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溪 王耀龍
摘 要: 隨著微機保護普遍采用,結合目前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教材特點,如何讓學生既能對繼電保護的基本原理掌握好,又能對微機保護裝置有所掌握,針對這一現實進行全面剖析,提出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教學改革方案,通過實踐證明方案是可行的。
關鍵詞: 繼電保護 微機保護 課程改革一、目前《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存在的問題
在現有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教材中,大多數教材在講述保護的基本原理時,一般結合機電型繼電器分析保護原理,這樣就花費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介紹繼電保護裝置和傳統繼電保護的二次電路。當然,通過傳統的機電型保護的動作過程,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保護原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也容易理解,問題是在理解完了保護基本理論后,如何讓學生認識微機保護,這在大多數教材中并沒有體現。
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教學的改革
1.課程改革的思路
繼電保護課程的改革以基本原理為主,包括保護的基本原理、保護裝置和繼電器的基本原理。以模擬保護具體電路為輔,對復雜模擬電路不作介紹,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保護裝置和繼電器的應用舉例以微機型為主,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適當地介紹當前繼電保護最新的技術和原理,同時鼓勵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統籌考慮和選取教學內容,以適合工作崗位的需要,對繼電保護密切相關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上、課時上嘗試進行大幅度整合。
(1)校企合作——按照工作現場工作過程搭建、設計課程教學內容。
總結歸納專業崗位群中的典型工作任務,以典型工作任務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以職業實際工作為訓練內容,使課程目標和教字內容與職業實際緊密聯系,學習要素與工作要素相互滲透、融合,最大限度地實現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
(2)貫徹規范——教學內容體現“企業標準”。
將發電廠、變電站繼電保護工作生產現場的各類規程規范、優秀企業文化和先進理念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實現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教學目標。
(3)任務驅動——實現“教、學、做”相融合。
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學生在完成學習性工作任務的過程中,認知、吸取支撐完成任務的理論知識,教師針對學生操作中遇到的難題或出現的問題給予講授,歸納操作要點或知識要點。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就是提高職業素質的過程,任務的成果就是“教、學、做”結合的結晶。
2.課程改革的具體方法
(1)教學內容的改革。
繼電保護教學內容改革是核心,沒有一個好的內容,無論怎么改都不會成功,問題是繼電保護的內容很多,怎么從眾多內容中選取是關鍵所在,內容的改革需遵循夠用、發展的層次展開。所謂夠用,就是繼電保護內容要包含基本的保護理論原理,比如常規的電流保護、功率方向保護、距離保護及差動保護等,對于這些原理的學習要完全掌握。所謂發展,就是繼電保護的理論學習要與時俱進,對于目前不用的一些陳舊理論要敢于刪除,對于新的理論要補充。由于微機保護的大力發展,許多過去難以解決的問題,現在很容易解決,如功率保護的接線形式,差動保護的接線等問題。
(2)教學手段的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十分關鍵,教學手段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是說,能否抓住學生。目前常用的教學手段主要是板書式教學、多媒體教學及討論式教學等,這些教學經過長期實踐,證明是可行的。但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如果只采用一種方式,則效果不理想,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需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采用不同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考及參與能力。因此,合理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作為職業院校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是其基本素質,也是社會的基本要求。由于微機保護的接線少,信號質量相對較高,操作過程也相對簡單,可以設計內容不同、形式多樣的實訓內容對學生進行專門訓練,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保護測試技能、對濾波及保護算法進行初步的設計,甚至對自己設計的保護方案調試等。
對于繼電保護的教學采用任務驅動法,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按照電網施工的流程,將一些簡單實際的小型工程全程照搬入實訓室,老師提供相關的圖紙資料,學生們幾人一組,按照任務要求,進行保護的施工安裝、調試,對保護出現的故障進行分析查找,完成設備的調試報告,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二次識圖能力。
(3)考評的改革
考評是檢驗學生對知識學習和應用掌握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同的考評制度可以檢驗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同能力,因此,要促使學生學好知識,掌握原理,學會應用,需要老師設計不同的考評方案。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要立足于正確引導學生在打好堅實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發揮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從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專業技能的運用、綜合性實訓的實施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核,加大實訓環節的考評比例,從制度上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的培養。傳統考評往往采用閉卷考試方式,這種方式有它的優點和公正性,但不能很好地檢驗學生動手能力和應用繼電保護原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原理性內容學習采用傳統閉卷考試,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采用具體實作考評。最后分別設計一個系數求和,完成對一個學生的綜合評價。
三、課程改革的結果分析
任何一項改革,最終都要經過實踐檢驗,當然,教育實踐的檢驗有其特殊性,它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在學校教改立項的支助下,對電氣2012級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繼電保護進行了課程內容教學改革,從教學效果看,學生上課活躍程度增加,學生對繼電保護原理的理解加深,對微機保護設備的認識和實踐能手動力大大提高。在課程結束后,通過對比和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學生相對更喜歡改革后的教學方式。這說明了這次課程內容調整和教學方式改革比較成功。
參考文獻:
[1]羅士萍,顧艷.從保護的微機化淺析繼電保護課程內容的調整[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2]田有文,孫國凱,周啟龍.突出繼電保護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J].沈陽農業的大學學報,2005(1).
[3]蔡紅梅,陳劍勇.對高職“繼電保護”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