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伊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確立學生在作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要在作文內容、指導上充分體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一、留心生活素材,為習作增添色彩
唐朝詩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作文也是這樣。要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發生的事情,做個有心人,善于搜集素材,可以讓學生做筆記,記下有意義的或重要的事件,為以后作文做準備,使作文成為“有米之炊”。在作文時,就可以從筆記中尋找有用的素材,從而為習作增添色彩,讓作文有聲有色。
二、引領學生潛入文本,挖掘作文創作資源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潛入文本,研讀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為學生作文創造資源,從而實現閱讀文本的超越。
比如,讓學生補寫習作。補寫背景,讓學生潛入文本,了解作者寫作時,當時社會背景,寫作時的內心感受。
補寫結尾,有的文本比較開放,結尾會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教師要善于抓住這個空間,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給文本一個合理的結尾,結尾可以不同。
學生改寫,讓學生熟讀文本,理解文本內涵,主要是改變體裁寫,改變人稱寫,改變時空寫。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和生命的體驗去感悟語言、積淀語感、運用語言,從中體驗到作文的創作本身的樂趣,讓這種作文過程與生命個體的豐富與發展過程趨于一致,從而享受到思維創作帶來的愉悅。
語文教學雖然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更重要的是把握文本的價值觀。比如,在模仿寫、擴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掌握文本基礎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領悟其中蘊涵的道德、審美意義,使學生在仿寫和擴寫時不偏離主題,思想、情感逐步豐富起來,作文的整體布局建構起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同時也開發學生了感興趣的資源,開辟了寫作教學的新天地。
三、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有效拓展寫作教學的空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習作資源,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源,將寫作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滲透到這些學科教學,能有效拓展寫作教學的空間。可以把習作滲透到美術學科,讓學生寫繪畫日記,圖文并茂,繪聲繪色,學生樂寫,興趣濃厚。可以小組合作辦手抄報,小組內分工明確,每人都有任務,各自負責一個板塊,學生寫起來也很認真,也樂意寫,興趣濃。可以結合體育學科,可以滲透到體育活動中,把體育活動場面記錄下來,展開想象,學生當時的心情如何等。可以滲透研究實驗,敘述實驗過程,寫出自己的感受、感悟,從中受到的啟發。
四、作文自主命題,拓展學生思維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人。在習作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命題,我嘗試過幾次,效果很好,學生擬的作文題目精彩,有個性。有的題目能激發讀者興趣,如《我的虎媽貓爸》《半只蟲子》;有的題目讓人很好奇,如《咱班的“一品官”》《我們班的“好聲音”》;有的題目極富童真童趣:《墨香池邊的蘆葦芽》等。作文題目自主命題,作文內容開放以后,我們班的學生作文不再空洞了,每位學生都能寫出情真意切、發人深省的作文,作文內容豐富多彩了,學生思維拓展了,寫作思路拓寬了。
五、作文指導要放手,綜合運用寫作文
有些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擔心學生作文寫偏題,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寫,于是“扶著學生前行”“手把手”地教學生寫作文,比如觀察要從近到遠,寫作要言之有序,中心要明確,思想要健康,要分幾步寫,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有了這些條條框框制約學生的思維,學生不知如何是好,學生擔心寫作順序缺少條理,中心不夠明確,幾個步驟是否按照先后順序等。這種框架式的作文指導無疑將會挫傷學生寫作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對作文有畏懼心理,時間長了,學生不敢寫,越來越不會寫,學生會喪失寫作興趣。因此,要放手讓學生寫,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自己的寫作思路,有自己的寫作方法,只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按照自己的思路,會寫出言之有物、內容充實的好作文。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不斷深入,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必須讓學生留心觀察事物,汲取生活中的素材,為習作積累素材做準備,為豐富作文內容,增添色彩。教師要引領學生潛入文本,學習文本的寫作思路、寫作方法,挖掘文本的內涵,為作文創作積累資源。教師再利用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滲透,拓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對習作素材有效整合,拓展寫作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而輕松的寫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