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何謂有效教學?我認為有效教學并不局限于一次或一個課時的課堂教學,可以理解為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學習者在有限的時間段內獲得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更多的鍛煉和更好的發展。有效教學,是教師有效教的結果,更是學生有效學的過程。所以,在我看來,幼兒園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
最近,班中幼兒都以十萬分的積極性參與到以男孩隊和女孩隊為對壘單位的“故事、兒歌PK賽”中。PK的內容和主題是課堂上幼兒共同學習的,包括兒歌的朗誦、古詩的賞析、故事的復述與創編;PK的順序和方式是自主的,幼兒可以自己選擇準備好的內容,在想要表現的時候表現;PK的結果是公開化的,每完成一個任務,就可以在小組PK記錄表上獲得一個貼畫紙標志作為獎勵。隨著PK活動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幼兒主動地參與活動,他們的表現中充溢著越來越多的驚喜與感動。雖然現在PK賽已經是班中孩子話題的焦點,但是在一開始,這樣的一個活動并沒有得到大多數孩子的響應。為了一步步調動孩子的參與積極性和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我根據幼兒的興趣和行為走向多次調整活動細節。
結合這一實例,我與大家分享對于有效教學開展的看法。
一、讓幼兒成為直接參與者——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盡管很多孩子通過半學期的學習,對于教授過的兒歌、故事已經比較熟悉,但是當知道比賽是以性別為單位的時候,很多幼兒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事不關己一身輕”的心理,他們不愿意主動地在全班同伴面前表現。所以在活動的初期,真正積極參與活動的只有個別能力較強的孩子。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在第一天的活動結束后,立即將兩張寫有所有小朋友名字的PK記錄表格貼到班級的醒目位置,并把已經參與過活動的孩子的獎勵貼紙貼到表格中。很多孩子在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都表現得十分驚奇:“不是說是男孩女孩PK賽嗎?”“怎么會有我的名字?”也是從那一刻開始,“我是參與者”這樣的意識開始在每一個孩子的腦海中變得清晰。
集體活動中,專業教師會有意識地把每一個孩子都當做活動的參與者,通過各種形式給予幼兒參與活動的機會和權力,但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主動地把自己當做活動的參與者,有意識地為自己爭取表現的機會。在小組活動中,這樣的現象表現得更嚴重和明顯,久而久之,班級中就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兩極分化情況。通過合理的手段,幼兒意識到自己是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二、讓幼兒嘗試主動的表現——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
我并沒有期盼在活動的一開始就讓每一個孩子都主動地參與活動,但是我期盼通過我的努力,使得每一個孩子都迸射“我也想來試一試”的火花——每天放學前的獎勵時間在很多孩子心中點燃這樣的火花。
一天、兩天,每天都會有沒有得到獎勵的孩子跑到我的身邊,委屈地對我說:“老師,這個故事我也會講的。”“我相信你,但是你剛才為什么沒有大膽的站起來表現呢?”“因為……”這時,孩子都會很害羞地笑起來。然后我會告訴他們:“不要錯過了明天的機會哦!”
走出第一步后,很多孩子開始發現主動表現的好處,集體活動有限的時間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大多數幼兒想要積極表現的熱情,孩子們竟然主動想到可以靈活利用午間散步和戶外活動的時間。玩累了就把講故事、朗誦詩歌當做休息,爭取到新的獎勵后繼續游戲,不失為一種勞逸結合的好辦法。
每個班級都會有一部分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他們與其他孩子一樣渴望與同伴交流、在同伴面前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被同伴拒絕、否定,所以在學習過程中總顯得吃力。每當遇到這樣的孩子,我都會有意識地提醒他:“準備好了,就展示一下你的本領吧,你一定行的。”對于幼兒來說,教師的肯定有著一種巨大的魔力。
將自己學到的本領表現出來是一種能力,吸引孩子進行這樣的嘗試,然后鼓勵他們增加這樣的嘗試,最后滿足他們表現的欲望。給予這樣的幼兒更多的機會,鼓勵他們勇敢地走出第一步,然后大方地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獲得和其他幼兒相同的機會,漸漸地,我們就會在課堂上看見他們躍躍欲試的眼神和不夠自信已舉起的手臂。在這樣的共同學習、交往中,更多的孩子學會勇敢與自信。也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集體教學才會真正面對所有幼兒,變得更切實有效。所以,讓幼兒嘗試主動表現是讓幼兒學會積極表現的前提,也是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
