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琰 胡明慧 胡蕓霞
摘 要:兒童歌舞劇是集歌、舞、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身,涉及多個學科,具有“實用性”和“教育性”,并針對兒童心理特點的綜合舞臺劇。2010年9月,教育部在全國遴選了6所城市70個學校作為試點單位,在中小學校開展兒童歌舞劇音樂教育。兒童歌舞劇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的積極嘗試。在農村小學進行歌舞劇教學也是順應音樂教育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兒童歌舞劇;可行性;必要性
早在20世紀“五四”時期教育制度的改革中,黎錦暉先生先后編創了12部兒童歌舞劇,24首兒童歌舞表演曲。這些語言生動明快、詞曲通俗易懂、采用民歌音調的劇目引起了全社會的共鳴,也深受少年兒童喜歡,即使在偏遠山區的孩子們也會唱他的歌曲。一向非常重視音樂教育工作的李嵐清同志曾說:“當年黎錦暉的歌舞劇風靡全國,對自己兒時的影響很大。”
雖然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學校音樂教育和藝術活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這只限于城市學校中。在地域遼闊的廣大農村學校,音樂教育和藝術活動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由于多數農村的學生,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取較好的中學、大學,面對中考、高考,甚至是小升初的錄取仍以分數為準繩的狀況,各學校很難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同時,農村學校在近些年來雖然逐漸配備了音樂專業的教師,但為了提升學校教學質量,專業教師多兼著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課程的教學工作。音樂藝術教育工作和專業教師想要在這種環境下突出重圍,必須尋求有力的支撐。兒童歌舞劇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它集歌、舞、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身,涉及多個學科,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和“教育性”。
一、兒童歌舞劇進入農村小學的可行性
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農村學校的身兼主課的音樂教師,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學生對藝術的渴望,雖然農村學校在藝術教學硬件配備上缺乏的可憐,但我們也不能因為外在原因對學生、對自身關閉藝術的大門。在農村小學推廣兒童歌舞劇看似很難,但如果用心去做還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1.將音樂教材與兒童歌舞劇有效綜合
兒童歌舞劇的主要表現手段是歌唱、舞蹈和表演,歌的形式可以是獨唱、對唱、齊唱、合唱等等,舞的形式可以是獨舞、雙人舞、集體舞等。從音樂教材中選擇適當的內容,通過課堂教學渠道,將音樂教材與兒童歌舞劇有效綜合。如歌曲《蝸牛與黃鸝鳥》被改編和藝術加工成了一個小型的歌舞劇《蝸牛與黃鸝鳥》,劇中黃鸝鳥和蝸牛都有各自的音樂主題,蝸牛的音樂主題選擇的是一首流行歌曲《蝸牛》,蝸牛努力向葡萄樹上爬時唱道:“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小小的天流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于我的天。”蝸牛樂觀向上、充滿理想、不屈不牢的精神讓學生的心中也充滿了正能量。
2.將語文教材與兒童歌舞劇有效綜合
將語文教材中適合改編成為劇本的課文提煉出來,并使用音樂課中學生學過的熟悉的曲目,將歌曲改編為和劇本相應的歌詞,將兩者相結合,通過學生的二度或是三度創作表演出來。如我校將人教版《地震中的父與子》改編而成的歌舞劇《我要和你在一起》,創作中我們將歌曲《找爸爸》《天亮了》中的歌詞稍加改動,在表達人物內心活動時讓演員唱出這些符合劇本的歌曲,烘托故事情節,從而使故事變得更加豐滿、感人。
每個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改編后進入表演,個人的創造性發揮到了極致,觀看的學生把臺上形象與自己創造的形象對相比,不斷調整充實,臺上臺下,交流創新成果,又能共同提高文學素養和藝術素養。
二、兒童歌舞劇進入農村小學的必要性
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更加簡單,可供學生學習和鍛煉的課外活動與社會交往場合少。學生的各種能力,諸如社交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無法得到有效的學習和鍛煉。另外,在農村還有很多經濟困難的家庭,這種家庭對孩子學習與生活當中的很多要求無法給予滿足,更不用說額外培養學生的其他特長,而學生今后將面臨的是處處充滿競爭的復雜社會,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完善的綜合能力是他們必備的參與社會競爭的條件。
綜上所述,兒童歌舞劇的表演形式貼近學生的心靈,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他們在歌舞劇的表演實踐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兒童歌舞劇進入農村小學課堂是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為導向的新嘗試,讓學生通過綜合性的藝術表演來提高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也為開發教師和學生的潛能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師生要共同創造條件讓兒童歌舞劇走進課堂,讓兒童歌舞劇照亮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屠錦英.黎錦暉兒童歌舞劇的價值評析及當代啟示.音樂研究,2011(05).
[2]劉靚.音樂劇走進中小學藝術課堂的初步構想[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作文,2006(04).
[3]韓樂.小學音樂課本劇的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