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亞杰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中的第2節“筆算乘法”例4“用連除法解決問題”(第53頁)。
【教學實錄】
(一)教師課前板書例4的前兩個條件:三年級女生要進行集體舞表演。老師將參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隊,
課始,問:你發現哪些有用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每隊幾人?
教師繼續板書:每隊平均分成3組。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每組有多少人?
生:3組共多少人?
生:兩隊共有幾組?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每組多少人”這個問題。(板書問題并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讓學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再在練習本上列式解答,然后跟同桌交流:為什么這樣做?教師巡視,一一指導。“誰遇到困難了?可以找老師幫忙。”“稍等一下,等這幾名學生都寫完。”
讓兩名學生分別到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方法:
生1:60÷2=30(人) 30÷30=10(人)
生2:3×2=6(組) 60÷6=10(人)
分別讓這兩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生1說完后,又找3~4人說,生2說完后,再找3~4人說。
找學生分別列綜合算式,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生1:60÷2÷3=10(人)
生2:3×2÷60=10(人)
師:大家有什么問題嗎?
生3:60÷3×2=10(人)
師:大家有什么問題嗎?
生4:60÷(3×2)=10(人)
讓生3板演改正,其余學生選一種方法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
指生說說列的是哪個,怎么想的?
師小結:列綜合算式時,要把先算的括上( )。
師:究竟這些列式解答得對不對呢?我們來檢驗一下。同學們說的時候一定要用心聽,如果你不會檢驗,但你聽明白了,也是收獲。
生1:(略)
生2:(略)
師:這兩名同學都是從計算的角度進行了檢驗,我們還應該從題目的角度進行檢驗,把得數放入題目中,每組有10人,3組就有30人,也就是每隊有30人,2隊就有60人,所以,解答正確……
師:這是一道解決問題的題目,我們要把它做完整。指名口答。
師:今天這道題目與上節(例3)有什么不同?板書:連除。
師:思路是什么?
生: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第53頁“做一做”:有一種杯子,6個杯子裝一盒,8盒裝一箱。960個杯子可以裝多少箱?
師:請大家先認真讀題,再思考怎樣解答,然后在練習本上列式解答,最后與同桌交流是怎么做的。
教師在巡視指導時說:“有的同學特別穩重,不想好絕不輕易下筆。”“你的字寫得特別工整。”
全班交流匯報:
生1:先求一共可以裝多少盒?960÷6=160(盒)
再求一共可以裝多少箱?160÷8=20(箱)
師:你說的思路特別清晰,而且聲音洪亮,為他鼓掌。
生2:先求一箱里有多少個杯子?6×8=48(個)
再求一共可以裝多少箱?960÷48=20(箱)
師:這種方法,在計算時要用到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我們還沒學過,但他做對了,還有誰是用這種方法做的,而且做對了?(有幾名學生舉手)再舉高點,特別了不起,為他們鼓掌!
55頁練習第7題。
師:這次老師一句話都不說,完全由你們自己來完成,好嗎?
(四)總結: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
生1:我學會了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生2:我知道了思路不一樣,列式也就不一樣,但結果一樣。
這節課,教學設計或許沒有什么新奇之處,課堂流程也沒有什么波瀾起伏,但是,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卻實實在在地成長著,收獲著。你看,當學生說“思路不一樣,列式也就不一樣,但結果一樣”這句有點哲學味兒的話時,就是他們最珍貴的感受。
【教學反思】
這節課,值得學習的地方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地位的準確把握
評課時,老師們常說一句話,“××老師在課堂上說得太多了。”老師為什么會說得多?我跟幾位老師開玩笑說:“我們老師的權利太小了,只有40分鐘的權利,怎么舍得放下?”于是,課堂上總是講啊講,說啊說。可是,這樣講啊說啊,效果就一定好嗎?如果不好,學生仍然沒有學會,那么,就要反思自己,講的內容和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或者干脆就不是講的問題,而是不應該講了。老師讓學生列式后說說是怎么想的,也就是展現出自己的思考過程、思維過程,這種方法老師們經常用到,不同的是,這節課上,例題的兩種解法再加上綜合算式,前前后后大概有15名左右的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思維過程,但老師呢?一遍也沒說,包括讓學生列綜合算式時,第二、第三個學生都列錯了,老師也沒說什么,只是讓學生辨析、發表不同的意見,直到寫出了正確的綜合算式。
老師什么時候站出來了呢?當學生不能從實際問題的角度進行檢驗時,老師發揮了“講解者”的作用。
義務教育教科書2012年版的小學數學教材,為將培養學生的“四能”(即: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落到實處,循序漸進地提供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即:理解現實的問題情境,發現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找到解決的方案并解決之—對解答的結果和解決的方法進行檢驗和回顧、反思,一二年級時,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確嗎”進行提示,從三年級開始,用比較概括、簡練、準確的語言“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提示。以前,學生對解決問題類題目的檢驗,往往限于計算的正確與否上,很多學生還沒有養成檢驗的習慣。這也與我們的教學有關。課堂上,學生不能采用“將計算結果帶回到原情境中,作為已知條件,用逆推的方法看結果是否符合原有的條件”這種檢驗方法,那么,教師適時站出來,引領學生這樣做是完全有必要的。待學生掌握了種檢驗方法后,教師只要提醒學生養成檢驗習慣就可以了。
二、深入學生中指導,不讓一個學生被落下
學生獨立解答例題時,教師一一查看學生做的情況,對遇到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幫助。全班交流之前,“稍等一下,等這幾名學生都寫完。”這是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這是“一個都不能少”的理念的最好體現。
學生良好的成績從哪里來?就從老師這扎扎實實的輔導中來。
我們也不禁思考:差生是怎么造成的?一節課欠了賬,又一節課欠了賬,學生的知識出現了斷層,怎樣彌補?因為一次次的失敗、不會,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多少?
我們都聽了首師大焦寶聰教授關于移動學習的講座,他提到,在移動學習平臺中,有一個理念:學后立即測驗,不得滿分不允許看下一課。為什么?就是不讓學生的學習“欠賬”。
三、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有具體的要求,從一點一滴做起
課堂中,隨處可見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關注,比如,學生做練習前,老師要求:“請大家先認真讀題,再思考怎樣解答,然后在練習本上列式解答,最后與同桌交流是怎么做的。”這個要求既明確又具體。學生做練習時,老師通過評價個別學生對全班學生進行了提示:“有的同學特別穩重,不想好絕不輕易下筆。”“你的字寫得特別工整。”指名回答問題時,老師又提醒:“同學說的時候一定要用心聽,如果你不會檢驗,但你聽明白了,也是收獲。”語言中肯。
四、對學生的表揚、鼓勵,發自內心,且對學生有指導作用
“你說的思路特別清晰,而且聲音洪亮,為他鼓掌。”
“這種方法,在計算時要用到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我們還沒學過,但他做對了,還有誰是用這種方法做的,而且做對了?(有幾名學生舉手)再舉高點,特別了不起,為他們鼓掌!”
“舉高點,再舉高點!”在老師充滿熱情、富有感染力的話語中,學生真正感到了自己的“了不起”,感受到了發自內心的驕傲,同時,也讓其他學生知道了老師表揚的“好”,好在哪兒,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這是簡單、模糊的“你真棒!”“太好了!”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以上所提到的幾點,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它的好處、它的完美就在于,這是常態課,如果日常的每節課都能如此,將會如何?踏踏實實地走好日常的一步又一步,將是學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