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芹

摘 要: 本文根據生態翻譯學理論提出的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理論,探討了實用文本翻譯應采取的策略,認為在翻譯過程中應把“三維”的“適應”與“選擇”放到首要位置,以構建譯者為中心的“翻譯適應選擇論”為取向,最終達到實用文本選擇適應度最高的實用性翻譯譯文。
關鍵詞: 生態翻譯學 “三維”轉換觀 實用文本 實用性翻譯一、生態翻譯學概述
生態翻譯學是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套系統的翻譯理論。該項理論依據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選擇學說,提出在“翻譯生態環境”中,譯者從“適應”與“選擇”的視角,對翻譯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釋,構建一個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適應選擇論”①。
從漢英翻譯本質來看,翻譯實質上是語言的轉換,文化是通過語言形式呈現的,文化是大自然界所有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可以把整個翻譯過程看成是一個與自然生態諸多方面具有類似性和同構性的翻譯生態系統。在翻譯生態環境里,同樣存在大量的選擇、適應、生存、淘汰等自然現象,自然生態環境中的“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互利共生”等生態平衡現象。在此前提下,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主題理念,據此,生態翻譯學提出了“三維轉換”的翻譯觀點,即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也就是說,我們在翻譯時需要綜合考慮語言的“三維”轉換觀,進行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使譯文能夠達到多維的轉化,生成選擇適應度最高的譯文②。
二、關于實用文本的翻譯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地球村的形成,實用文本的翻譯實用性日益凸顯。實用文本是一種用途非常廣泛的文體,從語言極其規范的政府要件、科技論文等到語言相對簡明的產品說明書、旅游指南等,都屬于實用文體的范疇。在對實用文本的翻譯研究中,學者們對實用文本的翻譯界定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其中賈文波將實用文本的翻譯定義為:一種以傳遞信息為主,又注重信息傳遞效果,實用性強,應用面廣,其體裁范圍幾乎涵蓋當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大多具有現實的甚至功利的目的的文本翻譯③。
實用文本的根本特點是其實用性,基本功能是荷載人類社會的規約信息。實用文本的翻譯是一個可調節的動態信息傳遞過程,與文學作品相比,實用文本的翻譯本質在于信息的傳遞,強調真實性,重視信息的傳達效度。然而,信息的傳達效度取決于民族語言文化中的傳統模式、價值觀念、心理期待、認知能力、社會關系及文本類型等制約因素。在翻譯時,只有全部或部分滿足這些制約因素時,才能達到信息傳遞效度的最優化。
目前,從國內的研究現狀來看,對于實用文本的實用性翻譯研究,多數僅僅基于譯者對自身翻譯經驗的總結,沒有對實用文本翻譯的獨到見解,并且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生態翻譯學理論認為:譯者要以源語文本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將文本中要傳遞的信息功能,通過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的形式再現到目的語之中,并使這些信息在目的語的生態環境中得以實現。也就是說,譯者在翻譯實用文本時,不僅要做到語言層面上和文化層面上的“適應與選擇”,還要處理在交際意圖層面上的“適應與選擇”,最終實現“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實用性譯文。
本文擬用生態翻譯學理論來解讀闡釋實用文本的實用性翻譯,以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老君山風景區一則“乘客須知”的英譯為例進行評析,以此闡述實用文本的實用性翻譯,更好地開拓生態翻譯學理論的闡釋力。
三、實用文本的實用性翻譯——以一則“乘客須知”的英譯為例
洛陽老君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河南省欒川縣城東區,是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園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因道教始祖老子歸隱修煉于此而得名,自古被尊為天下名山、道教圣地,有“中州地區天然動植物種質基因庫”之美譽,號稱洛陽的“避暑山莊”,所以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為了滿足需求,游客必經之地都配備了中英雙語的實用文本——旅游指南,因此旅游指南英譯質量格外引人注目。這則旅游指南中的“乘客須知”矗立在老君山風景名勝區索道入口處,下面就從“三維”轉換的視角評析上則“乘客須知”的實用性翻譯。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適應性選擇轉換”涉及語言書寫、用詞、語法、省略等各方面。由于漢英思維方式不同,漢英實用文本在語言表達層面存在諸多差異,在翻譯時應充分考慮翻譯的整體生態環境。然而,這則“乘客須知”在翻譯時忽視了翻譯生態環境,沒有能夠在語言維上進行適度轉換,錯誤重重。
1.書寫不規范
在譯文第三項的末尾When the,根據整體的翻譯環境,應為下面第四項“索道運行時”的翻譯,出現了斷句的錯誤;在譯文最后,把“洛陽老君山旅游索道公司”譯為Luoyang Laojun Traveling Rope way Company,漏掉了“山”的翻譯。這些典型的低級錯誤,可能是翻譯人員本身或制作公司人員的粗心造成的。
2.用詞不確切
此類錯誤占有較大比例,例如:
“嚴禁攜帶易燃、易爆和有腐蝕性,刺激性氣味的物品上車”譯文中,“corrosiveness”為名詞,而原文的語境中實需形容詞“corrosive”。
“患有高血壓”的譯文“Contract hypertension”更是讓人不得其解,contract意為“簽合同,訂立契約”,讓國外游客覺得得病還需簽訂合同或訂立契約嗎?在英語中,“患有……疾病”的常用固定句式“Suffer from...”。
