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加軍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學習興趣比智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起的作用更大。反之,就會導致學生在該門學科中學習動力的缺乏和動力水平的降低。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呢?
1.講究教學語言藝術
語言的藝術性是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吸引學生集中精力。語言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①語言要簡練,邏輯性強,聽起來順理成章,且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入。②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可運用形象的比喻將難以理解的問題變得通俗易懂。如講述物質過膜方式時,可將自由擴散比喻為坐滑梯,將協助擴散比喻為騎自行車下坡,將主動運輸比喻為騎摩托車爬坡。③語言有節奏,快慢適度,注意語氣、語調,并有適當停頓。凡是重點、難點知識的講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語氣要加重些,語調要放低些。④教師的語言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師以自己對生物科學的熱愛、對生物科學家的崇拜、為生物科學成就所激勵而產生的激情感染學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并致力于生物科學的研究。
2.注重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許多學生正是因為愛實驗才愛生物學的。加強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且培養了學生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注重演示實驗,凡是應該讓學生看到的,盡量讓他們看到
例如教學《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時,可以充分利用顯微鏡,組織課堂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植物細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將微觀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學生帶進實驗室,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結構。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時時有興奮和滿足的心理體驗,能滿懷激情地探索:“其他動植物的細胞會是什么樣的呢?”“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從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生物實驗中充滿了發現的樂趣和未知的魅力,學生必然會興趣大增。
2.2邊講課邊實驗,盡量做到先做實驗后得結論
例如,講細胞的化學組成時,用蘋果、豆油、豆漿做顏色反應實驗,引導學生觀察顏色變化,自己得出結論。課本中大多數的驗證性實驗,我都將其提前與新課的講授結合進行。這樣的授課方式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不會感到疲勞,難怪學生說:“一堂課45分鐘,怎么這么快就下課了?”
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創新演示實驗,增加設計實驗,布置家庭實驗,進一步提高學生興趣。實驗,能讓學生從中領略到類似科學家般的成功感受,誘發學生產生研究生物現象的強烈欲望。
3.運用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探究、情境、合作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3.1引入探究式教學
生物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高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將科學探究引入課堂,能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例如,在學習“綠色植物的色素種類及功能”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進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蓋?這與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樣的聯系?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獲取知識,易于形成創新精神,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探究成功后的快感將內化為強大的學習動力,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學生當然會興趣濃厚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3.2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創設一些情境,尤其是問題情境,能更好地觸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植物組織培養”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有人培育出一株罕見的蘭花,市場需求量很大,他想要繁殖出更多蘭花,但是如果用種子播育的話恐怕會產生性狀分離,不能保持優良的性狀,那么,他應該怎么做呢?引導學生帶著饒有興趣的問題閱讀“植物組織培養”,學生會積極思考,認真在書中尋找答案,必然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3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也是很好的做法。因為學生在小組中可以通過表達、交流,將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的信息、材料、思維方式、思維成果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還可以通過組與組之間的交流,與其他小組的同學共享。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發現及其作用”時,運用多媒體向學生演示科學家為了弄清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所做的研究,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要求他們一起討論科學家的實驗說明了什么?由此引出了什么新的問題?如何設計新的實驗證明?各組得出結論后向大家匯報,再組織學生在組間交流觀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師生角色得到了轉換,教師僅負責課程的設計和安排,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4.注重聯系生活實際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它聯系社會、生產實踐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實際,不僅可以解釋一些現象,還可以指導實踐活動。
例如,講“性別決定”時,講到x染色體與y染色體的不同,導致男、女在某些性狀上的差異,以及生男生女的原因和包括我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現狀,將會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在學生中普及這方面的科學知識,通過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增強學生對某些社會現象的正確認識和改變這種現狀的責任感。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只要巧妙運用多種手段,就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如能不斷激發、提高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無趣到有趣,由有趣到樂趣,由樂趣到志趣,形成能力,為學生的終生探究科學的奧秘服務,這樣就一定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打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