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桂玲
[摘 ? 要]創造性是學生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創造的潛能人人都有,但要把這種潛能充分發揮出來,還需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中悉心培養。因此,教師應該貫徹新課程理念,轉變教學方式,挖掘教材資源,注重教學互動,利用探究材料開展實踐活動,適應新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以及實踐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創新;能力
“中國的教育太重視一點一滴的知識的積累,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楊振寧博士的這句話揭示了我國傳統教學模式嚴重壓抑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事實。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是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教學的本質要求。因此,教師應該貫徹新課程理念,轉變教學方式,適應新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轉變傳統認知,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
創造性蘊含于個性之中,而個性是個體在與學習、生活環境相互刺激的過程中形成的。首先,要營造一個有效刺激學生作出主動反應的環境。作為新型教師,絕不能像剪冬青的園丁那樣,拿著尺子或是揮舞著大剪刀,按照統一的標準,或方或圓,一個調子,不允許有另類的枝節出現。教師應為學生搭建發展平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向談話節目的主持人學習,創設情境,組織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探究、小組學習等。靈活駕馭課堂,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合作交流能力,讓學生在良好的氣氛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其次,要改善師生關系,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方式,讓學生在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息息相關。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人際關系,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確定者以及學生成績的評判者,是真理的化身,代表教育的絕對權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動者和支配者,而學生是被動者、服從者。教師、學生、家長乃至全社會都有這樣的意識:學生應該聽從教師,聽話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教師管住學生是應該的,管不住學生的教師不是好教師。教師要維護師道尊嚴,師生之間不能平等地交流意見,甚至不能平等地探討科學知識。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觀,“平等參與者的首席”的教師觀,這必然要求師生角色發生轉變。教師要由單純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切實發揮好主導作用;學生要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變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建構者,獲得知識和技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圍繞課本知識一講到底,學生一聽到底。課堂45分鐘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不需要思考為什么、怎么辦,只要把教師講的記住就行了。現代教育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過程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展現學生學習中困難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張揚個性和創造成果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引導學生去感受、探索新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挖掘教材資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十分注重理論講解,唯恐學生聽不明白;卻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事實材料以及能引起學生思維火花的社會現實問題,最多也只是在學完理論知識后讓學生自己去看一看。這種認識上的先理后感的學習順序,不僅違反了知識學習的一般認知規律,而且抑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
歷史教材從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出發,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設置了大量故事和圖片,并設計了許多學習情景活動,教師應充分發揮教科書的功能,積極引導學生去討論問題、尋找答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澄清存在模糊認知的概念,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使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相結合、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達到“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的境界。比如在講《美國的獨立》一課時,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呈現的自由女神像、波士頓傾茶事件、華盛頓像等圖片材料,讓學生置身于課本所描述的場景中探究美國的獨立戰爭。另外,課文還配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地圖烘托主題,將重點知識以直觀的形式展現,便于學生閱讀和把握。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利用教材資源讓學生去探究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
三、注重教學互動,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傳統教學觀認為,教學是知識傳遞和接受的過程,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這種觀念下的教學是一種教師對學生單向培養的活動,它表現為以教為中心,學圍繞著教轉。教學關系是“我教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還表現為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么教怎么學,學無條件地服從于教,獨立品格喪失,教成為遏制學的“力量”。
而新課程要求,教學不只是傳遞和接受的過程,更是創新與開發課程的過程。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的過程,還是師生之間積極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成為學習的主體和重要的課堂資源,師生雙方相互交流、溝通,相互理解啟發和補充。在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理念,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教學互動,教師與學生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四、利用探究材料,培養學生創造性實踐能力
初中歷史教材中每課都設有“議議”“記記”“說說”“讀讀”“想想”等欄目和“史海拾貝”探究材料,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拓展延伸的平臺,使學生在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增長知識,開拓視野。
所謂教學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而教學過程,即為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要的結論而必須經歷的程序。陶行知對此作了一個恰當的比喻,過程是儲備金,結論是紙幣。實踐探索過程是一個人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一種不可量化、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
例如《戊戌變法》一課,學習目標是了解戊戌變法的背景,理解百日維新的內容及歷史意義,記住“公車上書”的時間和內容,知道維新派創辦的政治團體強學會和主要刊物《萬國公報》等。在教學活動中,筆者先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把該記住的東西背下來;然后分組討論課本上的“想想”:公車上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袁世凱為什么要出賣維新派?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將學生分成兩個組,針對“史海拾貝”中“要不要維新變法”展開辯論,讓學生明白在19世紀落后的中國進行改革和革命的必要性。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實踐調查,同學之間開展合作交流。這種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搜集并處理信息的社會實踐能力。
總之,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教育理念的要求,及時調整教學觀念和策略,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提高學生獨立思考、搜集和處理信息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為學生成為具有創造力、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余 偉.創新能力培養與應用[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8:15-16.
[2]余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14.
[3]鄭金州.創新能力培養中的若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2,(4):9-10.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