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 本文通過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觀察,通過活動的引導,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品質,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 自覺性 自我教育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1.引言
1.1研究問題的提出。自覺性是意志品質的一種,是指對行動的目的有深刻的認識,自覺地支配自己的行動,使之服從于活動的目的。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是學生自主發展的前提。小學生受其年齡特點的影響,注意力、意志力等心理品質都處于初級階段,加上如今生活環境中新鮮刺激的事物層出不窮,如電視、網絡、游戲等,都對孩子的學習自覺性產生強烈的沖擊。如果學生認識到學校學習和生活的特殊性,就會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有簡捷易行的規劃,對今后的成長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2研究的意義及價值。培養學生自覺性的過程是在現實教學管理情境中不斷實踐和總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作為每天與學生近距離接觸的教師,會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會是有利于研究過程和結果的,也會是不利于研究過程和結合的。比如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發展會出現反復性和多端性,自覺性養成的過程需要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與學生緊密接觸的過程中,是獲得第一手資料的現實信息采集者。我們的研究是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再上升到理論。這樣的研究很真實和鮮活,為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進行深入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參考,再從理論到現實,對提高教育教學管理質量具有深刻的指導價值。
1.3理論基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該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居于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
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是有規律性的,大致從以自我為中心發展的“他律”,再從“他律”發展到“自律”。自律行為的形成就同時具有自覺性。
2.研究目標、內容及方法
2.1研究目標。教師實踐一段時間過后能否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實現自我主動發展。
2.2研究內容。小學二年級某班的學生,在更換班主任過后的班級行為表現變化。
2.3研究方法。觀察法、賞識教育法和交往實踐法。
2.4研究對象。沈陽鐵西區某小學二年級學生。
3.實施過程與采取的措施
3.1與家長溝通。家長與孩子要及時做好心靈溝通。家長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要讀懂孩子的心,要想方設法地讓孩子認識自己并發現自己的能力,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求,從而增強自信心,以達到自覺學習的目的。如果一個孩子蠻不講理,不聽教導,沉戀網絡游戲中;如果一個孩子覺得自己低能,一無是處,產生自卑,都是很難有信心自覺學習,甚至會打退堂鼓。為此,家長應當教會孩子怎樣正確評價自己,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失敗,把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并非自己無能”。同時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長處,多想些平時冒尖、得意,自以為自豪的事情,賞識孩子,強化孩子“我還行”的信念。溝通時要注意方法的運用,比如為了消除孩子對讀書的排斥感,盡量抹去他們心中用功是件苦差事的印象,不妨利用游戲競爭的原理,給孩子一些刺激,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功感而產生自我信任和自我教育能力。
3.2觀察學生。在對學生進行一個階段的觀察之后,我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喜歡依賴家長、老師,似乎這樣才學得踏實。我認為如果事事要家長、老師扶助,老師、家長累,孩子也累,而且不利于孩子養成主動自覺的學習習慣。
為了早點放手讓他們學會自己走路,在做題時,學生來問我,一般簡單的題,我鼓勵他和啟發他自己動腦思考,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總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些題還讓他畫個圖出來,這樣數學題就變得很簡單。我還發現本班學生在行為習慣上的問題,如比較調皮,貪玩,做事粗心,不愿意做作業,上課不注意聽講,愛搞小動作,愛講小話,作業毛毛糙糙……他們在更換新班主任之后,對課堂作業經常是草草了事,字也沒有以前書寫得工整,作業本也沒有以前整潔。
