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語
摘 要:長期以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傾向于學生的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教育,尤其是親情教育。主要闡述了親情的含義、目前初中生對親情的態度以及如何對初中生進行親情教育。
關鍵詞:初中生;親情;親情教育
一、親情的含義
親情是由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形成的情感,它是一個人心理發展過程中首要經歷的情感體驗,也是維系社會穩定發展的紐帶。
二、初中生亟待親情教育
目前,一些初中生不理解父母,許多人不知父母的生日和生肖,部分學生和父母的感情似乎只維系到金錢上,稍有不滿就可以隨便對父母大呼小叫,甚至離家出走,家長似乎也成了他們名副其實的“衣食父母”。個別初中生畢業后就在家待著,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成了最年輕的“啃老族”。
缺少親情感的學生比他人更容易猜疑、冷漠,較難與他人相處。要讓學生理解:父母生養了他們,在他們身上花費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價,因此要學會感恩。如果一個人對父母都不能夠感恩的話,又怎么能對他人、社會感恩呢?所以,目睹學生的親情現狀,不容樂觀,完善初中生的親情教育,任重道遠。
三、加強初中生的親情教育
(一)發揮家庭的首要作用
親情教育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去做。如果家長只知道一味地奉獻,而不把自己的辛勞和付出呈現給孩子,教育他們要感恩,尊重父母,孩子也就感受不到家人對他們的關愛,而是把家人對自己的好看作一種理所應當的給予,同時長輩的溺愛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漠視他人的幫助和關懷,變得自私自利。
家長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與父母的交往常常變得疏遠和沖突。家長要盡可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更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若發現問題,及時疏導。現在很多孩子都缺少與父母的交流,尤其是農村的初中生,好多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偶爾通過電話短短地聊幾句,無非就是學習成績如何,錢夠不夠花。在農村中學任教這幾年,我發現部分留守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易自卑、任性、難溝通。所以,家長不要在孩子成長的重要過程中,上演角色缺失。金錢換不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它也遠遠不如一個孩子健全的人格重要!
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不尊重長輩,可是,他們自己又是否做到了孝敬老人,有一個積極的生活習慣呢?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家長,他自己天天出去搓麻賭博,回家就訓斥孩子不好好學習,試想,這樣的家長能教育出好孩子嗎?家長最好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學習,這種方式不僅能激勵孩子學習,也能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作為父母,更要孝敬自己的長輩,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自己的孩子,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二)學校應充分重視初中生的親情教育
1.開展各項學校活動,營造親情氛圍
例如,創辦“親情主題”的板報。用獨特的排版、立意明顯的內容,展現有關“親情”的事例或小故事來感染學生。還可以進行“感恩父母”的論文評比活動,或是舉辦有關親情的演講比賽。這些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又可以讓他們重視親情。
2.發揮班級的滲透作用
召開有關親情的主題班會,還可以評選“孝順長輩”之星,學習身邊孝敬父母的學生,或是展示每個家庭的家風,為家長和學生搭建情感交流的橋梁。組織學生集體觀看親情教育方面的視頻及演講,我曾經給學生播放了鄒越的一段有關親情的演講,當時大部分學生都感動得淚流滿面,之后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明顯懂事了。布置家庭作業,如為父母做一頓飯,或為父母洗一次腳等等。
3.各科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親情教育
社會并不需要只會知識的學習工具,一個優秀的人才還應該具備良好的品德,重視親情的學生才可能對其他的人和事心懷感激。所以,教師在講授知識的時候還應該滲透親情教育。例如,思想品德課就是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的好途徑,如《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一課,在講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時,可以給學生講講二十四孝的故事,分享一些感人的民族故事,既培養學生熱愛璀璨的中華文化,又踐行孝敬長輩的中華傳統美德。
四、社會要重視初中生的親情引導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社會的主流思想對初中生的價值觀影響重大,因此,社會要倡導全民建設和諧家庭,大力宣傳親情的重要性,號召人們向尊老愛老的人學習。媒體要多報道社會上積極正面的新聞,多播出有關親情的公益廣告和面向社會的大型評選活動,如“感動中國”等。社會的正能量越多,初中生的價值觀世界里才會有更多的正能量,親情教育才會順利進行。
我們需要能與父母和諧相處的孩子,需要能熱愛學習,熱愛集體的學生,更需要能珍惜生命、關心他人、奉獻社會的優秀人才。一個充滿親情的環境,才能培養出充滿愛心,人格健全的人。所以,對當代初中生的親情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全力配合,為了祖國的花朵能夠絢爛綻放,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