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莎莎
音樂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容置疑的特殊作用。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而且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陳鶴琴先生說過,音樂是兒童生活中的靈魂。它不僅陶冶情操,帶來快樂,更滋養心靈。正如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中主演周杰倫所說“聽音樂不會使人變壞”。
在家長對新型幼兒音樂教育的迫切需求下,在新一輪課改的大力推動下,幼兒音樂教育不僅是集體音樂教學活動所能涵蓋的范圍,而且應努力把音樂教育與幼兒的一日生活有機結合,讓音樂教育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更讓幼兒的生活成為音樂教育的廣闊舞臺,讓音樂教育回歸幼兒的生活。
一、用音樂“串聯”幼兒的生活
“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幼兒音樂教育首先是一種以音樂為手段進行的人的基本素質教育。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用音樂“串聯”幼兒的生活,用音樂規范幼兒的行為,也在一日活動各環節中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培養他們傾聽、欣賞及表現音樂的能力,從而實現新《綱要》“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能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體驗”的目標。
(一)游戲中的音樂
游戲是兒童的最愛,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游戲王”。這時的音樂就不僅僅是“潤物細無聲”的低調,更是積極愉快的情緒刺激。恰當地、不斷地提供音樂,能激發幼兒愉快的情感,使幼兒的音樂天賦得以更好地發揮,并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如在區域活動中設置“音樂區”,準備一些頭飾、敲擊樂器等,播放背景音樂,讓幼兒自由表現、自由創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又如在自主性游戲中,播放一些體現角色扮演的歌曲,如《辦家家》、《理發店》、《你別說我小》等,不僅豐富游戲形式與內容,增強幼兒的角色意識,更讓他們在無意識的哼唱中鍛煉歌唱的能力。
(二)學習中的音樂
這里的學習是狹義的,即幼兒參與的集體或小組教學活動。在幼兒園里,我們不僅能在音樂教學中用到音樂,在語言、美術、社會甚至科學活動中都可以請音樂“幫忙”,渲染氣氛,激發興趣,為各類教學活動錦上添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常見的如語言活動中詩朗誦、講故事的配樂,美術活動中幼兒作畫時輕松愉快的BGM(背景音樂)等。又如在社會活動《偉大的祖國》中,請幼兒欣賞各民族不同風格的民族器樂演奏與歌唱形式,在視覺欣賞祖國大好河山、豐饒物產的基礎上加以聽覺輔助,不僅讓幼兒從多角度體會祖國的偉大,而且在無形中激發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積累更多有關音樂的知識,“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
(三)生活中的音樂
這里的生活單指幼兒在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生活環節,包括日常活動規則的建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比如在日常活動中,在各環節銜接時,可以選擇固定的音樂代表老師的要求與指令。這樣的音樂一般以鋼琴彈奏為主,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根據需要自由控制樂曲長短、音調高低和聲音強弱等。如請幼兒變換座位時可以用連續的1 3 5,3 5 1,5 1 3琶音代表起立、轉身、搬椅子,然后用節奏明快的曲子代表走路,根據幼兒行動的快慢,選擇合適的彈奏速度加以催促或緩和;同理在幼兒如廁、喝水、整隊時,都可以用音樂引導幼兒的行為,教師不用翻來覆去喋喋不休,幼兒更樂意接受。在逐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還能提高他們對不同音樂曲調、速度、力度及情緒的感受與分辨能力。
二、讓生活“豐富”幼兒的音樂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決定教育,有什么樣的生活便有與之相應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除了主動將音樂教育融于幼兒生活,還應積極在生活中尋找音樂教育的契機、素材和方法,不斷豐富幼兒的音樂世界,精心培育他們心中音樂的萌芽。
(一)選擇孩子喜歡的音樂
幼兒園自開展主題活動以來,倡導淡化學科、嘗試整合、探究主題,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動手能力增強了、知識面廣泛了,但他們生活中的歌聲卻少了。老的音樂教材已無法完全滿足主題活動的要求,新的優秀兒歌作品又少之又少,能朗朗上口的幾乎鳳毛麟角。青黃不接的后果是常常能看到孩子們煞有介事地哼著“大海”、“月亮之上”,這讓許多教師十分無奈。其實我們不必刻意繞開或避免與流行樂的正面接觸,可以嘗試選擇一些孩子們喜歡的也適合他們的流行音樂開展教學活動,稍加改動,把幼兒真實生活中的情景加入流行樂的優美旋律中,讓他們嘗試創編屬于自己的歌詞,再用熟悉的旋律哼唱,那種驚喜與自得溢于言表。除了流行歌曲外,一些動畫片的主題曲也是上選,如《喜羊羊和灰太狼》、《快樂星貓》等,無論是用作歌曲改編、節奏游戲還是韻律活動,都很快激起幼兒共鳴。只要老師善于觀察,認真關注幼兒的生活,愿意專注音樂活動的預設與指導,就可以讓孩子們有專屬于他們的“流行”音樂,讓快樂的歌聲始終充滿幼兒的生活。
(二)發現“不一樣”的音樂
“藝術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音樂也是如此。作為一門聽覺藝術,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音樂”等著幼兒發現、體會、再現。首先從幼兒身邊的東西入手,讓幼兒聽辨各種音響的效果。如敲擊瓶子和罐子、揉搓報紙、甩動塑料袋等,在玩中不斷探索、發現不同物品的音質、音調的不同。再利用它們作為伴奏樂器,認真聆聽,辨別音色,嘗試根據樂曲的性質選擇“樂器”,進行打擊樂演奏。由于這些物品都來自于生活,是幼兒天天都能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通過自己的操作發現聲音的秘密,并將這些聲音有序、優美的再現,不僅“豐富了幼兒的審美經驗”,更“使他們體驗了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其次關注自然聲源,風吹草動,樹木搖曳,流水潺潺,鳥語花香,這些都是大自然的音樂,春天聆雨,夏天知雷,秋天聽葉,冬天聞風,一年四季皆曉樂。這個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與耳朵。音樂教育不僅僅是技能的學習,更是美好情操的培養與健康人格的塑造,這是讓音樂教育回歸幼兒生活的最美好的初衷。
(三)讓生活經驗為音樂教育服務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在幼兒音樂教育中,要善于利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將音樂學習盡可能地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系,這對提高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是有積極作用的。幼兒音樂教育應從感受入手,先讓幼兒感受樂曲所表現的內容和情感,再讓幼兒進一步體會,邊感受邊學習,加深理解,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他們會學得更快、更好、更主動。如節奏活動《喜洋洋》,先讓幼兒在欣賞樂曲的基礎上想象過年的場景,交流各自感受,再加上教師適當渲染氣氛,把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遷移到現有的樂曲中,讓幼兒學得自然、愉快,快速掌握各種技能,鍛煉各種能力,不斷享受成功的樂趣,也就更喜歡參加音樂活動。
最后值得強調的是,讓音樂教育回歸幼兒的生活,不僅僅是幼兒園的責任,更是家庭和社會需要共同關注的課題。當務之急是引導家長理性應對各種“考級風”,既要避免片面追求幼兒學習音樂的結果,更要努力為孩子享受學習音樂的快樂保駕護航,讓音樂的萌芽在每個孩子心上都開出美麗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