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燕
摘 要: 中學歷史有效教學指師生遵循歷史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自主進行歷史學習,以最優效果、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進步和發展,從而有效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有效開發生成性歷史課程資源,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 中學歷史 有效教學 教學策略新課改下,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把歷史學習從枯燥、沉重、乏味、被動轉變為輕松、簡單、快樂,是一個值得歷史教師研究的教學問題。本文認為要實現歷史有效教學,就要貫徹“以人為本”、“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和“讓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理念,科學理解教學目標,恰當選擇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評價改革。
一、重新定位有效教學的起點,結合學生現實狀況
將有效學習的起點定位在學生自身已有生活經驗,視其為課堂教學第一位的教學資源。當然,教學效率要從這點出發,以求學習結果向學生實際生活延伸,以便他們獲得更大拓展、遷移和持續性發展動力。基本方法有四:創設生活化或基于學生常識性經驗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經驗之間形成自然聯系;營造自由開放的、平等信任的心理狀態,通過合作、對話、全員參與的積極評價等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自然學習情境之中;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賦予學生自由思維和想象空間;溝通課本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增加學習的生活意蘊。
二、建構情感體驗策略
體驗是一種內化了的知識經驗,是一種個性化了的知識經驗。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特別指在價值觀養成方面的有效性,通過正確處理這種知識經驗。建構情感體驗可從兩方面進行。
1.實施情境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營造適宜的環境氣氛和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加深理解教學內容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精心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對于增強教學效果有明顯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現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消除“疲沓”情緒;淺化課文難點,便于理解;撥動學生心弦,加深認識;在情境中訓練,利于導行。
2.讓學生成為歷史的參與者。歷史顧名思義就是過去人類生活的紀錄,但歷史不僅是過去。對于剛從初中升上來的學生來說,還沒有建構起學習歷史的理性思維,僅停留在感性思維上,如果只把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則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接受到的只能一些書本上的知識,至于怎樣和現實聯系在一起那就是另一回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學會運用知識,是有效教學的目的。讓歷史走進生活,讓學生感悟歷史,讓學生成為歷史的參與者,立足由近及遠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生活出發,視野從身邊拓寬到全方位。只有讓學生感覺到歷史的真實,才會產生了解歷史的欲望。
這樣,“體驗”的內涵從外在感官的直接經歷巧妙遷移到內在的精神震撼,并為教科書內容注入具有生命意識的經驗。與此同時,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主動建構歷史意識打下基礎。
三、有效教學讓學生感受歷史探究的愉悅
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學生,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課堂應該是自然和輕松的,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親切、寬容、鼓勵,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愉悅。這種愉悅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關注。新課改下,要求課堂是師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學生和老師地位平等,都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上老師不再自顧自地滿堂灌,而是充分顧及每個學生的感受,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二是來自教師發自內心的欣賞。教師對學生的欣賞可以通過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評價表達出來,平時教學中教師經常使用“很好”、“正確”、“給他鼓掌”等單調語言。如果讓語言充滿人情味一些,教師的感情更真摯一些,使學生感受到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真誠溝通、平等交流的平臺。學生體會到的將是探究的快樂,獲得新體驗的快樂,得到欣賞的快樂。好課是教師精心設計與學生愉快合作完成的,是大家共同創造的結果。高效的教與學的過程是經歷者身心愉快的感受。
四、有效教學的拓展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內力
課堂凸顯教師的個人特色。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用知識豐富學生,用自己的邏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因此,我們要給學生一杯水,必須先把自己變成一條溪,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修煉自身內力。同時,要與時俱進,讓學生把過去歷史學活了,教師就要把歷史講活了,賦予歷史一些鮮活的東西。作為新課程的直接實施者——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總之,新課程改革是件常做常新的事,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與時俱進的敏銳,緊跟時代步伐,讓學生在現代生活中接受古代文明的燦爛、在古代文明的學習中找到歷史學科的魅力所在。
五、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立足使學生學得輕松、開闊、活潑、生動,拓展課程資源,開設校本課程,是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渠道。諸如指導學生組織讀史主題班會、歷史活動周,引導學生閱讀歷史通俗讀物、名人傳記,談談對某件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和認識,既展示學生的綜合能力,又體現學生獨到的見解;開設歷史選修課,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國古代科技史》、《影響世界歷史的百位名人》等,讓學生自由選擇,既有助于歷史學科課程與潛課程價值的實現,更因為它具有的研究性、自主性、創新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深受學生歡迎。同時,作為歷史課程資源之一的多媒體網絡資源,以其信息量大、傳輸快、音畫兼備、形象直觀等特點,在歷史教學中被廣泛運用。但在具體歷史教學中,多媒體網絡資源只是課程資源中的一種,不能從根本上取代教師的地位。在教學中,應根據實際條件、自身特點采用適當的多媒體網絡資源,為教學錦上添花,而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為了追求課程資源的豐富、新奇忽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9.
[2]王樹清等.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9.
[3]肖成全等.有效教學.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