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武,李翔宇
(楚雄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彝族歷史源遠流長,根據彝族與古羌人的淵源學說相關理論,彝族距今已有近6000~7000年歷史。[1](P5)彝族是西南地區分布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四省市和散居于東南亞鄰國。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至2012年,云南省彝族人口數量已達到509.68萬人,占云南省總人口數量的10.9%,是云南省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2](P398)作為一種特有的民族工藝,楚雄彝繡不僅展現、傳承和發展著彝族文化,而且也貢獻著該民族的經濟收入。楚雄彝繡產業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也涌現了大批優秀作品和人才,但是也存在諸如創新意識不濃、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生產過于分散、市場定位不明確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3]。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文化產業多元化、集約化、大規模的業態背景下,楚雄彝繡要在未來能獲得長足發展,就必須打造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打造獨特的彝族刺繡品牌。而打造的前提,必須先對其進行識別。
“核心競爭力”理論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在20世紀90年代率先提出,他們認為:“如果僅依靠曇花一現式的產品開發或者市場戰略,企業若要取得成功將會變得非常困難。相反,企業應該認真考慮的是其內部持久核心競爭力的外在表現能力,這才是企業獲取成功的真正動力”。[4]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其自身對于知識、環境、模范經驗等方面的綜合學習和價值觀的傳遞;是基于企業核心資源基礎上的技術、管理、產品、文化、創新能力等的綜合優勢在市場上的反映;是企業長期運營的積累過程,并在期間所形成的有別于競爭對手,難以被效仿并能帶來超額利潤的獨特能力。它不會因為使用次數越多而被削弱,而是會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而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理論一經提出,便引發了管理學界和企業界的廣泛討論,在討論中也形成了眾多學派,包括市場結構學派、資源學派、能力學派和國際比較等學派。關于核心競爭力,眾多學者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也有各自的建樹,但他們基本能達成一個共識:即伴隨著競爭的長期化和激烈化,只有擁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才可能會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5](P8)
根據哈默爾、巴頓以及麥肯錫咨詢公司等相關專家所達成的共識,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價值性、獨特性、延展性和持久性的特征。[5](P15)本文先從這四個方面對楚雄彝繡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特征進行分析。
(1)歷史研究價值:企業或組織首先應當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核心能力是否具有價值。刺繡作為一項中華民族古老的手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文字記載上來看,至少在距今4000年的堯舜時代就有了這門技藝。據《尚書·虞書》記載,帝舜令禹在衣上繪制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這些元素也成為歷代皇帝的專用圖案。[6](P1,P247)作為中國少數民族刺繡之一的彝繡,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公元223年,諸葛亮南征,曾繪制《龍生夷》圖譜,并將成都的瑞錦與圖譜一起贈與南夷,同時還將孟獲、孟琰、爨習等力量一并納入蜀國政權。叟帥的夫人們在蜀學成漢繡的技藝之后,便將這些技法帶回家鄉傳授給昆叟的女子。[1](P282)《新唐書·南詔傳》和樊綽《蠻書》也有對于南詔刺繡的相關記載。楚雄彝繡經過上千年的發展至今,與彝族的歷史、風俗、習尚、宗教、禮儀等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工藝,具有相當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2)美學價值:彝繡圖案的形狀、花色、款式等元素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格。