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小平
摘 要: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除了使學生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有效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是國家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初中信息課程的內容具有邏輯松散、應用性強等特點,非常適合將移動平臺引入教學,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隨著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學習已經開始逐漸引入傳統的學校教學中,適合移動學習的內容的主要特點是短小、碎片化和相對獨立,要使移動學習成為可能,必須有相應的硬件軟件系統支撐,微博和多屏互動移動教學平臺就是可以進行移動教學、學習的兩個很好平臺。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 移動終端 平臺
1.微博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1.1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引入微博的優勢
近些年,微博已成為當今社會最流行的社交平臺之一,人們在這個平臺上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與好友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微博的內容一般限制在140字左右,具有實時性。微博非常接近我們日常的表達方式,但與日常交流方式相比,微博的傳播速度更廣、更快,可以說微博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好微博這樣一個移動平臺,為初中信息教學服務是每個信息技術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在微博平臺上開展信息技術學習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1.1免費、使用方便:構建微博系統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學校要獨立構建這樣的系統是不現實的。在網上已經有非常多成熟的微博,這些平臺由專門的公司維護,非常穩定,這些由專業公司維護的微博對社會是免費開放的,因此對于學校來說,使用這樣的平臺是完全免費的,而且這些微博平臺經過多年發展,設計非常人性化,使用非常方便,對于廣大并沒有掌握相關電腦知識的初中生來說,使用低門檻有利于移動學習在學校的開展。
1.1.2內容特征一致。微博的重要特征是實時性,為了保證這一點,一般微博平臺都會對發布內容的長度有限制,一般文字、圖片和視頻的內容限定在140字符內,從總體看,微博的內容是片段化、微型化的,這一內容特征和初中信息技術的學習內容是一致的,因此信息技術課所教內容非常適合在微博上傳播,教師只要對教案稍加整理,將課程內容設計為片段化,就可以在微博上實現轉發和分享,課程內容可以快速在非常廣泛的范圍內傳播。
1.1.3微博傳輸上的特質非常適合初中信息技術的移動學習。移動學習的一大特點就是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學習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相對于長時間的課堂學習,移動學習更加靈活,學習者心態也更加放松。學習者只需要擁有一臺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就可以利用微博傳輸的實時性學習,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微博在傳輸上更具優勢,信息技術教學的移動學習正好可以利用這一優勢。
1.1.4交互方式可以強化初中信息技術移動學習效果。微博具有強大的交互功能,方式新穎多樣,可以廣播推送給所有人,也可以私下交談。運用微博上的評論、轉發、收藏、搜索功能可以充分發揮微博的傳播功效。“基于評論功能而展開的交流討論有助于深化對學習問題的認識;轉發機制有助于知識的共享;收藏功能有助于知識的積累;搜索功能則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相關信息的獲取發揮著重要作用,多樣的交互方式使得微博這一平臺能夠吸引學習者,增強移動學習效果。
1.2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引入微博教學的策略
1.2.1教學內容上的處理。雖然說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適合在微博上學習,但畢竟微博教學有別于傳統教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內容必須經過細化處理才能上傳到微博。要將整個課程學習內容逐步劃分為一個個學習單元,每個學習單元對應一個知識點,微博作為知識的載體有別于課本,微博上的內容應該更加聚焦,不要分散,這是因為學習者利用微博進行學習的時間是碎片化的,如果內容不聚焦,太過分散,學習者就很難在這些分散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
1.2.2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移動學習更多的是一種自主學習,如果學習者感覺到學習的內容枯燥無味,移動學習就很難進行,為了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在學習內容安排上一定要考慮學習者的隨機性和短暫性,內容上要做到簡單明了,形式上要豐富多彩。相比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在知識展現形式上,微博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可以輕松地將學習內容以文字、視頻、圖片和動畫的形式展現,將教學內容以適合的方式展現,能夠增強學習內容的吸引力,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另外,移動學習的學習者是使用移動終端學習的,很多移動設備的顯示屏比較小,學習內容呈現一定要簡明扼要。
1.2.3學習交互的設計。有效的學習交互能夠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習效果。相對于其他網絡社交平臺,微博的交互性更強,方式新穎。實踐中,中學信息技術移動學習的整個過程都貫穿學習交互的設計。教師在一定學習內容的處理中,要考慮到知識體現的啟示性與反饋功效,從而鼓勵學習者評論、轉發、共享等。學習活動的設計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習者參與學習與反饋結果,充分帶動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互。
2.多屏互動移動教學平臺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既要有教師的“教”,又要有學生的“學”,教學理論實踐表明,師生良好互動,才能強化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然而從我國目前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際狀況來看,更多的是采用“教師問,學生答”這一簡單的互動方式,互動形式非常單一,和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教學還有非常大的差距,互動形式的單一化、教條化極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制約學校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借助多屏互動移動平臺教學有助于打破這單一的互動形式,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移動平臺,師生之間有更加豐富的交流方式,更有利于在學校營造愛交流、愛學習的良好氛圍。
多屏互動教學平臺的多屏互動是指跨越不同設備(如平板電腦、智能機和電腦等)及操作系統(如windows、IOS以及Android等)之間的互動,整個教學平臺不局限針對某一設備,某一操作系統,學生、教師借助任一移動終端,通過無線連接方式,就可完成交互。
多屏互動移動教學平臺的系統架構一般采用客戶端/服務端架構,服務端運行各種系統,確保師生之間交互的正常進行,同時服務端也存儲各種學習資料,這些學習資料由學生或者教師通過移動終端通過WIFI網絡傳入,每個用戶都有唯一的用戶名,在服務端對所連入的用戶驗證后,就會允許用戶將各種學習資源傳入服務端,這樣其他學習者就可以實時獲取這些資料。
參考文獻:
[1]張克松.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樂學”策略.中國電化教育,2010(4).
[2]劉飛.依托計算機和互聯網搞好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