知的強化,提高教學效率。
由于多媒體教學的優點顯而易見,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前幾年,在領導的推廣下,多媒體教學轟轟烈烈地開展,人人都用多媒體教學。但是,時間一長,多媒體教學就被發現存在一些問題。如從教師的角度說,準備一堂多媒體教學課程,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查找、搜集、篩選、整理和整合資料,若僅僅一堂公開課也就罷了,若要求每堂課都用多媒體教學,可能就沒人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從學生的角度看,一開始這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出現時,學生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勁頭十足。這是可以理解的:傳統歷史教學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而多媒體教學課件中眾多的歷史圖片、音頻、視頻等影像資料,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再現歷史,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在最佳的環境或氛圍中感悟歷史,加深理解和增強認知。但是,長此以往,學生有可能會產生審美疲勞,甚至會分散注意力,不關注老師提出的問題,而是欣賞圖片或視頻,關注點發生轉移,知識點和要點過目就忘,那就得不償失。同理,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也是如此,次數少則興趣高,次數多則大家都又累又煩。兵法有云:“兵貴在精而不在多?!币虼?,我認為制作多媒體課件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兩種教學手段可以用,但不能多用,過猶不及的道理古今通用。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手段,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教學因素。生動的語言,能把學生帶到歷史情境中營造課堂教學的最佳氣氛,幽默詼諧的言辭,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曾聽學生說“某某老師幽默風趣,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我好喜歡上某某老師的課……”之類的話,這就說明只要掌握語言這門藝術,不用多媒體課件這些教學手段,也未必教不好書育不了人。當然,不能僅靠語言,還要利用掛圖和歷史地圖冊,可以多用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和順口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學《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時,我讓學生記一句順口溜:“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記憶戰國七雄的大概的地理位置,又如記憶文字的演變時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再如在教學《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課,教學“加速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因素”時,我曾引用了在某期報紙上看到的三則謎語:“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攻打日本關東軍——打一歷史人物”、“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扔下兩顆原子彈加速日本投降——打一歷史人物”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打一古代神話人物”。這三則謎語的謎面就是“加速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三個因素”,謎底分別是“蘇武”、“屈原”和“共工”。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幫助了學生記憶相關知識。
“能言善辯、口齒伶俐、擅長忽悠的人上課學生愛聽;口才不好、口笨舌拙、沉默木訥的人上課學生不愛聽”,這句話不無道理,說白了就是有沒有掌握語言藝術的問題,掌握了語言藝術并運用自如自然吸引學生,若沒有掌握則吸引不了學生。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沒有一成不變,也不能讓人眼花繚亂,一切都要在摸索中前進,但不能忘了最基礎的最常用的最容易被忽略的教學手段——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