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曉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體的書。”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沒有豐富的閱讀,語文能力就不會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加強課外閱讀成了新課程倡導的語文教學理念。如何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呢?
案例一:在進行《清平樂·村居》的“拓展延伸”環節時,向學生介紹了辛棄疾的另一名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并且富有激情地朗誦了一遍,然后開始導入課文。
師:(放了一段描繪戰場的音樂)從音樂聲中你們聽到了什么?談談你們的感受。
生:我聽到了戰場上的聲音,聽到了金戈鐵馬。
師:征戰沙場,詩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沒有戰爭、國泰民安…………
師:同是醉里,所處的地點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醉在村居”,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園。
經過教師的點撥和大量課外資料的補充閱讀,在了解了辛棄疾的生平事跡后,學生都為辛棄疾一生壯志未酬的命運憤憤不平,他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急切地希望能夠知道偉大詩人的更多故事,也急切地希望能夠讀到更多辛棄疾慷慨激昂的詞作。在學生情緒高漲時,適時為學生推薦了《辛棄疾詞選》和《金戈鐵馬辛棄疾》這兩本書,學生紛紛找到這兩本書,饒有興致地讀起來。此舉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將閱讀行為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案例二:《呼蘭河傳》是蕭紅回憶家鄉、回憶祖父、回憶童年生活的一部小說。其中一篇《祖父的園子》被編入教材中。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著力描寫了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和祖父對其無比的寵愛。在教學中,采用生本課教學,放手讓學生學習體會,讓他們感悟到蕭紅筆下無拘無束的快樂,并由此引出對蕭紅的介紹和對《呼蘭河傳》的推薦。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對《呼蘭河傳》所描寫內容的興趣,精心做了設計。
師:希望同學們課下學著蕭紅的語言,來寫寫園子的趣事,爭取把自己寫進園子里,寫進祖父的懷里。這樣你可能就有更多的感受。
這一教學片段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去感悟作者對童年生活及祖父的懷念和眷戀。并能“走進”祖父的園子,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在學完課文之后,學生自發找到了《呼蘭河傳》這本書,幾乎每到課間就津津有味地讀著,而這恰好達到了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目的。
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適當地創設問題情境,有效地進行拓展延伸,從而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成為一種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