“嚴禁乘客在吊廂內搖擺伸頭探望……”中“吊廂”譯為“hang the theater box”,其實際意義為“在戲院的包廂里上吊”,與原文傳遞的信息相差甚遠,讓國外游客難以理解,根據實際的翻譯環境“the carriage”更貼切;“伸頭”譯為“raises one’s head”,極為不恰當,raise意為“提升;增加;高處;舉起”,與原文含義不符,建議譯為“get one’s head out”。
“……向外拋撒廢棄物”中“廢棄物”譯為“abandons the goods”,很明顯,漢語的名詞被譯為英語的動賓結構,與原文的意義不匹配,用一個詞“wastes”即可。這樣既符合實用文本語言精準簡潔的特點,又符合英文表達習慣,很容易讓國外游客理解。
“嚴禁從出口上進口下”中的“出口和進口”譯為export和import,二詞的原意是指貨物的進出口或輸入和輸出,并非通道出入口,原文指索道的進出口,exit和entrance比較準確。
“不準硬擠和搶座”譯文“push hardly and to snatch the place”中,hardly的英語原意是“幾乎不”,而非“硬”的意思,在此文的語境中,“硬擠”有擠過去之義,譯為congest更能傳遞原詞的語言涵義。
3.語法漏洞百出
語法是這則“乘客須知”翻譯的最大敗筆,例如: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建議不要乘坐索道”譯文“Contract hypertension,heart disease’s patient suggested that do not ride the rope way”,無論是從時態還是從句子結構上都不正確。從這句話的整體翻譯原意看,“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是形容詞短語作定語,修飾“患者”,而譯文“Contract hypertension,heart disease’s”是以動詞Contract開頭的祈使句,不能做定語;還有heart disease’s的所有格形式作定語,也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再者“建議”譯為過去時suggested,在整體生態環境中沒有做到最佳“適應與選擇”,這個“建議”是時時的,并沒有時間限制,所以應為一般現在時;suggest后面的賓語從句不應為祈使句。
“未經站長簽字特別批準”譯文“Sign without stationmaster authorizes specially”中without是介詞,后面常用名詞性短語,而“stationmaster authorizes specially”為完整句子,是錯誤表達,最好譯為“Without the approval of stationmaster”。
“嚴禁攜帶……”譯文“Refuses to carry”;“不準硬擠和搶座”譯為“does not permit to push hardly and to snatch the place”;“依次進站上車”譯文“Enters the station”。英語的祈使句構成形式:動詞原形開頭,否定形式是在整個結構之前加do not,don’t或never,因此只能用動詞原形refuse,do和enter。在“乘客不得擅自進入驅動機和控制室”譯文“the passenger do not enter the drive and the control room arbitraily”中,do作為一般現在時第三人稱單數的否定助詞,卻沒有加-es。
4.英漢表達不一
在同一個牌子里,翻譯表達不一。“乘客須知”四個大字用漢語拼音,并且大寫翻譯為CHENG KE XU ZHI,而下面的條款則用英語表達,極為不妥。
5.按照漢語字對字或語序直譯
我們仔細觀察這則“乘客須知”就會發現,幾乎每個句子的翻譯都是漢語的語序,是逐字翻譯的,完全是字字對譯,譯文反映出典型的中國人思維,譯文的內容不符合英文表達習慣或不符合國際慣例,使得譯文胡譯亂譯。比如:“有腐蝕性,刺激性氣味的物品”被譯為“has corrosiveness, the irritant smell’s goods”; “嚴禁從出口上進口下”的翻譯“Refuse from the export under the import”;“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服從工作人員指揮。依次進站上車,不準硬擠和搶座”譯為”On own initiative observe the public peace staff to direct. Enters the station in turn boards, does not permit to push hardly and to snatch the place”。這些譯文在翻譯時幾乎沒有做任何“整合適應選擇”,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逐字直譯的,外國人看不懂,就連中國人也迷惑不已、不知所云。
實用文本的內容必須用準確的語言“適應和轉換”,語言的準確選擇和轉換,取決于思路的清晰,同時取決于對字、詞、句的精心選擇和反復的“汰弱留強”。每個詞每句話都必須有明確的含義,即用詞要準確無誤,造句要合乎語法和邏輯,還要善于辨析詞義,區別詞的感情色彩,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選用最恰當的詞語。避免用詞含混,歧義迭出;或用語不慎,前后矛盾;或概念不清,留有漏洞;或判斷不當,結論模糊。以上這些例子在譯成英語的過程中,問題都出現在語言維的轉換上,沒有能夠在語言維進行適度的轉換,使得譯文的意思與原文大相徑庭,嚴重影響了實用文體“乘客須知”的實用性。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語言不僅是交際和思維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載體,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有共性,更有差異,這些差異帶來了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實用文本的翻譯和各種文化也有著復雜的交錯聯系。這則“乘客須知”在翻譯過程中,沒有透徹地理解文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忽視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觀念和差異,沒有很好地實現文化維的選擇轉換。例如:
“乘客不得擅自進入驅動機和控制室”譯文“the passenger do not enter the drive and the control room arbitraily”中arbitraily,意思是“任意地;武斷地;反復無常地;肆意地”。 Arbitraily是貶義詞,給人不守規矩之感,用在此語境里,會破壞外國人的旅游好心情,所以有文化差異的詞語誤用會破壞旅游景區的良好形象。這句話我們不妨翻譯為:Passengers are not allowed to enter the drive and control room.這樣的翻譯能夠反映出我們對外國人的尊重,同時照顧到英語文化的習慣。
