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 要] 針對閱讀能力對幼兒的重要性,教師在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都將早期閱讀滲透,因為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每個環節、每個活動中都蘊含著豐富的資源,教師要有效地加以開發利用,營造多元的閱讀環境,在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和全語言教育觀念的引領下,幫助兒童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學會閱讀,掌握自主閱讀的基本技能,讓兒童在愉快而具有創意的學習中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從而成長為成功的自主閱讀者,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幫助學生更好地養成閱讀習慣。
[關鍵詞] 一日生活;閱讀;培養
幼兒閱讀能力的獲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醒、引導和幫助,更需要教師的專心、耐心、恒心和愛心?!?—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把幼兒早期閱讀方面的要求納入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提出閱讀是生活,閱讀是游戲,閱讀是學習的理念。幼兒在學前時期養成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會伴隨著生命的始終。學前心理研究表明:學前期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早期閱讀活動有助于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培養幼兒對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閱讀對幼兒一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幼兒園課程實施的落腳點不只是集體教育,而是幼兒的一日生活,所以如何有機地將閱讀結合于其中,對幼兒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具有現實性和挑戰性的目標。
培養幼兒對閱讀的興趣以及良好的閱讀習慣,不能僅僅依靠有限的閱讀集體教學。因為集體教學無法關注到每個孩子閱讀興趣的變化,無法關注每個孩子對于閱讀材料的個體差異表現,而是需要營造多元的閱讀情境,在一日生活中滲透閱讀。例如,借助于早餐后、晨談、戶外活動、午餐前、餐后散步、午睡前、離園前等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滲透閱讀,豐富幼兒的閱讀體驗,拓展幼兒的閱讀經驗。在幼兒語言區域活動中,教師提供大量優秀的閱讀材料(繪本),并通過有意的閱讀書目推薦和適宜地介入,幫助和激發幼兒對于各種閱讀材料的持續性的閱讀興趣。早期閱讀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項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建立有效的家園學習共同體,通過幼兒園的師幼共讀、家庭中的親子共讀,來激發幼兒對閱讀持續性的興趣,從而使幼兒逐漸建立自主閱讀的能力。
一、在生活活動中滲透閱讀活動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從其本質上說應當成為幼兒的生活世界,而這個生活世界也正是幼兒園教學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
在生活活動中教師要滲透閱讀活動,比如:在繪本《小青蛙和荷花》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將季節的變化、生活的特點、動植物的生長規律等與閱讀教育相結合,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通過不斷感知內化,積累閱讀經驗。小朋友們通過小青蛙的旅行了解到荷花的生長過程,并知道荷花是夏季特有的花卉,了解了荷花全身都是寶的特點。同時,我們提供一定時間讓幼兒自主選擇交流對象、交流內容、交流地點,進行閱讀交流活動。筆者學校還組織幼兒去職業技術學院參觀,實地領略荷花開放時的風采,并用畫筆記錄下各自眼中的荷花。有些仔細的孩子還驚喜地發現荷花上面有一些紅色的蜻蜓停駐,這又為我們下一步學習古詩《小池》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日后在每日餐前誦讀活動時間里,孩子們一讀到古詩《小池》時,就會興奮地回憶起當日去參觀的情景,繼而回憶繪本《小青蛙和荷花》的有趣情節。
教師還可將幼兒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用漫畫加文字的形式記錄。這些來自于幼兒生活的閱讀內容是幼兒最感興趣的,他們會積極地去閱讀這些內容。
