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范柏乃





摘 要:定量化是公共管理研究的發展趨勢,也是增強公共管理研究規范性、科學性的重要途徑。本文在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介紹了定量研究的適用條件,定量研究中常用的數據采集與分析方法以及研究質量評價的關鍵標準,并對方法的適用情況和使用時應注意的問題作了簡要說明。同時,基于我國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現狀,從政府、學界、高校三個方面提出了加強我國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相關建議。
關 鍵 詞:公共管理;定量研究;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5)11-0001-06
收稿日期:2015-07-20
作者簡介:張鳴(1985—),男,浙江海寧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政府績效評估和公共政策分析;范柏乃(1965—),男,浙江蘭溪人,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地方政府管理、技術創新管理和創業投資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我省地方政府土地出讓競爭現狀分析及治理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JDKF02YB。
當前,我國公共管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較為簡單、落后,“尚屬于手工作坊式的初級階段”,[1]缺乏以事實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有學者對我國公共管理領域內的學術論文進行抽樣分析后發現,邏輯演繹法和定性分析仍然是大多數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而定量研究方法不僅采用數量很少且水平不高。[2][3][4]這種狀況使得我國公共管理研究“陷入了一種缺乏反思的自說自話的境地”,[5]因此也無法實現與國外同類學科的平等對話。
馬克思指出:“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庇绕鋵τ诎l展初期的中國公共管理學而言,加強對定量分析方法的研討和運用,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公共管理研究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嚴謹性,而且有助于準確揭示公共事務的內在發展規律,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因此,本文將著重闡述定量研究的適用條件、數據采集、分析方法和研究評價等基本問題,構建可供公共管理研究者參考的定量研究基本流程,以期推動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
一、定量研究的適用條件與基本流程
一般而言,定量研究是指對用數量所描述的內容或者其他可以轉化為數量形式的資料進行數據轉化、分析和處理的過程。[6]公共管理定量研究就是運用定量方法分析解決公共管理領域內的相關問題,即對公共管理領域內一個對象內部多個因素或者多個對象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分析揭示的過程。針對不同的研究問題以及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各有優勢。在面臨選擇采用哪一類研究方法時,研究者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如圖1所示):一是研究的目的。定量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驗證某種理論假設,或者說通過大范圍的樣本研究來對總體情況進行推論,從而發現普遍適用的“真理”;而定性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了解某種現象。[7]例如,研究者想要驗證“行政支出增長能夠推動GDP增長”的假設,就需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二是研究數據的特征。如果研究者掌握的數據是數量數據或者是可以轉化為數量形式的資料,就可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但如果研究者掌握的數據是描述性的文字材料,則只能運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三是研究問題的類型。定量研究擅長的是對變量問題進行探究,注重研究數值的精確變化,如“多少”“多大程度”等問題,或者對總體的態度、行為、觀點的量化等問題;而定性研究擅長的是對過程問題進行探究。[8]四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定量研究的優勢在于對大量個體進行研究,對提升研究廣度大有裨益。但是如果研究者面臨的是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要深度解釋其原因及形成機理,就需要運用案例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當然,上述條件并不是絕對的,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或者綜合運用兩類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科學研究過程包括四個基本步驟:發現研究的問題;提出回答問題的理論假說;檢驗理論假說;闡明結果,得出結論。[9]定量研究同樣包括這幾個基本流程。而在此基礎上,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考慮提出了更為細化的定量研究操作步驟,較有代表性的有:確定研究主題、研究設計、研究工具的選擇(包括理論建構,提出假設)、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和報告寫作;[10]確定研究主題、研究設計構思、構建數據采集的方法、樣本選擇、研究方案寫作、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和研究報告寫作;[11]確定研究主題、確定研究策略、準備研究計劃、文獻綜述、收集數據、分析和解釋數據、形成結論和論文寫作。[12]通過歸納總結上述學者的觀點并結合我國公共管理研究的現狀,筆者認為,公共管理定量研究可以參照以下基本流程展開(見圖2)。
定量研究主要是運用各種統計方法來揭示研究問題數量關系,因此,從圖2中不難發現,數據采集和數據分析兩個環節直接決定了研究結論是否有效、可信,進而決定了整個研究質量的高低。
二、定量研究數據采集與分析方法
數據采集是開展定量研究的基礎性工作,采集所得到的數據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定量研究的分析結果是否科學可靠。數據不充分,定量研究就成了無本之木;數據不可靠,定量研究結果可能就會謬以千里。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資料收集方式主要包括調查法、實驗法、觀察法、文獻法,其中觀察法主要適用于定性分析。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的大數據技術日趨成熟,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已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運用。因此,公共管理定量研究主要可以通過調查法、實驗法、文獻法及大數據采集獲取研究所需數據(見表1)。
數據采集完成以后,就要對數據進行分析。數據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如描述性統計分析、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結構方程分析、多層線性分析、神經網絡分析和面板數據分析等等。什么條件下適合運用何種數據分析方法,要綜合考慮研究的目的、因變量、自變量的數量和性質(數據的類型,是否服從正態分布)等。表2展示了針對特定變量組合類型通常所使用的數據分析方法。不過,該表只是對數據分析方法選擇的一般指引。在進行公共管理定量研究時,同一數據往往能采用不同方法進行分析,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應根據研究目的和實際情況選擇最為合適的分析方法。
