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音樂素質教育是高校藝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音樂鑒賞為手段,以文化文明為依托,尋求審美主體綜合素質全面、均衡發展的教育,過程中始終貫穿以審美為核心的美學意識,突出體現對人的審美能力的培養,使受教育者在獲得音樂人文關懷的同時,有效汲取音樂中充滿個性色彩、自由創造的創新精神。本文從素質教育與大學音樂教育的聯系入手,指出當前大學音樂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
一、素質教育和大學音樂教育的聯系
(一)大學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音樂已經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修養方而,音樂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無論是對科學文化的掌握,還是對人文內涵的了解,都可以提高學生對其的認識。因此,從音樂角度發展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化審美。因此,大學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素質教育為大學音樂教育開展提供良好契機
在教育發展環境方面,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開展,可以為新時期大學音樂教育的展開提供優越的發展環境;在思想建設方面,素質教育可以從思想的進步和提升等方面為大學音樂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一定的基礎,素質教育注重的是發展大學生身心和思想自由的發展,為大學音樂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思想環境。
二、大學音樂素質教育的問題
(一)因人授課、課程設置隨意性強
大多數院校的音樂素質課往往都是根據現有教師的個人特長,而不是根據音樂素質教育的自身規律和要求設置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聲樂專業的開設聲樂課,鋼琴專業的開設鋼琴課,會吹笛子的開設笛子班,會跳舞的開設舞蹈班,等等,課程設置成了另一種形式上的興趣小組。表面看來,課外興趣小組的多樣化、專業化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大學生活,但是這種因人授課、課程設置隨意的現狀,給教學體系的建立、教學秩序的管理增加了難度。
(二)重演出輕普及,音樂素質不能照顧大多數
有些大學熱衷于文藝團體的組建、演出,卻忽視音樂基礎知識、音樂作品鑒賞課程教學,學校領導把藝術團作為工作重心,為了保證排練演出順利進行、參賽匯演的成功問鼎,音樂素質教育課程時斷時續。甚至有些院校的音樂鑒賞課程形同虛設,只有藝術教研室卻沒有相應的音樂知識普及課程。這些大學成功組建了大學生樂團,成員是每年招生過程中特意招收的一批經過專門訓練,有一定音樂特長的“藝術特長生”。這些團體作為學校的代表、形象,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一些音樂活動,并且利用適當機會走出校門、走進劇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這些成績的取得卻是以忽視大多數學生參與音樂素質教育為代價的。由于長期重視藝術特長生的活動而忽視全體學生的參與,這些大學生的整體音樂素質普遍偏低。
(三)缺少實踐環節,大學生音樂素質普遍偏低
目前,多數大學的音樂素質課程僅包括音樂欣賞(經典名曲鑒賞),缺乏或者忽略對音樂基本理論課程的設置,學生在結束了音樂欣賞課程的學習后,缺乏音樂實踐機會,因此,大學生音樂素質偏低現象仍然很普遍,多數學生對音樂的了解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有的學生甚至連基本的樂理知識都不具備。大學生喜歡音樂,但僅通過欣賞音樂是達不到陶冶情操、提高音樂素質的目的的。
三、提高大學生音樂素質教育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合理選擇教材
因為學生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專業背景,音樂能力和欣賞水平參差不齊,要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水平。在教材的預備方面,先要了解各個層面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及對音樂課的建議,及時把握第一手資料,以便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堂互動設計方面及時調整。選擇古今中外既有較高藝術價值,又有益于學生接受的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內容由淺入深,結構由小到大,由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作品開始,逐漸過渡到較復雜的大型樂曲,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層次,完成從感官到理性的欣賞。
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與創新靈感,想象對于藝術創造的巨大作用,從古到今一直為人們所公認。學生要感知音樂美,一般來說都要借助聯想和想象,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及審美感知產生不同的想象。然而,每一個學生的經歷不同、感受不同,培養學生對“美”的想象,是培養與提高學生想象能力的主要手段,有了“美”的想象,可以使演唱的聽覺與視覺形象互相轉化,從而使演唱技巧得到發揮。
(二)貫徹趣味性教學方式
1.用一些音樂游戲形式教學,營造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這種方法不但適應中學生的音樂教學,而且適應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音樂教學。
2.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選擇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比如,盡量采取講故事形式解釋作品,如在欣賞貝多芬作品時,可以講一些與作品相關聯的他的生活上的故事,并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和陳述方式與他們交流。
3.及時變換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大學生自控能力雖然比中學生強,但由于是他們的主專業,一般來說,他們集中精力學習時間不會太長。教師應把握學生有意注意這一時間限制,及時變換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使他們始終在思想集中的狀態下主動學習。
(三)提高認識,加強課程設置建設
有些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大學領導對音樂教育的認識還不到位,學校缺乏藝術教育的系統規劃。因此,加強大學音樂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在思想認識上建立和完善相對穩定的教學體系與課程設置,同時這也是音樂素質教育中迫切需要認真深入研究的項課題。
(四)開展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
師生交流對一部作品的欣賞、不同文化層次的理解。教師絕不能以自己的“標準答案”要求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審美感受,傾聽他們對音樂作品的不同見解。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開啟學生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平等的對話互相交流,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主體。課堂上,教師要搭建起學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平臺,讓他們表達獨特見解,展開討論或辯論。由于他們年齡相仿、閱歷相通,對同一首作品的鑒賞很容易達成共識。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藝術思維得到了拓展,培養了協作精神與合作意識。
總之,隨著音樂教育改革深入,“素質”這個概念在音樂教育改革實踐中越來越引起教師的重視,對培養具有全面音樂素養的后備力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