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
創設問題情境,是實現師生互動營造這一空間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良策。“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情境創設能激活或喚醒學習者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情境創設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特別是激發起學生頭腦里一系列的思維加工活動。它是從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熟悉的生活背景出發,挖掘出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的需求,創造“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認知沖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一、利用數學故事和數學史實創設趣味型問題情境
在數學的發展史上,有大量引人入勝的數學故事和數學史實,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能恰當地穿插和引用這些材料,抓住學生具有強烈好奇心的這一心理特征,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講九年級《隨機事件》,通過央視熱播的動畫片《大英雄狄青》,給學生講解這位宋朝名將拋擲百枚錢幣鼓士氣,從而順利征討儂智高,大獲全勝,平定了邕州的故事,接著又設問:聽完故事是不是還為狄青捏把汗?狄青真的有把握100枚銅幣全朝上嗎?這個情境的創設及內容都比較新穎。學生聽完后,迫切想了解狄青會贏的原因。
每個人都愛聽故事,創設故事情境,導入新課,能使數學課堂充滿情趣,使學生感到新奇愉快,從而達到學習活動的最佳狀態。這節課隨著情境慢慢地深入,不失時機地滲透強化隨機概念,可謂邊學邊用;使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動機,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二、利用數學與生活聯系創設應用型問題情境
從實際生活引入新知識,有助于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為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示范。教師可引導學用自己的眼光觀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發現存在于生活中的數學。
例如在七年級(上)4.5《合并同類項》教學中,可這樣情境創設:準備了一袋裝有1角、5角和1元的硬幣,問:哪位同學能幫老師數一下這里一共有多少錢?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第一位學生把硬幣一個一個從口袋里拿出來,邊拿邊數,計時3分鐘。第二位學生把1角的硬幣10個10個地拿出來,把5角的2個2個的拿出來……計時2分鐘。而第三位學生把桌上的硬幣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別數出每一堆的數量,計時1分30秒。然后問其他學生會怎么數,選擇哪位同學的數法?學生異口同聲地說選擇第三位同學的數法,又問:為什么呢?從而引出在數學中,對整式也有一種類似的分類,這就是——同類項。學生明白了:原來合并同類項和數錢是一個道理。
上面的情境創設就來自于“換零錢”的真實生活中,而不是虛假造作、憑空捏造出來的。它把合并同類項的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情景合理的融合,不僅消除學生對合并同類項這一知識的距離感,而且增強學生理解和應用合并同類項的主動性,有力地激發學生思維和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具體問題解決能力,有利于學生正確數學觀的形成,這樣的情境創設是現實的、有意義的。
如果教師能夠引用這些例子,使學生體會到這些問題只有用數學知識才能解決,說明數學應用之廣泛,感受到我們的周圍無處不存在數學,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要使學生真正明確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性,不能只靠教師說,要利用各種方式使學生獲得經驗。
三、利用學生的實踐活動創設活動應用型問題情境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智力成長的臨界期,動手操作能促進大腦發育和思維發展,也就是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只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先從中得到感性認識,進而不斷比較、分析、概括,上升為理性認識,再利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達,學生就會有所體驗,有所收獲。在“做數學”中學數學,獲得數學學習的體驗,體味到數學的無窮魅力,體驗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快樂。
例如同學們每周一清晨,學校的全體師生都要舉行升旗儀式。可是我們經常發現,在國歌聲中,旗手升旗的速度有快有慢,很難做到與音樂的節奏同步。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學校準備投資換成電動旗桿。由于國歌演奏時間是固定的,總共43秒鐘,那么只要測出旗桿的高度,計算速度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了。今天我們就研究怎樣測旗桿的高。怎樣利用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或投影的有關知識測量旗桿的高度?大家先集中討論方案,再分散實際操作,最后集中總結交流。作業布置下去后,學生匯報測量方法時各小組竟然總結出了七、八種科學合理的測量方法。
最后大家統一認識,去同存異有以下幾種主要方法:(1)利用陽光下的影子;(2)利用標桿;(3)利用鏡子;(4)利用測角儀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等等,由于活動內容與學生的基本背景聯系密切,學生熱情很高,思維活躍,積極主動,用身邊的例子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操作活動留給學生的印象是深刻的。美國有一條諺語說得好:“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親做,我才懂得。”這說明學生親手操作,才是理解知識的捷徑。
四、利用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創設問題情境
如在教七年級《多姿多彩的圖形》時,我先讓學生欣賞如下的畫面和詩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在古詩誦念中學生體會出蘊含的數學原理,明白了為何要畫三視圖,并產生強烈的畫三視圖的求知欲。以上案例中的情境創設,將數學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以問題情境和文化與生活情境的形式進行創設,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能有效加強學科間的聯系與綜合,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五、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利用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只靠掛圖或黑板作圖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種情境能更有效地使學生領悟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啟發學生更積極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探索,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激發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例如學習《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利用幾何畫板制作一只會飛的蜻蜓,隨著蜻蜓的兩只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合引導學生探究軸對稱定義及性質。同學們根據蜻蜓的兩只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合的現象很快就理解了“軸對稱”的定義,并受此現象的啟發,還能舉出不少其他實例。在這種形象化的情境教學中,同學們一點也不覺得枯燥,相反在老師的指導和啟發下他們始終興趣盎然地在認真觀察、主動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對稱點與對稱軸之間、對稱線段與對稱軸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很自然地發現了軸對稱的一些基本性質,從而既實現了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的有機結合,又實現了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總之,情境創設所蘊涵的數學問題要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能促使學生主動有效地思考、質疑、探究、發現,求得學生認知上的平衡。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過程,創設情境有許多種方法,無論設計什么樣的情境,都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以激發學生好奇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為目標,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這樣才不會使學生對數學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