三、讓幼兒感受成功的喜悅——有效教學的階段目標
“我今天又得到了一個貼畫紙”;“我把《小蝌蚪找媽媽》學會了”;“哇,我們已經完成了這么多任務了”;一個從來沒有參與過活動的女孩在大家面前完整的朗誦了詩歌,孩子們給予了熱烈的掌聲;一個能力出眾的孩子又以一個故事的優勢處于領先,我向他豎起了大拇指……每到這樣的時刻,孩子們都絲毫不會掩飾臉上的笑容,盡情地抒發心中的喜悅。因為公開化的成績記錄和表揚措施,使得幼兒可以看到整個活動的進程,也使得他們親身感受到每一次進步帶給自己的喜悅。
幼兒的發展是有差異的,無須要求每一個幼兒都達到完美,而要用贊賞的目光看到他們的每一次努力和每個成長腳印,呵呼對于幼兒來說得來不易的結果,讓孩子知道,即使有失誤、有失敗,也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不要放棄努力,總有一天能取得好的結果。尊重幼兒,鼓勵幼兒,幫助幼兒,通過這樣的過程,讓幼兒逐漸樹立自信。只有這樣,幼兒才有可能獲得更多更大的進步,讓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悅,逐步樹立自信,是有效教學的階段目標。
四、讓幼兒學會傾聽與請教——有效教學的重要過程
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如起跑的姿勢般,對于最后的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效教學活動不僅要給予幼兒相關的知識經驗,還要向幼兒滲透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上課時該如何參與?遇到問題時要如何解決?錯過了聽講要如何彌補?與同伴的合作中要如何協商?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督促,當這些問題逐步化解為幼兒的正確行動時,幼兒的學習習慣就初步養成。
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孩子們的學習有了更強的目的性,為了更好地學到本領并向大家展示,幼兒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明顯比以往集中。但是集體教學的弊病在于,教師無法兼顧每一個孩子的接受能力,對于部分孩子來說,其只依靠課堂上的認真聽講并不能完整地掌握所需的各類知識。很多孩子會因為這樣的原因錯失很多可以表現自己的機會,這時課外的學習機會就變得格外的重要。
“如果老師上課教的東西你沒有能學會該怎么辦呢?”我與孩子一起討論了這個問題。“可以去問老師,重新再學一下。”“可以再聽幾遍錄音機。”“可以去問問知道的小朋友的。”“老師復習的時候再認真聽,然后學會。”如果說剛開始,這只是幼兒的回答,那么孩子之后的實際表現使得很多孩子擁有可以爭取的機會,也使班級里逐漸形成很好的學習風氣。我還不會,請你幫我一下;我先學會了,我來教你。孩子們根據不同的需要更換不同的小老師,小老師利用這樣的機會過一把“老師”癮,在玩樂的過程中鞏固所學。比起與教師的交流,孩子更愿意在同伴中完成學習,所以,讓孩子學會傾聽與請教,把課堂延伸到更廣闊的空間中,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過程。
五、讓幼兒經歷良性的競爭——有效教學的優化機制
在幼兒間相互教與學的過程中,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處理好彼此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你為我創造了學習的條件,我也給你創造了鞏固的機會。雖然幼兒之間無法避免地存在差距,但是為了縮小和保持這樣的差距,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形勢,大家都在競爭中不斷獲得進步。也許孩子們并不了解什么是良性競爭,卻正在經歷良性競爭。不得不說,這是我和孩子們在有效教學過程中的意外收獲。
有效教學并不要求教師花九牛二虎之力教會孩子他們所需學的,只需教師利用四兩撥千斤的氣勢引導孩子自己學會自己想要學的。孩子們學會學習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通過自己的摸索,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嘗試,與同伴的交流、合作,一步一步地實現最后的目標。幼兒學習的效率,取決于他們對學習內容和方式的興趣、態度及熱情。教師不可能統一每一個幼兒的興趣點,卻可以創設幼兒共同感興趣的活動方式,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就是預設幼兒所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讓幼兒逐步投入游戲中,并主動參與學習。
站在孩子們的身后悄悄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給予他們表現的機會,培養他們學習的習慣,鼓勵他們參與競爭獲得進步;對教學活動充滿熱情,對孩子包含期望,就如催化劑般,使得幼兒的學習不是被動地停滯在當下,而是成為一種主動延續的過程——這,才是有效教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