“……向外拋撒廢棄物”和“不準硬擠和搶座”等這些不文明行為,坦白地說,在國內各種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甚至某些不文明之舉似乎已經成為一些公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實用文本的出現純粹是給中國人看的,所以沒有必要條條都翻譯成英語。這些不符合西方人文化的錯誤譯文會讓外國友人感覺,我們認為他們連最基本的禮貌和文明都不懂,這樣不但對他們沒有實質作用,反而會傷害彼此的感情,甚至會損壞國民的國際形象。
對于這樣的實用文本,譯者一定要考慮到原語與譯語不同文化呈現的翻譯生態環境,做出文化維的正確“適應與選擇”。只有實用文本的翻譯符合譯語的生態環境,較好地實現了文化維的轉換,真實地傳遞了原語的語用意義,翻譯的實用性才能達到信息傳遞效度的最優化。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就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為了實現目的語的交際意圖而做出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④。
實用文本的功能屬于呼喚型,其交際意圖是要達到警示和告知的效果。在翻譯時,除了要注重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之外,還要注重交際意圖的實現。但從“乘客須知”來看,其忽視了實用文本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例如:
“乘客須知”譯為漢語拼音CHENG KE XU ZHI,對外國游客來說,等于沒有翻譯,標題就失去傳遞信息的功能。這樣的實用文本譯文不僅違背了語言維,更違背了交際維,無疑影響了提醒乘客注意的實用性交際意圖,最好譯為英語“Notice for Riding about the Cableway”。
西方人針對一些起警示和告知作用的實用文本,在翻譯時更偏向于使用“暖”色調的詞匯。“嚴禁……”譯文都選擇“refuse”一詞,這個詞本來是“冷”色調的詞匯,語氣比較生硬,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我們可以根據實際的翻譯生態環境,換用成一些較中性柔和的詞匯,或語氣較平緩的結構,或采用以 No+n.或No+v-ing的結構,較完整地轉換原文的內容和實用意義,達到交際目的。如“嚴禁攜帶易燃、易爆和有腐蝕性,刺激性氣味的物品上車”,可以選擇Flammable, explosive, corrosive and pungent cargoes are prohibited to carry;“嚴禁在站臺上照相和逗留”,建議譯為“No photos and stay in the platform”。這些譯文顯得更加禮貌和貼近人心,與原文的傳遞信息最接近、最適應,屬于“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譯文。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建議不要乘坐索道”,仔細體會這句漢語的含義,中國人都會產生歧義。“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是本句的主體,提出了建議“不要乘坐索道”,而非洛陽老君山旅游索道公司建議“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不要乘坐索道”。漢語本身就失去了交際意圖,更何況譯文“Contract hypertension,heart disease’s patient suggested that do not ride the rope way”,顯然,這則按字面意思機械地對等翻譯,根本沒有照顧到英語的表達習慣,外國游客沒法理解,建議譯為“The passengers who suffer from hypertension and heart disease are not allowed to ride the cableway”。“嚴禁從出口上進口下”的譯文“Refuse from the export under the import”,這個翻譯在交際過程中外國游客根本無法理解,不知所謂的“進口”還是“出口”,更不知從哪里上哪里下。根據“乘客須知”的翻譯語境,可譯為“Please lift up and down in the correct access”。這樣的翻譯既簡明恰當地轉換了原意,又準確地達到了交際目的。
由此可見,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重視交際維的受眾接受度和理解度,除了考慮到原語與譯語在語言維上不同思維方式、表達習慣和文化維上文化背景外,還要為了實現交際意圖考慮到交際維的最佳“適應與轉換”,甚至更“多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四、結語
從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觀研究實用文本的實用性翻譯,就是把原文本放到“翻譯生態環境”中去分析和探討,實現實用文本譯文在“適應與轉換”上的得體性和準確性,以便充分發揮其各項功能,準確達到交際目的。
注釋:
①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
②同上.
③朱敏.翻譯功能理論關照下的實用文本的翻譯[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④譚碧華.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公示語翻譯新探[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參考文獻:
[1]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
[2]賈文波.漢英時文教程[M].中國出版集團,2004.
[3]譚碧華.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公示語翻譯新探[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4]張艷艷.生態翻譯學視閾下的公示語英譯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2012,(6).
[5]董愛華,高越.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實用文本翻譯的語用等效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6]朱敏.翻譯功能理論關照下的實用文本的翻譯[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