近年來,隨著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定量分析方法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多元分析及其他高級定量研究方法被認為應更廣泛地運用于公共管理研究。[13][14]同時,越來越多的公共管理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方法、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多元回歸分析、羅杰指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結構方程分析及事件歷史分析等方法被運用到公共管理研究當中。[15]事實上,對公共管理領域著名期刊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新世紀以來所刊載論文的分析表明,運用更復雜的定量統計方法的論文比例明顯增加,占全部論文的比例已超過了三分之一(達到33.4%)。[16]表3介紹了部分高級數據分析方法所適用的數據類型和使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三、定量研究的質量評價
公共管理研究設計的基本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擇、確定收集和分析研究數據的方式方法,保證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可靠的和經濟的;二是構思、制定實現研究目的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方案,保證研究是有效的、客觀的和明確的。[17]相應地,研究質量評價就是從這兩個方面出發對研究是否已回答研究問題和達到研究目的進行系統的評判。作為一種特定的研究類型,定量研究的質量評價除了要遵循所有研究通用的評價標準,如研究問題明確具體、研究假設清晰合理、研究結果科學可靠外,還有其專門的評價標準。在總結提煉相關學者觀點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其評價標準還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研究數據是否真實有效。在定量研究中,一般采用效度和信度來評價數據測量的質量。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可以通過內部效度、外部效度、結構效度、測評效度、統計結論效度等具體標準進行評判。信度是指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程度,是反映被測特征真實程度的指標,可以通過重測信度、復本信度、折半信度、同質性信度、評分者信度等具體標準進行評判。
第二,研究模型構造是否科學合理。定量研究所運用的主要工具是各種統計方法,而除了描述性統計方法及簡單的相關分析、方差分析以外,大部分定量研究往往需要通過構造相關研究模型用以分析揭示所研究問題的數量關系。因此,研究模型構造是否科學合理便成為影響研究質量的關鍵因素。首先,研究模型應具有一定的事實或理論依據。研究模型是研究者對所研究問題的規律或原因形成的較系統的推測性論斷及假定性解釋,指導著研究者進行后續量化分析。所以,研究模型的構造必須基于一定的經驗事實或科學理論,應合乎邏輯,理據充分且便于量化操作。其次,研究模型應具有清晰的變量結構。公共管理定量研究所要探討的是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而一項研究往往會涉及多個變量及其相互關系。因此,研究者必須合理確定研究的主要變量,并厘清變量之間的關系,最主要的是確定研究的自變量、因變量,同時需要辨明無關變量并對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無關變量加以控制。此外,應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條件,合理確定研究變量的數目。再次,研究模型應選取合適的分析單元。分析單元的選取不僅與研究目的、內容密切相關,而且還直接關系到模型所需數據的采集、整理、分析及研究結論的適用范圍。研究模型分析單元的選擇應與研究目的相符合,與研究問題相銜接,在滿足研究問題要求的條件下,盡可能選擇那些最主要的分析單元,以求能深入研究,保證研究結果質量。
第三,研究方法運用是否規范準確。首先,適合于某項研究的定量研究方法應是在綜合考慮以下四個問題(研究被調查者的取樣方法、研究的控制方法、研究資料收集方法、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的基礎上所選擇的“規范”的研究方法,即所選擇的研究方法必須符合特定取樣方法、控制方法、資料收集方法、統計分析方法的組合所規定的適用范圍。例如,當存在多重共線性、異方差性或自相關性等問題時,便不能選擇使用線性回歸模型。其次,當有多種定量研究方法適合于某項研究時,應選擇最“準確”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說某種定量研究方法的選擇應使研究所要反映的數量關系能以比較突出和鮮明的形式表現出來,或者說能夠產生最大的反映關系量。例如,對于同時包含橫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的面板數據,雖然也可使用普通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但無法充分揭示面板數據所蘊含的數量關系,而使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分析則能將數量關系以比較突出和鮮明的形式表現出來。
四、結論與建議
在參考借鑒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總結概括了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基本流程,系統闡述了定量研究的適用條件,定量研究中常用的數據采集與分析方法以及研究質量評價的關鍵標準,并對分析方法的適用情況和使用時應注意的問題做出了簡要說明。不過,從宏觀層面而言,公共管理學在我國仍然只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加強除需研究者個人的努力之外,更加需要相關單位從體制機制層面給予一系列激勵措施。
從政府的角度而言,需要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在我國,政府掌握了大部分公共信息,但是可供公開獲取的信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且公開的信息也有相當部分經過了“處理”,這給研究人員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而在公共管理學發展最成熟的美國,政府專門設立了政府數據公開網站,提供三種類型的數據集:原始數據、使用工具利用的數據和地理數據。這些數據全部開放檢索和下載,供廣大學者研究和公眾監督之用。因此,在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各級政府應加大信息公開工作的推進力度,明確政府信息公開的標準、程序、責任,拓寬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豐富政府信息公開的載體,為研究人員采集數據創造便利條件。
從學界的角度而言,需要加強對定量研究方法的推廣、交流與研究。對公共管理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進行定期的研究方法培訓是推廣普及定量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徑。今后,應堅持并豐富這一有效形式,除了鼓勵高校和研究機構舉辦各種形式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研修班之外,建議可由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全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教育部全國公共管理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權威機構每年舉辦若干期定量研究方法的研修班,同時,組織召開研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前沿進展的學術會議,以達到及時推廣、廣泛交流的目的。此外,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對定量分析方法本身的研究。這種對研究方法的研究,既要有純粹的方法論探討,也要有具體的、面對現實的各種研究方式、研究技術的探討。換句話說,除了要加強對方法本身的探討外,還要加強對方法應用問題的探討,特別是對方法應用過程中的障礙以及結合實際克服這些障礙的方法的探討。作為保障性措施,公共管理領域的學術刊物,尤其像《公共管理學報》《公共行政評論》《中國行政管理》等權威期刊,應開辟討論研究方法的專欄,加強對論文研究方法運用的評審。同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指南中,也應專門設置有關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課題。
