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景景+阮金花+胡守忠



【摘 要】目前國內很多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服裝設計人才不能很好地與市場對接。針對這種情況,將國內外培養機制進行對比,分析了我國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通過文獻查找,提取培養途徑因素,然后通過調研法、Spss軟件主因子分析法確定主要的培養途徑,并結合國外優秀的培養案例,設計出理想的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并應用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服裝學院設計系,由此形成切實可行的培養模式,希望在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方面能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創意產業;服裝設計;人才培養;實證分析
國外許多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非常成功,國內大多服裝高等院校進行學習,但都只是簡單借鑒模仿,對培養市場需求人才作用不大。本文對服裝創意設計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1 創意產業
1.1 創意產業的內涵
創意產業是“源于個體創意、技巧和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利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不足以完全反映創意產業的本質。文化、人的創造力、科學技術和產業化是其本質。
1.2 創意產業特征
創意產業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創新特征:思維的原發性;(2)學科交叉特性:科學與藝術的結合;(3)文化特征:創意代表一種理念,理念的實現包含于文化當中;(4)對科學技術的依賴特征:創意產業具有學科交叉性,學科交叉包含科學;(5)高風險、高增值特征:創新引起供求彈性增大,市場風險增大,高風險往往與高利潤同行;(6)強輻射特征:具有市場的開拓力。
2 服裝創意設計人才特征
服裝創意設計人才特征隨著服裝市場的一段時間的發展不斷變化著。目前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大多具有良好的激發自身創意思維能力、掌握服裝市場營銷相關知識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研究了解消費者消費行為相關知識能力的特征,同樣地,對于美學的欣賞和實際應用能力也是服裝創意設計人才所必備的特征。
3 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途徑提取
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途徑因素的提取主要通過兩種方法提取:文獻總結;專家訪談法。由此歸納出:教學課本更新(結合市場)、雙師型教學團隊、學科交叉(藝術與科學)、多媒體教學手段、課程考核方式(結課作品)、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實踐實訓環節的建設。
4 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途徑的確定
4.1 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途徑的調研設計
本調研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作為收集研究所需資料的主要方法,通在進行調查問卷的同時,輔以訪談法,針對數據分析中出現疑問時用于核實和理解之用。
1)調研目的
設計出適合我國服裝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
2)調研過程
問卷的回收情況: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260份,其中有效問卷數200份,有效率為86.6%。按性別分,其中男生175份,占58.3%;女生125份,占41.7%。按職業分,其中學生136份,占45.3%;老師97份,占32.3%。
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途徑分別以字母A、B、C、D、F、G、H來表示,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人才培養途徑的得分集中在2~5分當中,而出現在1分的比率相對較小。而每種培養途徑的總分為其對應分值乘其對應比例之和。由此可見,教學課本更新、雙師型教學團隊、課程考核方式及實踐實訓環節的建設相對更受關注和重視。
4.2 數據統計處理及圖表制作
4.2.1 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本次信度檢驗采用克朗巴哈信度系數法,Cronbachs α系數在0~1之間,如果α≥0.9,則認為量表信度很高;如果0.8≤α<0.9,則認為信度可以接受;如果0.7≤α<0.8,則說明量表設計存在一定的問題。本研究共有1個量表,分析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途徑,總共有7個測量題項。本文采用Cronbachs α信度估計方法對問卷信度進行估計。
其中,α為信度系數,k為題目個數,s為問卷各題的方差,s2表示測驗總分之方差。
通過可靠性統計量可知,Cronbach'sAlpha為0.820,在0.8到0.9之間,因此量表信度可以接受,量表設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2.2 服裝創意人才培養途徑因子分析
由表1可知,Kaiser-Meyer-Olkin的值為0.648接近于1,所以因子較穩定,可以繼續進行下面的因子分析。
由圖1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途徑的因子分析碎石圖可知,橫坐標1-7分別為因子,縱坐標為特征值。因子4為轉折點,而此處因子4的特征值明顯離標準1較遠,所以應提出因子1、2、3。因子1、2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根據最后兩列中的提取平方和載入與旋轉平方和載入可知,1、2兩個因子可以解釋原始的7個變量方差總和的64.326%。
4.3 對比分析現有培養模式
4.3.1 工作室培養模式
工作室培養模式是指在藝術設計的專業課程教學階段,把傳統的教室、實驗室改變成各種設計創作的實踐場地,按照教學計劃的要求,分成不同的課程模塊進行設計研究型的一種教學模式。優點:(1)具有良好的藝術氛圍;(2)利于激發創作靈感;(3)有利于教師進行教學改革;(4)學生可以有更多機會進行實際操練。缺點:(1)缺乏對先進多媒體教學的應用,造成人才培養效率降低,實用多媒體可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2)對于服裝相關學科重視度不足。
4.3.2 能力本位培養模
能力本位培養模式就是從崗位需要出發來確定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目標,從而確定培養途徑[4]。它可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評價的能力,而且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但同時,它又缺乏先進多媒體的應用,對服裝學科不夠重視,教學課本沒有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優化。
4.3.3 訂單式培養模式
訂單式培養模式是指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同制定培養計劃、明確培養目標、簽訂培養協議培養結束后,合格的學生直接進入企業工作的一種培養模式。具有以下幾個優點:(1)加強了校外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2)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競賽,從而獲得一定的經驗。缺點:實踐模塊加強到位,但是培養模式內容過于單一,對服裝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來講,遠遠不足。
4.4 理想化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
通過對工作室培養模式、能力本位培養模式、訂單式培養模式的優缺點進行比較、分析,再結合本次調研結果,可以明顯看出,工作室培養模式更適合培養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同時將調研出的培養途徑合理地應用到工作室培養模式當中,理想化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便會自然形成。
理想化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
(1)教學課本的更新(結合市場)、教學方法實驗空間的拓寬、良好的藝術氛圍;(2)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建設;(3)學科交叉的加強(藝術與科學);(4)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5)課程考核方式更多注重結課作品、實踐實訓環節的建設;(6)設計道具和實驗設備的合理安排。
5 實證分析
將理想化的工作室培養模式應用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服裝學院設計系的人才培養當中,首先,該校具有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建設、踐實訓環節的建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三大教學模塊。另外,該校配有一定的工作室場地。因此作出以下規劃:(1)對現有工作場地進行合理規劃,主要分為:設計室、探討室、制作室、效果展示室。(2)將理想化工作室培養模式中剩余模塊添加進該校培養模式。(3)剔除不符合該校設計系的人才培養途徑。(4)形成具有該校特色的工作室培養模式。
6 結語
本文對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途徑進行了分析、提取,比較目前三種較為成熟的培養模式,從而提出理想化的服裝創意設計人才培養的工作室模式。最后應用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服裝學院設計系,希望對服裝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金元浦.當代世界創意產業的概念及其特征[J].電影藝術,2006(3):1-16.
[2]廖燦.創意中國[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鄧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