楚雄彝繡在長期的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楚雄彝繡圖案中所選擇的意象有反應自然界的太陽紋、太陽花、山形、水紋、山茶花、馬纓花等;反映人文的虎頭、龍、歌舞人形、“壽”字、“四方八虎”等圖騰,顏色搭配和針法也豐富多彩。彝族婦女們可以根據自己設計好的圖案,運用棉布、麻布、絲綢等織物以針帶線進行穿刺,通過巧妙運針,將意念上的設計轉化為美麗的實物作品。靈巧的繡女能將手中的針線運用得爐火純青,繡出璀璨精美的圖畫,不但表現出彝族婦女的勤勞和聰穎,也顯示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和藝術風格。楚雄彝繡圖案是楚雄彝族人情感和精神的物化載體,是自然生命,人格情調與社會風尚的生活寫照,體現了楚雄彝族熱情、開放、快樂的民族性格,因此,彝繡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3)實用價值:彝繡可以被大量用于彝族服飾當中,因此彝族服飾也成為了彝繡的主要載體。通過刺繡,將自己喜愛的圖式繡于服飾上,就不僅僅起到美化服飾的作用,還有實用的功能。常見的彝族刺繡服飾分類有頭飾、上衣、下衣、腰飾、和其他配飾。服飾中在頭帕、衣領、拖肩、披氈、裹背、褲腳、裙邊等地方都有彝繡的體現。
孫育平根據波特競爭優勢理論提出:“核心競爭力 (文化產業)=比較優勢+文化價值觀”,而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內在核心便是文化價值觀;學者屈峰認為文化產業的基礎便是文化價值,文化價值又隱藏于文化資源之中。[7]通過上述分析,楚雄彝族刺繡作為彝族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其資源也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因此彝繡也具有相當高的價值性。
核心競爭力是競爭對手難以效仿,或者需要支付巨額成本才能得到的某種資源或能力,不是輕易在市場上就能夠買得到,而是難以轉移或者復制的能力。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彝族造就了自己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語言和文字。據不完全統計,彝文數量有10000多個,文字有象形、會意、指示等造字方法。[1](P67)大量的文字是發展和傳承彝族文化的重要工具。通過文字,彝族的宗教、哲學、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才得以傳承,并最終形成自己的特點。彝繡中關于虎、馬纓花、火、竹、松的圖案就是本族人對于自然的崇拜,敬畏與熱愛。
核心競爭力是發展未來多元潛在市場的重要能力,通過由內至外的擴散作用,將能力從核心競爭力開始,傳遞到核心技術,再到核心產品,再傳到終端產品,最終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彝族刺繡以深厚的文化作為源頭,并且各種文化元素與繡女們的聰慧相結合,創造出了彝繡中如平繡、挑花、牽花、扣花等獨特的生產工藝,結合人們的需求,在繡女們的辛勤勞動下生產出了以服飾為載體的頭飾、上下裝、腰飾等富有民族氣息的獨特產品;或者以藝術品形式存在的工藝品。
隨著技術的更新,市場需求的多元化,產品生命周期的不斷縮短,大部分資產的持久性也大大降低,但作為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資產,應該能夠保持持久的競爭能力,而這種能力應該是通過企業不斷地將外部有形和無形的資源內化為企業自身的新能力,從而不斷保持核心競爭力的持久性。楚雄彝繡的持久性在于深厚和多元的文化基礎以及獨到的工藝。彝人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其締造的文化產物除了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諸如彝族絢爛多姿的文學藝術。彝族的民間文學包括了神話、傳說、歌謠、故事、詩歌等,諸如敘事長詩《阿詩瑪》、《南詔國的宮燈》;英雄史詩《銅鼓王》、《哈依迭古》;神話故事《三女找太陽》、《金國》等。[1](P236)形式多樣,彝族繪畫和雕塑在彝族藝術文化中占有較大比重,常見的繪畫形式有巖畫、傳統繪畫、木刻畫、現代民間繪畫。楊成志先生曾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收集到一本《云南昆明西郊彝族生活圖譜》,該書尚存61頁,插圖58幅,以嫻熟的技藝生動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風貌。[1](P278)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成為彝繡創作意念的源泉,將意念與彝繡的工藝合理的融合便能夠產生持久的競爭力。
由于彝族刺繡具有創作過程中的無形性與生產過程中的有形性相結合的特點,因此對于楚雄彝繡的識別角度應當考慮其有形 (資產)和無形 (知識),內 (彝繡企業)、外部 (目標顧客和競爭對手),靜 (技術)、動態 (運營)等方面。結合彝繡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本文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提出對楚雄彝繡的識別方法。[5](P23)

