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東
摘 要:在教學中,講究提問的藝術,是各個學科都要關注的問題,而作為人文學科之一的歷史學科,尤其要關注提問的藝術。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喜歡探究事物的根源,喜歡懷疑和爭論,而且他們富于想象,恰當的提問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既滿足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也達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提問法;課堂氣氛;教學效果
教學有效性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
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是我們每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懈追求的基本目標。怎樣創建高效的課堂?讓教師教得輕松,讓學生學得愉快?
首先教師就應該有超乎常人的熱心、愛心、專心、耐心、決心才行。下面就“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問”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努力營造一種和諧、歡快的課堂氣氛
具體可以這樣做:
1.一個學期至少應該上8節多媒體歷史視聽課。給學生創造一種更為直觀的和感性的機會,去體驗自己應該學會的歷史知識。學生學會了,也就感興趣了。有了興趣,也就有了學習的快樂和學習的主動性。
2.多用描述性的語言,少用評價性的語言。多一些激情來面對學生,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他們的重視。平等、輕松地和學生相處。據我觀察,學生對高高在上的老師只會避而遠之,更不會說喜歡,不喜歡你,又怎么會喜歡你的課呢?要讓學生在課上能抬起頭,愛答問,敢答問,會答問。教師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克服困難,積極上進;改變過去居高臨下的態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現,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強加于學生。努力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避免傳統歷史課上的“滿堂灌”,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相信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努力成為幫助學生成長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識權威。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引導學生的情感處于積極、自由、寬松、安全的狀態,從而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創新、學會思考。
二、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
每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對于一些學習相對薄弱、學習興趣不濃,極容易游離在課堂之外的學生,如何使他們參與課堂,體會學習的快樂?針對這一部分學生我會設計一些淺顯易懂的問題;提問的目的在于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切入主題,獲得直接的答案。如:中共“一大”何時召開?《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都做出了哪些重要的決定?這種提問主要是通過師生的一問一答,幫助學生進入思考的狀態,為進一步的學習作好鋪墊。并適時地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時時處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樂趣。
對于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則可以采取一種迂回的提問方法,退中求進。問在此而意在彼,曲徑通幽地引入主題,從而培養學生求異的思維能力。例如,關于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初中學生往往分不清什么是主要原因,什么是次要原因。于是可以設問“有人說都怪林則徐,如果沒有虎門銷煙,英國人也就不會發動鴉片戰爭,中國也就不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此你怎么看?”這種抓住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有意制造矛盾的發問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小組辯論的方式,澄清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從而深刻地認識這一歷史事件發展的必然性,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也可以,啟發成績較好的學生,縱向聯系一個國家的幾件大事,或者橫向對比多個國家的同類事件,引導學生思考、辯論、總結、歸納出書本上沒有的認識、啟示等。例如: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幾件大事帶來的影響?可以使學生真正搞清楚,為什么說,只有共產黨才可以拯救中國這個結論。”引導學生,歸納蘇聯(俄)歷史上的幾次社會主義探索,并用學生熟悉的新經濟政策和中國的改革開放;蘇聯的斯大林模式與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做橫向比較。可以使學生明白,只有把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有機地結合起來,才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通過類似的做法,最終使這部分優等生,在熟記了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又拔高了認識;得到了知識和能力上的提升。這樣做也非常符合當下包頭市中考的要求。當然,不管設計什么問題,都必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要符合當今期末考試和中考的要求。
三、要對問題進行分解
教學中有不少難點,需要將問題分解才能講解清楚。這時的提問應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逐步引導,以期收到各個擊破的效果。
如:《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是誰在何時頒布的?“叛亂地區”指的是什么地區?該文獻起到怎樣的歷史作用?還可以這樣設問:“人們都說創新指的是放棄舊事物,創造新事物。(1)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在十月革命的啟發下,走過俄國式的城市革命道路,但從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中共走上了一條新路,這條新路指什么?(2)新中國成立后,在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影響下,中共走了哪些彎路?改革開放開始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道路上,做了哪些過去不會做也不敢做的事?(3)請你根據以上問題的答案,總結中共歷史上的四大創新?”或者,還可以這樣設問:“(1)20世紀中國的哪次革命打倒了皇帝的統治?(2)20世紀中國的哪次事件,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的結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3)20世紀的哪件事標志著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4)20世紀的哪件事,標志著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5)思考:20世紀中國的三次歷史性巨變?”這樣,通過幾個設問,加上教師的進一步點撥、引導,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他們很快就得到相關結論,因而這個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也可以這樣做,“啟發學生思考:為了實現民族的獨立,美國、拉丁美洲、印度、日本、中國都做了哪些事情?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近代美國,現代中國都做過哪些事情?為了實現民族的獨立,國共兩黨兩次合作,辦了哪些事情?帶來什么影響?為了發展經濟,美國、日本、中國自古以來進行過哪些改革?根據以上問題的答案,思考:一國要發展,必須具備哪幾種要素?學生通過一個一個解決問題,也就知道了答案——必須具備獨立、統一、創新三個要素,一個國家才可能快速發展起來。”
善教者,必善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氛圍,設計能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問題,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讓學生自覺地去質疑、探究、發現,并從中獲取知識、經驗、方法。也只有巧妙地提問,方能激發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自覺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從而找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突破口,使整個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創建真正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