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霞
摘 要: 信息技術教學是一個特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素質至關重要。如果教師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并充分發揮其作用,那么師生的教學雙向活動將是愉快的、積極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時間段也是最佳的。
關鍵詞: 中學信息技術 教師素質 學生能力未來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而是教師素質。信息技術教師是教師中的IT人才,信息技術教師隊伍不僅決定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更決定著中學教育信息化進程。信息技術教師是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支點,并在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工作中扮演不同角色,既要與各學科教師合作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還要培養學生主動利用信息技術對信息進行獲取、處理和創新的學習能力。如何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與信息技術教師有直接密切的關系。
一、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前提
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課堂教學手段,調動學生情緒,是組織好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信息技術教師基本功扎實,準確解答學生所提的各種問題,激發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較好地進入最佳思維狀態。
二、教育理論的學習
教師的教學理念是決定其教學行為的關鍵,而教學理念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形成和發展的,因此不同教育理論影響下的教師往往會有不同的教學行為。顯然,掌握并明確各種教育理論的特點,揚長避短、靈活運用,乃是提高教學績效之根本。
1.學習理論。學習理論是探究人類學習本質及其形成機制的心理學理論,著重說明學習是怎樣產生的;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有哪些規律;學習結果使學習者發生怎樣的變化,是外部的行為操作還是內部的心理結構;如何才能有效學習等問題。描述如何學習的理論流派很多,一般概括為四大流派:即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各種學習理論各有千秋,只有認真學習并深刻領悟各自不同內涵后,才能根據不同的教學條件(包括硬件、軟件、學生和教師等)、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等,合理選擇和綜合運用。
2.教學理論。教學理論來自教學實踐,是人們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理性思考的產物。關注如何改進和指導教學實踐。作為一種知識體系或觀念體系,它以各種教學觀念、主張和見解形式出現,因而具有層次性和復雜性。
3.教學設計理論。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教學設計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的“預案”。其撰寫流程可歸結為以下幾個環節:①學習課程標準,領悟其針對該部分內容的具體要求;②分析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③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④謀劃教學策略;⑤選擇教學方法和媒體;⑥預設教學過程(可采用流程圖、多項細目表或過程描述等形式);⑦設計教學評價方案。
三、專業能力的提升
所謂專業能力指信息技術教師從事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科能力。具體說就是信息技術教育職業能力,包括文本解讀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課內教學組織能力、教學評價能力、課外活動設計與組織能力等。信息技術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沒有專業能力作支撐,就無法將專業知識更好地融入信息技術教學中,筆者所在學校有幾位信息技術教師是非專業出身,沒有經過系統化的專業能力訓練,所以,在個人專業能力方面往往落后于經過系統化學習的信息技術教師。因此,這些教師必須加強自身專業能力的培養,使之有一個質的提升,當然,專業出身的信息技術教師應該重視這一點,因為,時代在發展,不同時代對相同文本的解讀不一樣,對相同文本的教學設計不一樣,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設計也不一樣。
四、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指人們通過實踐獲得的掌握和運用科學的能力。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將不斷融合,近年來的課題研究中,有關“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的研究主題頻頻出現,這必將很大程度地反映在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
五、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教研能力
教師應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教而不研則空”,“教研”除了指教學和科學研究外,更強調教學和教學研究,只有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教學研究,才能逐步提高教師教學素質和全社會教育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優秀的教師應研究自己的教學,懂得請他人觀察和點評課堂教學對提高教學水平的意義,虛心聽取學生、家長、同事和領導的意見,提高其教學水平。同時,緊跟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學的最新科研成果。這樣,教師通過自身滿懷激情的不斷進取,影響和培養學生追求同樣的科學精神,從而造就具備同樣良好素質的年輕一代。
六、信息技術教師應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鼓勵學生開展研究、協作、自主性學習,倡導“學中用、用中學”,實現信息技術知識的“個性內化”與“文化升華”。實現這一目標的首要條件是在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而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離不開教師。這就要求教師具備靈活的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機械地、一成不變地執行教學目標,而應根據即時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學生實際等調整教學目標,發揮教學機智,捕捉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生成新的教學目標,使預設的目標和生成的目標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興趣。如講授“獲取網絡信息的策略與技巧”關鍵詞提煉時,可以與學生語文課上正在學習的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相結合,讓學生提煉關鍵詞,并下載flash觀看。這樣既能讓學生收獲信息技術知識,又能和其他學科有密切的聯系,學生學起來非常感興趣,效果非常好。另外,近幾年興起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已經改革了信息技術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應以學生學習合作者的身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活躍、積極的課堂氛圍,追求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馬曉玲,王蓉,李璐,王濟軍,劉美鳳.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能力素質結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290).
[2]賀彩玲.新課標下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策略[J ].新作文,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