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俠
他培養了40名碩士,20名博士,在高校三次培養概率論研究的后繼隊伍,他是我國概率論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也是將馬爾可夫過程引入中國的重要人物,還是教師節的積極提倡者。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前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王梓坤先生。王先生給人的印象是一位慈祥的老者。先生安寧、平和的臉上是經歷過滄海桑田后的靜水深淵。先生的一生,單純而又高尚——他當了一輩老師。
提起王梓坤先生,熟悉他的人可能都會想起他的一句話:“我一輩子的理想,就是當老師”,但好多人都不知道,立下這一宏志的時候,王梓坤先生還只是一個12歲的少年。當問及王先生當時為何選擇當教師時,先生的話很樸實:“我是從農村出來的,農村孩子小時候見識少,視野比較窄,見不到外面的世界。當時覺得老師很優秀、有學問,對同學們很好,也比較高尚。所以,當時很崇拜老師。我覺得當老師是最好的了,從來沒想過別的,比如做生意、當官等。”
王先生一生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好學,在艱苦的環境中以優異的成績堅持完成學業。他成為教師后,對學生耐心、嚴格,總是鼓勵他們。在王先生的傾心指導下,三茬概率論研究者成長起來。楊向群、吳榮;張新生、王永進;李增滬、唐加山、洪文明、張梅等都是王先生的學生,他們為我國高校概率論教學與研究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王梓坤先生一生都在實踐做一位好老師的諾言。
談到什么是好老師,王先生提出了以下幾點:好老師首先要品德好。要給學生樹立好榜樣,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學生用心、專心。這樣,學生也會尊重老師。所以,師德好是好老師的第一個標準。其次,要學問好。學問是無窮無盡的,教師要勝任自己的工作,比勝任還要多一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擔負起教學的任務。這好比錢袋,如果只有100元,用完了可能就沒有了。但如果錢能不斷地進來,就可以儲蓄下來,這樣,錢就可以用之不竭了。學問也是這樣,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要時刻關注世界上你的研究領域的不斷發展,有什么新的進展,都應該不斷學習、吸收。就像進貨一樣,要不斷有新的貨源補充。以上這兩點,是最重要的。當然,教師還要有好身體。其他還有一些方面,比如老師要在教學和待人接物各方面給學生樹立好榜樣,處處做表率,愛護學生,尊重學生。老師也要向學生學習,不能隨便懲罰學生,要教導。
說到這里,王先生不禁回憶起自己過去的老師。王先生說:“我遇到的老師很多,中學時有一位女老師,叫高克正,是我們的級任老師,或者說是班主任,她很負責任。當時我們的生活條件很艱苦,老師也艱苦。那時,我十二三歲,晚上大家在一起自習,當時沒有電燈,自己去買一點油,再買兩根燈捻放進油里,就成燈了。高老師每天晚上都會提著燈籠到教室來看我們上自習,有巡視的意思,看我們是不是在調皮搗蛋。不過,我們還是很安心學習的,老師來了,就更安心了。我自己太窮了,買不起油,就只能坐在稍微富裕一點的同學旁邊看書,他們的燈比較亮。高老師查夜時,總是來到我的身旁,默默地俯看我寫作業。我能感覺到高老師慈愛的目光,她是在同情我,鼓勵我,這使我感到很溫暖。高老師對我比較了解,知道我家庭確實比較困難。當時我連毛巾都買不起,家里織布時,前面幾寸比較粗糙,母親就把它剪下來,我用那個當手帕,但又怕同學笑話,所以就只能把它藏起來,用的時候才拿出來。記得有一次,我自己洗白色衣服沒有肥皂,洗不干凈,我就想起了當時婦女洗衣服時,會用扁木槌拍打衣服,我便拾起石頭,學著打了幾下,沒想到衣服立刻被打出了幾個洞。我非常沮喪,因為我只有兩件換洗衣服。高老師聽說后,立刻替我縫補,并且告訴我洗衣服的方法。當時交學費也很困難,沒有獎學金之類的補助。每個學期都要交學費,但我交不起,所以,每當開學時,我就特別發愁,我知道不交學費肯定是不行的,只能申請緩交。于是,我就向高老師交一份申請報告,申請緩交學費。高老師知道我的困難與學習成績,所以她每一次都會批準。通過這種方法,我讀完了初中三年。”
如今,距離王先生的中學時代已經過去大半個世紀了,高老師早已逝世,王先生自己也已年過八旬,可是提起當年的經歷,王先生還記憶深刻,內心對高老師依然感激不已。而且,在這樣的好老師的影響下,他自己也走得更遠、更好!我想,當有一天,即使先生好多事都記不得了,他應該還會記得當年浩蕩的師恩吧。
王梓坤先生不但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做一名好老師的諾言,他還十分愛護并關心所有教師。在改革開放之初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小學教師每月只拿三四十元,民辦教師甚至只有十幾元。“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之類的言論流傳甚廣,知識分子地位低下。以教師職業為己任的王梓坤心中十分焦慮。 ①他就在全國倡議設立以“尊師重教”為目的的教師節,號召全社會尊重教師。在他和一批老先生的推動下,這件事終于促成了,國家規定自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網上有一張流傳甚廣的“教師萬歲”的照片,其中“教師萬歲”四個大字就是在慶祝第一屆教師節的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在會場上舉起來的。王先生描述了自己當時看到這一幕時的心情:“又驚喜,又振奮”。如今,30年過去了,當詢問王先生全社會是否做到了尊師重教時,王先生表示了滿意,他說:“應該說最近些年來,教育事業本身以及教師發展都有很大改進。現在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投入已經比較多了,不像以前,現在沒有聽說學校錢不夠。過去教師連工資都發不出來。現在教師工資在全國算是中等偏上,所以,教師的事業受到了重視,工資待遇、家庭住房等方面也得到了改善。教師的生活條件改善了以后,他們也更熱愛教師事業了,也更能安心地進行教學了。”
“過去教師被叫作‘臭老九’,本來就被排在社會最下層,還要在前面加一個‘臭’字。但那時老師雖然受侮辱,教學依然很認真,教過的學生也不錯。我的中學老師也被稱為‘臭老九’,但我仍然很尊敬他們。我現在這么大年歲了,心里還是總念著他們,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不在了。 ”
教師是學生的啟蒙者,他們的眼界與高度將會決定學生能走多遠。所以,在第31個教師節即將要到來之際,王先生也提出了對年輕教師的期望:第一,希望教師嚴格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做好本職工作。第二,要努力進修,特別是新教師。年輕教師既是老師,也是學生,正是成長的時期,更要努力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第三,要鍛煉身體。總之,就是要德智體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江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