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
摘 要: 小學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隨著新時期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教育對學生自主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要想不斷提高自己的成績,必須不斷參加數學活動,本文主要從閱讀、游戲、制作等數學活動中分析如何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活動經驗 積累策略2011年最新出版的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提出“四基”的思想,即小學生應通過學習具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其中基本活動經驗指的是學生不僅要通過學習掌握最基本的學習知識和技能,更要在不斷地學習和活動積累過程中,積累屬于自己的活動經驗,不斷形成屬于自己的思維方式,從而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基本活動經驗強調學生的主體體驗,這與新時期強調教育的以學生為本是有著密切聯系的。
一、在閱讀活動中積累解題思路經驗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閱讀方面的題目,這些題目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審題能力和對題目的理解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都需要學生有較靈活的解題思路。然而小學生思維大多以具象思維為主,對待數學知識的學習非常被動。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多做一些閱讀活動,通過不斷閱讀逐漸積累豐富的解題思路經驗。
比如在講授《兩、三位數的加法與減法》一單元時,教師在教完學生如何進行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后,可以為學生出這樣一道題:“小明去買糖,發現超市一共有三種袋子,一種袋子可以裝50塊糖,一種袋子可以裝100塊糖,最后一種袋子可以裝150塊糖,假如小明想買200塊糖,你最多能幫他想到幾種購買方式?”這樣的一個題目看似簡單,學生一般都能想出至少一種辦法,但由于涉及多種購買方式,因此需要學生仔細閱讀才能做出來。通過仔細閱讀,學生會發現這道題目中暗含著一個關鍵詞三種袋子,即這些袋子是三種型號,即只要能買到200塊糖,用什么樣的袋子,甚至重復使用一種袋子都是可以的,明白這一道理,學生才能想出更多的答案。通過這樣大量閱讀練習,學生才能不斷積累解題經驗。
二、在游戲活動中積累實際操作經驗
小學生正處在一個喜歡玩的階段,即使在上課時,很多學生也想著自己下課時的各類游戲,為此目前很多小學教學方法中都提倡以玩促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即通過玩一個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游戲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學生除了能掌握教學內容以外,自身實際操作方面的經驗也在不斷增長,因此教師應多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游戲活動,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實際操作經驗。
比如在講授《可能性》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玩“摸鉆石”的游戲。整個游戲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教師隨機選擇一位同學上臺當富商,然后遞給他10塊球,并假設其中有1塊是鉆石,隨后會有6位同學上來摸鉆石,這位同學要做的是想辦法不讓學生摸到鉆石,每個學生摸完一次后,這位同學可以自己決定下一輪要不要放鉆石進去,但不放鉆石的次數必須小于2。”這個游戲檢驗的是學生對可能性這一單元知識的理解,即什么時候抽取到鉆石的概率最大的問題,富商要想確保鉆石不被偷走,除了需要運氣外,還需要懂得概率的知識,即盒中球越多,被抽走鉆石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明白這一道理的學生肯定會選擇當盒中只剩5個球的時候,也就是最后一輪時將鉆石球取走,從而取得最后的勝利。當游戲結束后,不論富商的鉆石有沒有被偷走,教師都應請這位扮演富商的同學給大家講述自己的操作思路,如果學生講得合理,全班同學都可以在看游戲、玩游戲過程中得到啟發。而如果這位同學沒有講清楚,則可以請其他同學上來繼續做這個游戲,直到有學生搞明白并成功保護鉆石后為止。這樣在玩游戲中學生實際操作經驗得到不斷提升。
三、在手工制作中積累思維經驗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具象思維,為此他們對手工制作情有獨鐘,翻看小學生的課本我們不難看到很多書本上的圖片被學生用刀子劃得亂起八糟,面對這一問題,如果教師直接干涉,很難幫學生糾正,但如果小學數學教師能利用學生喜歡手工制作的這一行為,在數學課堂上多組織一些手工制作的活動,則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更有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不同的思維經驗。當然數學活動中的手工制作不是做一些復雜的人物或者小動物,而是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一些簡單的手工制作,特別是在講幾何知識時,教師更應該讓學生多參與一些手工制作活動。
比如在講授《圓柱與圓錐》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好卡紙、剪刀及任意一個現成的圓柱及圓錐物體。比如查崗、易拉罐等,隨后讓學生自己做一個圓柱體和四個圓錐體。由于做的時候學生需要研究現成圓柱和圓錐的結構關系,因此做好后學生會很輕松地理解圓柱體和圓錐體的表面積的計算原理。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想想如果將圓錐變成一個圓柱,這個問題看似很難解決,但學生通過嘗試,很快發現將三個圓錐交叉落在一起會形成一個圓柱,于是得到等底等高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這一原理。當講完整節課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做作業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手工的方式改變思維方式,比如題目:“一根6米長的圓柱形木料鋸成相等的3段,表面積增加了16平方厘米,每一小段的木料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這樣一道題目如果同畫圖或者口算的方式可能學生較難做出,但如果讓學生親手做一個6厘米的圓柱形,隨后剪成3段后,學生會很輕松地發現表面積增加的16平方厘米就是4個面積大小一樣的圓形,于是很輕松地得到圓柱形的底面面積為4平面厘米,這道題的答案很快就被算出。這樣學生在不斷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其思維經驗得到不斷積累,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數學學習。
總之,小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途徑是多方面的,而閱讀活動、游戲活動和手工制作這些與小學數學看似無關的活動方式,卻對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有著緊密聯系,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活動時應多引導學生參加上述活動,從而幫助學生不斷豐富自身活動經驗。
參考文獻:
[1]霍俊飛.淺談小學數學閱讀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4,11.
[2]馬玉民.淺談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