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彥
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的根本。著名數學家斯托利亞爾說:“數學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學習離不開閱讀。因此,只有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加深其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使其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真正掌握和理解數學。對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不斷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數學的能力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參與者。”但學生如果對閱讀沒有興趣,閱讀效果就會很不理想。所以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應設置一些新而有趣的問題情境,或是富有探索性的懸念;或是一些數學故事、趣味數學;或自編一些生活中的數學、數學小知識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的理智和情緒處于啟動狀態。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應用題“租船”時:21位小朋友要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幾條船才夠呢?先讓學生說說,我們知道了什么條件?還要解決什么問題?創設這樣一個真實的情境,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感覺是在為自己解決問題。經過充分討論,最后得出兩種答案:5條和6條。學生發生爭執,堅持需要6條船的孩子義正詞嚴地說道:“5條船只能坐20人,多出的那個人難道要把他扔到水里去嗎?”這樣的敘述不禁讓人莞爾,但也充分表現了他們的思考過程。問題來自生活實際,學生通過觀察、閱讀,既理解了數的意義,初步建立了數感,又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重視數學課本的閱讀,指導閱讀方法
數學教學不只是單純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學習方法。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對于后進生“不是補習,不是沒完沒了的‘督促’,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多讀能提高理解能力。指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使他們能逐步獨立獲取知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很重要。
1.設計提綱,明確閱讀目的
閱讀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閱讀的范圍、重點、目的、要求及閱讀時要思考的問題。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圓的畫法”前,教師的導語:你會利用手中的物品畫圓嗎?還有其他方法嗎?怎么畫圓呢?請大家自己看書P96。然后出示思考題:①畫圓的工具是什么?②圓心的位置是由圓規的哪只腳決定的?圓的大小呢?③畫圓時還要注意些什么?這樣,有了具體的閱讀目標,學生在閱讀時思維更集中,也能更迅速地發現問題,閱讀效率更高。
2.分類指導,讓學生善讀
大多數學生缺乏閱讀數學教材的能力和習慣,閱讀數學教材也只是蜻蜓點水,走走過場,讀不出要點,發現不了問題,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即“重讀”、“精讀”、“巧讀”。如中年級數學練習題中,往往要求“用兩種方法”、“用豎式計算”、“筆算”、“保留幾位小數”等,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語,就會順利地理解題目要求,正確地解答出來。數學概念應按其結構精讀,力求讓學生學會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精讀概念。精讀應用題的例題,能看懂解題的過程,掌握分析的方法,建構模型,并探索不同類應用題的解題方法。解決問題要巧讀,關鍵詞語重音讀、省略句式補全讀、意思隱含換詞讀。如:六年級教學百分數的意義:中學生近視率49%,這句話省略了中學生總人數,教學時應該補全讀,讓學生理解誰與誰比。不注意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往往丟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現錯誤。
3.巧設疑問,讓學生會讀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因此,教師在指導閱讀時要巧設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并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圓的認識”中學習圓的畫法時,當學生閱讀了畫圓的基本操作步驟以后,及時要求學生根據教材中規定的步驟先畫一個圓。畫好后設問:畫圓時,圓規的哪只腳固定不動?為什么同學們畫出來的圓大小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情況下畫出來的圓較大,什么情況下圓較小?圓規旋轉時應注意什么?最后要求學生畫指定大小的圓。反復進行這種讀練結合的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帶著問題閱讀的良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善思的習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閱讀為學生創造了獨立思考的機會。閱讀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邊讀邊思考老師布置的閱讀思考題,邊讀邊思考每個字、詞、符號和圖表的內在意義,邊讀邊建立知識間的聯系,找規律、抓本質,而不能只是死記硬背公式、定義、法則或只是機械模仿計算的方法、分析的過程,只有積極、主動地思考,才能弄懂、學會知識,掌握思維方式,提高學習能力。
2.善問的習慣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由于他們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剛開始,有些學生不會提問題,提出來的問題往往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幼稚的,但這是思維的火花,教師應善待。這樣學生才敢思、敢問,才會逐漸產生更多有價值的問題。
3.手腦并用的習慣
看一本小說時,可進行跳躍性閱讀,有時不用注意細節,但數學閱讀時由于數學課本編寫的邏輯嚴謹性,要求對每個句子、每個數學術語、每個圖表都應細致地閱讀分析,領會其內容、含義。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可運用動筆圈畫、動手操作、動筆演練等手段,加強自我閱讀理解,做到心中有數,如重點詞用“▲”,公式用“?搖 ?搖”,中心句用“……”表示等,如學生最容易錯的“比多比少的應用題”:星期六,晨晨做作業用了五分之四小時,比體育鍛煉少用了六分之一小時,晨晨在星期六用多長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學生總是搞不清楚求體育鍛煉時間應該用加法,還是減法。這時就引導學生用符號閱讀,把“比”圈起來,在“做作業”“體育鍛煉”下面劃上“—”,通過圈和畫讓學生明確題目中是“做作業”和“體育鍛煉”比,比的結果是體育鍛煉時間多,做作業時間少,求“少”的做作業時間就用減法計算。
綜上所述,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要在學生的主觀意識中播下數學閱讀的種子,使學生重視數學閱讀,學會閱讀的方法,養成閱讀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因閱讀而變得更滋潤,才能更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