我認為這多數是學生的自我實現感沒有得到滿足。由于新班主任對學生的興趣需要還不是很了解,這就必定會讓一些學生產生“我做得好老師也看不到”的心理,對此,我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鼓勵。為了增強孩子們學習的成就感,我把完成作業的要求重申一遍,給他們兩倍的時間先把作業細心地、工整地寫好,并對寫得好的孩子進行表揚和全班展示。再逐漸減少完成時間,對完成好的孩子及時表揚,并提拔他們作為小組長,指導組員像他們一樣高質量地完成作業。這樣,他們就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從而獲得成就感,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約束自己并形成自覺性。
對于行為習慣反反復復、時好時壞的孩子,我知道他們缺少的并不是對自己錯誤的認識,而是對自己行為的正確對待態度和行為控制能力。本班就有幾個孩子經常課上開小差講話,在下面擺弄東西,屢教不改。經過幾次談話之后,我發現他們還是能做到好好聽課的,便和他們建立約定規則,每當他們約束自己做到認真聽課時,我按照規則答應他們一個小要求,尊重他們的選擇,并在全班學生面前贊賞他這種遵守規則的行為,從而建立起他的自豪感和自律的信念。
對于一些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如愛看書。這樣我就會抓住機會引導他們,通過對看書時間和內容的要求,幫助他們建立起自我約束能力,先讓他們發現自己自律能力提高了,自覺地投入閱讀中。然后鼓勵他們與同學進行交流探討,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獲得自我滿足感,從而鞭策自己從書中獲得更多信息交流,逐漸就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4.研究效果
育人要從小抓起,今天的孩子是未來的棟梁,擔負著發展自己、改善周圍環境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他們能否健康成長,關鍵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和沖突,當他們發展到更高層次的需要時,當他們把外在推力轉化為內在動力時,當他們遇到成長問題時,作為成年人,特別是教師,就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
4.1榜樣模范的力量。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最基層的組織單位,而班主任則是這個單位的領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工作,班主任對創設良好的班集體,全面提高素質,陶冶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學校里,班主任接觸學生的時間最長,開展的教育活動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在學生面前就是一面鏡子、一本書。
因此,規范學生的行為,首先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率先垂范。作為一名班主任,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帶頭做到;要求學生講文明禮貌,首先自己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人格,從不挖苦諷刺他們,教育他們熱愛勞動;教育學生團結友愛,首先自己要做到和科任老師、同事團結友愛;在學習上,要求學生書寫認真工整,教師在板書時要做到書寫規范認真。這樣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成了一種無聲的引導,久而久之,學生的言行就自覺養成習慣。
4.2緊抓常規教育,培養自覺性。對于每學年入學的新生,我首先會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和訓練,嚴格要求,一抓到底。一年來,我針對學生實際,利用一切有利時間加強學習習慣的培養。訓練學生正確讀書和寫字的姿勢,讀書時要求全班同學都拿起書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業,就不停地提醒糾正不良姿勢。當學生起來發言時,則要求他們站端正,兩眼平視前方,態度自然大方,并且說話時聲音要響亮,吐詞要清楚。在聽的能力方面,則要求他們注意聽別人說話,聽清楚說話的內容,記在心中,說得出來。現在學生在課堂上讀寫、坐站、聽說的正確姿勢逐步養成,自控能力增強,課堂秩序有明顯好轉。
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和競爭意識,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采取全班學生輪流值日,學生表現出十分積極興奮的狀態,總是盼著自己當值的那天。在值日時,值日生要報告當天的學習內容、清潔、紀律、出勤及儀表情況等,這樣每個學生都有獨立工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既然要管理別人,那首先就得以身作則,才有說服力。學生是班級的主體,學生是班級的主人,每個學生都有組織和管理好自己班集體的責任和義務,也有參與管理班級的權力,從而更熱愛自己的班集體,調動他們的主動性。
讓學生通過動手理解勞動的意義,體會勞動的艱辛,體會父母的辛勞,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很好作用。
4.3活動中培養自覺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與學生交流他們喜歡的活動等,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學生的建議,組織一些小活動,在活動中講清要求,引導學生自覺地遵守和踐行規則,逐漸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成為生活的主人、學習的主人、班級的主人,乃至在以后的生活中學會成為自己的主人,提高自己的主動性,慢慢地,自覺學習也就成了他們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孫培青.中國教育管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曹孚.外國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