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才
[摘 ? 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的革命,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手段上,都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敢于創新教學,引導學生使用這些資源和設備,選取視頻設計探究題目,利用網頁新聞豐富教學案例,搜索熱點問題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模仿節目環節創新教學設計。將網絡資源與學生興趣、教材內容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關注度,讓思想政治課堂生成更多精彩。
[關鍵詞]網絡;信息技術;思政教學;創新
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都較過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很多教師和家長還是“談網色變”,要求學生“不越雷池一步”,課堂上更不敢示范,導致先進的教學設備閑置。網絡不是洪水猛獸,只要運用得當,它將成為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最佳輔助手段。思想政治教師要敢于嘗試,將網絡資源與學生興趣、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創新思想政治課堂教學。
一、選取視頻設計探究題目
課堂教學中,高質量的探究題目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基于此,筆者將書本內容與視頻內容有機結合,精心設計探究問題,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思考問題,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例如,在學習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時,筆者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觀看一段視頻,內容是烏克蘭危機以后,國際社會對此作出的反應。這段視頻正好聯系到了當時正在發生的烏克蘭危機,迎合了學生對這一事件的關注心理。視頻看完以后,筆者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視頻中涉及到了哪些國際社會的成員單位?這些成員單位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聯合國和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是不是可有可無的?這幾個問題與教材內容有機融合,滲透了教材知識點。學生通過問題引領,在探討中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又如在學習必修2《人民民主專政: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時,筆者給學生選擇了2009年不法分子在新疆烏魯木齊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及2014年3月云南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的兩段視頻,學生看完了這兩段視頻以后極為震撼,深深意識到打擊暴恐分子囂張氣焰、還人民群眾一個安定生活環境的重要性。事實證明,教師精心選取視頻來設計探究題目,比滔滔不絕講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利用網頁新聞豐富教學案例
網絡資源非常豐富鮮活,其中的事例在社會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深受人們的關注,相比教材提供的案例更能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所在的學校擁有信息教學設備,網絡通到每一間教室,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接通網絡,瀏覽相關網頁。
例如在學習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時,筆者打開了網絡,讓學生一起瀏覽網上的一則新聞——“河南農民賣棗難,滿車大棗撒河中”。學生看完以后都陷入了沉思,體會到了農民的進城難,同時也意識到執法部門在管理中存在很嚴重的問題。這件事情雖然過去一段時間了,但是其中反映的問題依然值得我們思考:對于農民工進城問題,政府執法部門不能一味地堵,而應當科學引導,這樣才能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思想政治教師往往喜歡看新聞,關心國家大事。此時教師要做有心人,把平時看到的典型事例收集起來,用來豐富課堂教學案例,拓寬學生的視野。
三、搜索熱點問題鞏固知識點
現在的中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需求非常大,知識面越來越寬,興趣越來越廣泛,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關注身邊的熱點問題,眼光要看在學生的前面,這樣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教育教學形勢,不會因為年齡與學生產生距離。
例如在學習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會發展的規律》時,筆者讓學生課前搜集最近幾年網絡上出現的新名詞并給予解釋。學生經過網絡搜索后,在課堂上爭先恐后地到講臺上展示:“河蟹”“房奴”“蟻族”“博客”“灌水”“曬客”“房姐”“表叔”等等。網絡熱詞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關注點,能夠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前面的學生已經將黑板寫得滿滿的,后面的學生還要繼續上來展示。通過網絡熱點問題展示活動,學生在學習后面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也在變化”知識點時就有了知識鋪墊,理解起來也就水到渠成了。
實踐出真知。讓學生自己通過網絡來完成對一些熱點問題、熱點事件的搜索和查詢,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關注度,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四、模仿節目環節創新教學設計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試驗)》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民主教學氛圍中,發展主動學習的能力。如今的中學生受網絡影響較大,很多學生追求時尚,對新事物模仿能力強,網絡上的熱點人物往往深受學生的追捧。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和行為特點,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大膽借鑒嘗試,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例如在學習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傳統文化的繼承》時,筆者讓學生事先在網上看一下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這一節目的播放風格和組織形式。課堂上,筆者模仿了這個節目的形式,將教材中這一節的內容設計成幾個環節,每個環節有一個題目。針對傳統文化面面觀,設計了“傳統文化不僅存在于歷史中,而且存在于現實中,是真的嗎?”針對傳統文化的特點,設計了“清明祭祖掃墓、端午吃粽子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是真的嗎?”對于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設計了“傳統文化是財富,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我們的生活將失去精神家園,是真的嗎?”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目標,筆者還設計了“連云港市傳統文化豐富,是文化強市,是真的嗎?”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特別是設計環節中的問題,讓各小組同學做出判斷并加以論證,改變了以往單一講解的教學形式,提高了學生學習和參與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