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紀英
標點符號是書面上用于標明句讀和語氣的符號。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在文學文本中,標點符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補白、作品藝術的升華,是字面語言的中止及感情的延伸,其含蘊雋永、意味無窮,妙用之處屢見不鮮,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因此,我們在分析文本時可以抓住標點符號這個切入口,會達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本文以一些名家名篇為例,談談閱讀教學中,怎樣從標點符號切入,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一、省略號切入之奇特
省略號用得最多的要數魯迅的小說《孔乙己》。這篇小說省略號的運用有十多處之多,有以字傳神、字字顯意的藝術效果。筆者從這些省略號能反映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切入(從孔乙己和周圍群眾兩個角度分析),整堂課人物形象分析一步到位,顯得緊湊而生動。
1.孔乙己
(1)第四段中“你怎么這樣憑空誤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當酒客故意說孔乙己偷東西時,他要極力爭辯,但話剛說出口便被打斷了。可見當時孔乙己非常窘迫,面對嘲笑,無力辯駁。“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里的省略號,造成了句子間較大的空隙,表現了孔乙己在面對短衣幫的“攻擊”時的狡辯,表現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死要面子的性格。
(2)第七段中“讀過書……我便要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寫的?”孔乙己受盡成人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跟小孩子們說話。“我便考你一考”是經歷了思維跳躍后說出來的。“對呀對呀!……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嗎?”在孔乙己無奈地只能與小孩子交流之后,他感覺到了成就感,于是思索能與小孩子繼續聊下去。這里的省略號反映他說話斷續,表示贊賞后思索新問題。
(3)第11段中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柜向孔乙己要所欠的賒酒錢,而他無力償還。然而又嗜酒成性。此處的省略號寫出了他欠錢買酒的心虛。“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這里表示孔乙己話未說完,也說不下去了,只是希望別人不再揭他的短。寫出了他內心虛弱,而面對取笑又無力還擊。
2.周圍的群眾
第10段中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么會來?……他打折了腿了。”省略號表示一個懸念,喝酒人除了想賣個關子,沒有一絲絲同情。寫出了當時人們的冷酷無情。“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這里的省略號表示喝酒人在思索事情的結果,由于孔乙己是一個多余的人,人們對他的實情并不關心,“許是死了”是喝酒人思索后想出來的,反映了孔乙己地位的低下、周圍群眾的麻木。
可見,小小的省略號對文本閱讀的切入起到了大作用。另外,《故鄉》的教學中也可以用省略號切入,大家不妨試一試。
二、問號切入之巧妙
問號是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后的停頓,用于疑問句、設問句和反問句結尾。問號表示疑問、驚奇或感嘆等多種情感。在教作者陳忠實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時,我從這篇文章的問號切入,把作者的情感分析得透徹入微。
這篇文章總共有三個問句分別是:
1.第四段中這株柳樹怎么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造成高原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這個問號,既有驚嘆的意思,又表示疑問。驚嘆是因為在這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居然有這樣一株健壯的柳樹。疑問是它怎么能長成這樣的。
2.第八段中青海高原上的這一株柳樹,為保存生命卻要付出怎樣的難以想象的艱苦卓絕的努力?這個問號表達了作者的贊嘆和敬畏之情。贊嘆它在干旱和嚴寒中堅強不屈地活下來,敬畏他為活下來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3.第八段中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這一句在前一問句的基礎上既是感嘆又是質問。感嘆青海高原這一株柳和家鄉灞河柳樹的命運相差之遠,同時也提出了質問,怎么會相差這么遠,是什么讓青海高原這株柳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成長壯大起來的。第八段兩個問號連用既承接了上文,又開啟了下文。
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三個問號,說說這三個問號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和語氣,一堂課用三個問號貫串起來,巧妙而自然。
有人形容一篇課文就像一塊好看的花布,高明的裁縫總是能夠就著圖案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而他裁下的第一刀,對能否縫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則至關重要。成功的語文教學總是與這“切入”有關系。通過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從標點符號切入既新鮮獨特又非常有效。當然,從標點符號切入需要教師有獨到的感悟,有整合處理教材的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