小班的幼兒在剛入園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會表現出分離焦慮,孩子們和父母、親人的分離焦慮困擾著很多家庭,也為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小班新入園孩子中,分離焦慮持續一周的占15%,持續兩周的占65%,持續三周以上的占20%。由此可見,幼兒的分離焦慮問題比較普遍,所以應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在小班小朋友剛入園時,大多幼兒園每天都是哭聲一片,教師可針對這個情況,將繪本《我的家》這一活動放在開學伊始,組織幼兒閱讀,讓幼兒在重復的情節和句型中,反復玩味,以達到穩定情緒的目的。另外在一日活動中,教師可每天利用餐后和午睡前10分鐘左右的時間,引導孩子欣賞《我的家》等平靜、溫馨的故事或詩歌,用溫和的語調講述給孩子聽,讓幼兒在文學作品的感染下,甜蜜地進入夢鄉。
二、在集體的教學活動中滲透閱讀
幼兒生來具有的好奇心和認知興趣,將會成為他們心智發展的原動力,教師只要深入接觸,了解他們已有的經驗基礎和原有的認知結構,就不難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
(一)在數學教育活動中融入繪本閱讀
數學教育活動雖然沒有太多優美動聽的語句和豐富的詞匯,但需要兒童快速的反應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和精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小班下學期的繪本活動《火車火車嗚嗚叫》,是以童謠的形式呈現,每翻開一頁,都有一首童謠,每一首童謠,都介紹一個稚趣可愛的小動物,并且都會有遞增數量的小動物上場。在教師的啟發下,孩子們在認識這些可愛的小動物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數數。教師在幼兒排隊出操時,還可帶領幼兒念童謠《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到,碰到小松鼠……”讓學生在感受民間童謠韻律感的同時學會數數,理解數的概念。
(二)在科學教育活動中融入繪本閱讀
筆者在科學活動《可愛的動物》中有意識地設計了“送小動物回家”的游戲,幼兒憑借已有經驗和認識的字潛移默化地達到了教師預設的目的。同時教師也給予幼兒描述和討論的機會,鼓勵幼兒用簡單明確的語言表達,描述有關發現,在幼兒充分感知事物和現象的基礎上隨機豐富詞匯,以提高科學教育的質量。
(三)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融入繪本閱讀
語言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語言。語言和音樂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那一串串音符、節奏及旋律變化的背后,憑著幼兒對音樂的特別情感和特殊領悟力,幼兒也會編出不同的故事。中班音樂欣賞活動《詼諧曲》的目標是根據音樂的性質以及動物的形象和活動特點表現小兔和烏龜的動作。中班的大多幼兒已經聽過這個經典的童話故事,但是要分辨哪一段是兔子蹦、哪一段是烏龜爬的音樂還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們在活動中又一次加入了童話故事《龜兔賽跑》的閱讀理解,在故事中理解兔子和烏龜的不同特點,讓幼兒自己做出判斷并得出結論:歡快靈巧的音樂就像兔子在跳,而烏龜慢慢地爬的音樂就很緩慢沉重。采取的形式是先欣賞音樂,討論音樂的性質與動物形象相匹配,并且嘗試創編隨樂動作。
(四)在美術教育活動中融入繪本閱讀
幼兒的世界到處充滿著美麗的色彩,他們愛畫、愛玩、愛交流自己的作品。教師在美術活動中應抓住幼兒的這一特點,在每次繪畫活動后,教師可以請幼兒給自己的作品取一個名字,然后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畫里都發生了什么故事。有時,筆者也會根據幼兒繪畫作品編一首兒歌,然后記錄在班級的兒歌集中,內容雖然簡單,但是十分有趣,在之后幼兒一日生活中用一些零散時間誦讀,讓幼兒在閱讀中獲得成就感。中班幼兒在畫完《春天》時,筆者啟發小朋友討論交流,在筆者的指導下完成了一首童謠,富有童趣的一首兒歌就此誕生:“小雨滴滴滴,大雨嘩啦啦,麥苗說我要喝水,小樹說我要喝水,小花說我要喝水,大家喝得真快樂!”聰明的學生還給兒歌取了一個題目,叫做《喝水真快樂》。我們將這幅畫配上詩歌,略加裝飾,貼在幼兒飲水處,時刻提醒學生勤喝水的重要性。
(五)在體育教育活動中融入繪本閱讀
在體育活動中,幼兒往往會運動量過大,興奮度過高,所以我們將閱讀活動適時融合于體育活動中進行,一動一靜,一張一弛。比如在大班體育活動《調皮的皮球》中,教師先制作好各種玩皮球的圖片,讓幼兒自己摸索并親身體驗玩法,加以兒歌幫助小朋友掌握皮球的各種玩法,在自然的習得中小朋友很快就學會了,并且由于是小朋友自己摸索出的玩法,所以孩子們對此興趣較大。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每個環節,每個活動中都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只要教師加以開發利用,將兒童的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與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有效融合,互相滲透,營造多元的閱讀環境,在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和全語言教育觀念的引領下,幫助兒童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學會閱讀,掌握自主閱讀的基本技能,就能讓兒童在愉快而具有創意的學習中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從而成長為自主閱讀者。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