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淑娟
摘 要: 有效的課堂教學已經成為每個一線科學教師重點研究和討論的話題。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學生合作學習中的成員、提供教學條件的服務者。在科學課上,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關注學生科學前概念。
關鍵詞: 科學課 概念 課堂教學
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還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品質的發展,以及教師自身素質的發展。小學科學課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件有趣的事,因為在課堂上可以“玩”一些有趣的東西,可以跟其他同學一起大膽說出想法,并把這些想法在實驗中表現出來。這是每堂科學課教師所要面對的,也給一線科學教師留下了一個探討的話題——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教學效率。
對于有效課堂教學,當今學者已有了很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以下談談學生科學前概念對提高課堂有效教學效率的一些看法。
1.前概念的形成
一個孩子從媽媽的肚子出來以后就在不斷接收外界信息,在他入學前對世界萬物已經有了獨特的認識,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前概念。在這個認識過程中形成的前概念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兩種:其一,在他不經意間形成的;其二,相關研究表明,學生科學前概念在形成過程中也有過思維的碰撞,大部分前概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學生認知積累長期作用形成的。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存在一定的正確科學概念,對科學課堂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一些根深蒂固的錯誤科學前概念在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副作用。因為學生科學前概念中的成分大部分來源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只是憑借自己的感官對出現的現象、事物進行一些直觀解釋,這些解釋往往停留在簡單的感性認識水平上,沒有對現象或事物進行嚴格的推理和通過實驗證明,大部分學生只是借用同類事物表面類似的現象對事物進行解釋。
2.學生前概念的特點
2.1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具有獨特性
其獨特性主要表現在每個學生對事物、現象的認識都有不同的解釋,影響其認知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不同的社會環境、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學生各色各樣的作答不能下定論,而應該從他們不同的回答中挖掘、了解他們不同的生活、學習,只有更好地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使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可能完全落實于每個學生,這一點教師必須明白,當學生的科學前概念發生改變時,不一定就是新知識結構的重新建構,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說明學生還只是在接收正確科學概念。因為研究表明,即使在概念發生改變的時候,學生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原來的前概念,只是新的知識抑制了他們原來的概念,想讓他們完全拋棄錯誤的科學前概念認知,應該給學生一個時間和實踐的過程。每一節科學課,教師應該盡可能地讓存在認知差異的每一個學生有一個不同的跨度,至少讓新概念停留學生的大腦中,讓其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對前概念有一定的碰撞。
2.2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具有發展性
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科學前概念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的科學前概念在沒有課堂教學之前也會有新舊交替,這主要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所處環境的改變,接受事物的改變等變化。
如問題:小草生長最主要需要什么?
某學生三年級時回答問題:需要水、土壤。
同一學生四年級時回答同樣問題:水、土壤、陽光。
同一學生五年級時回答同樣問題:水、土壤、陽光,但最重要的是需要太陽,沒有太陽什么都沒有。
從以上這個學生不同時期對相同問題的回答可以發現,學生的科學前概念是在不斷發展的。在發展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會偏向于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但不能否認部分學生的前概念在發展過程中也會越來越偏離正確的科學概念。
2.3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具有一定的延續性、穩定性
曾經聽過這么一節課,教師在情境導入中出示一根接力棒,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這跟接力棒一頭涂上了油,教師請班里力氣最大的同學握住涂油的這頭,讓力氣比他小的同學握住另外一頭,猜猜看,誰會把接力棒奪過來?為什么?學生回答:力氣小的同學,因為另外一頭很滑,抓不住。學生的回答讓教師很滿意,接著就開始導入課題運動與摩擦。下課前教師又問了5個學生,結果有2個學生回答因為很滑,3個學生回答因為摩擦力小。
以上這則例子明顯說明,學生在接受新概念后,前概念在大腦中還有一個延續過程,而并非喜新厭舊,或者可以說喜新戀舊,而且這個喜新戀舊的程度由于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同,新舊交替的時間不同,甚至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問以上同學同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幾乎相同,學生在課堂上建立的科學概念不一定能戰勝自己原先所擁有的前概念。學生大腦中原有的前概念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而這種存在的形式一般不是單一的,它也有一定的認知結構,學生的前概念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僅如此,這種穩定性還導致學生對前概念有一個長期的延續,即使教師在課堂中大力強調正確的科學概念,也很難通過一節課的時間讓正確的科學概念完全戰勝錯誤前概念。
3.合理利用學生科學前概念
3.1課前調查
教師在上課前應該對本節課的重點問題進行羅列,根據這些問題對學生有簡單了解,看看他們對這樣問題大致有什么樣的回答,然后根據他們的前概念設計比較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提問、教具等。
3.2盡可能地讓學生“表現”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盡可能讓學生述說對問題的看法,使他們的科學前概念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教師才可以完全看清楚學生目前的認知。此外,教師還應該注重不要過早小結,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有個“對峙”的過程,讓不同的認知呈現在教師眼前,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間思維碰撞的過程,讓學生間的討論,影響他們的錯誤前概念。
3.3實踐中檢驗真理
很多學生對于教師講述性的知識一知半解,要想讓這個新知識完全替代他們的前概念是不可能的,科學教師更應該注重實踐活動,把教學中的一些知識通過各種實驗擺放在學生面前。有條件的學校應盡可能地讓學生親自完成各種實驗,這樣眼前的事實更能戰勝原有的錯誤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