從高校的角度而言,一方面,要加強研究方法的教學,進一步完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課程體系。在本科低年級,高等數學等基礎課程的開設要全面;在本科高年級及研究生階段,研究方法課程應設置為專業核心課程。另一方面,要加強研究方法的基本建設與資料積累。在學校內部,可以由學校出面建設一些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平臺,通過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強化公共管理學科與社會科學其他學科乃至自然科學的溝通交流、合作發展,促進學科交叉和資源共享,從而推動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轉型升級”。在學校之間,應加強互動合作,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公共管理定量研究基礎數據庫”。具體可由國內公共管理學科實力較強的若干所著名高校牽頭組織,其余高校參加,共同建設一個涵蓋公共管理主要研究領域的基礎性數據庫,把各種相關調查數據、統計數據匯總整理并進行共享,從而使公共管理定量研究跳出低水平重復的怪圈,并為研究者從縱向發展的角度分析公共管理問題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張夢中,馬克·霍哲.“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論”專欄總序[J].中國行政管理,2001,(08):40-41.
[2]董建新,白銳,梁茂春.中國行政學方法論分析:2000-2004[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5,(02):50-55.
[3]何艷玲.問題與方法:近十年來中國行政學研究評估(1995—2005)[J].政治學研究,2007,(01):93-104.
[4]范柏乃,樓曉靖.我國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統計分析及演進路徑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3,(02):94-100.
[5]馬駿.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的反思:面對問題的勇氣[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73-76.
[6](美)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邱澤奇譯.華夏出版社,2009.401.
[7]Sukamolson S. Fundamental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EB/OL].http://www.culi.chula.ac.th/e-Journal/bod.
[8](美)麥克斯威爾.質性研究設計[M].陳浪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94.
[9][17]范柏乃,藍志勇.公共管理研究與定量分析方法(第二版)[M].科學出版社,2013.13.
[10]Singh K.Quantitative Social Research Methods.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Inc.,2005.63.
[11]Kumar R.Research Methodology: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Inc.,2005.19.
[12]McNabb D.E.Research Method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Nonprofit Management: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rmonk,NY: M.E.Sharpe,Inc.,2008.p77.
[13]James L.Perry,Kenneth L.Kraemer.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75-1984.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3):215-226.
[14]Robert A.Stallings,James M.Ferri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Work in PAR,1940-1984.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8,48(1):580-587.
[15]藍志勇,凱瑟琳·安德遜.當代公共管理研究的范式觀——一項經驗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05,(03):12-22.
[16]Jos C.N.Raadschelders,Kwang-Hoon Lee.Trends in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Empirical and Qualitative Observations from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2009.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1,71(1):19-33.
(責任編輯:劉 丹)
Abstract:Quantification is a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normalization as well as scientific natur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referring to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application conditions of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the data acquisition and analytical methods that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key standard of quality evaluation.Besides,the paper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to application conditions of methods and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noticed when in use.Finally,on accou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our country's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from governments,education circles as well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quality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