圖1 楚雄彝繡產業價值鏈分析模型
(1)價值鏈分析:根據邁克爾·波特的基本思想,楚雄彝繡產業的價值鏈的價值鏈活動包括基本活動和支持活動兩大類。[8](P36)彝繡產業價值鏈中的基本活動包括了彝繡企業基礎設施 (包括財務、計劃等)、人力資源、刺繡研究和采購;支持活動包括了進料后勤、生產經營、發貨后勤、銷售和服務 (圖1)。結合楚雄州彝繡產業發展現狀與特點,在價值鏈的分析過程中,每一個模塊所涉及的分析角度可以從圖1中的內容提示入手,如彝繡研究部分,在進料過程中,可以從供應手段的半自動、自動化設計,依托電子商務平臺,運用計算機和相關設備進行半自動、自動化的改造,實現B2B、C2B、O2O的運營模式,提高采購效率;在生產經營環節,加強對于彝族文化的研究和深度挖掘,進行工藝方面的研究,使無形的文化元素有效外化為有型的產品;在發貨后勤階段,可加強物流信息系統的建設,打造高效的物流手段,提高運輸速度,降低運輸成本;在銷售階段,加強市場研究,了解目標顧客的需求,做好產品定位,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有目的的生產;在服務階段,增強員工對于彝繡產品知識和營銷技能的培訓,可以建立具有體系性和規范性的員工行為識別手冊,規范員工服務的過程,提高服務質量。通過價值鏈分析,有助于彝繡企業在運作過程中不斷調整價值鏈結構,增強薄弱環節的修繕,保持原有強項,締造新的競爭優勢。
(2)技能分析:大多數競爭優勢源于企業出眾的技能,能否制造出優秀的產品,在于是否擁有與眾不同的訣竅。彝族刺繡的工藝種類也繁多,表現力強,在制作過程中不受經緯限制。楚雄彝繡主要有六種常用的工藝,和三種輔助工藝。六種常用的工藝主要是平繡、叉針、扣針、打籽、挑花繡和貼布繡;三種輔助工藝為扎針、射針和穿珠繡。服飾色彩多使用紅、藍、黑為底,再配上青藍、黃、白等其他色彩構成豐富多彩的刺繡產品,因此,彝繡作品就有古樸大方、典雅凝重、五彩斑斕、富麗明艷,色塊和整體布局之間布局配合協調,顯得更加的明快素雅,秀麗和諧。[9]對于技能的分析,可以彝繡的主要工藝為主,還可參考其他刺繡的工藝如蘇繡的亂針繡、雙面繡、雙面三異繡,蜀繡的衣錦紋滿繡,京繡的補花、堆綾等工藝,進行學習,并融合創新。
(3)資產分析:資產專用性越強,越有利于企業專業性生產的實現。因此,楚雄彝繡的資產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a)市場資產:楚雄彝繡的市場資產可從供需雙方的益關系角度進行分析,包括品牌、顧客忠誠、銷售渠道、專營協議等。通過分析,尋找影響彝繡銷量的主要市場,培育相應的穩定客戶,從而鞏固彝繡產品的市場。(b)人力資產:對于現有的彝繡人力資源進行詳細分析,包括繡師、管理人員、銷售人員方面,通過分析,可以找出當下楚雄彝族刺繡人力資本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對相關人員進行培養,包括群體技能、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領導能力、企業管理技能等方面,從而提高楚雄彝族刺繡人力資產的質量,保持人力資產的活力。(c)知識產權資產:楚雄彝繡在打造自己特色和品牌的同時,需要樹立知識產權意識,對繡師進行知識產權相關知識的培訓,并且建立對于技能、商業秘密、版權、專利、商標和各種設計專用權等有關方面的保護體系。(d)基礎結構資產:積極探索彝繡企業得以運營的技術、工作方式和程序,建立適合彝族刺繡產業發展的管理體系,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競爭力。[5](P26)
(4)知識分析:核心能力中的知識分為兩大類的四種知識:顯性知識 (是什么、為什么)隱性知識 (怎么做、知道是誰)。[5](P27)作為彝繡產品的生產和經營者,應該知道的知識包括彝繡的特點,彝繡的制作方式,彝族的文化,市場運作的方式,生產管理模式,外部環境、競爭者水平以及自身的不足、為什么要進行彝繡生產,彝繡的意義,以及如何做好彝繡企業等相關知識。通過對知識的篩選,思考,和工藝將內在的知識外化為可以為企業創造收益的有形產品和無形的管理模式;也可通過對外界環境的學習,以及經營經驗的積累,將其整合內化為內在的隱性知識,實現知識的不斷更新,通過不斷外化、內化、再外化、再內化,保持彝繡企業知識的新鮮程度和企業的活力。(圖2)

圖2 組織知識轉化圖
(1)核心競爭力的顧客貢獻分析
彝族刺繡產品的顧客貢獻分析需要從產品能夠給顧客帶來的效用角度考慮,彝繡能夠帶給顧客核心效用的能力便是核心競爭力,而實現效用的關鍵因素在于顧客的內在需求。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分析,[10](P432)人在社會當中生存,并不僅僅只為滿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彝繡作為以服飾形式存在,能夠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實現服飾保暖的效用;但彝繡也具有藝術設計的投入,人類還有更高的需求,顧客對彝繡產品的需求,還要來源于其審美特點,因此需要考慮其審美價值。就彝繡本身而言,其圖案的設計初衷所反映的內容是帶有功利性的,目的是敬畏自然,保護自我。此外,彝族也有對于宗教意象的崇拜,有對于天、地、石、山、火的自然物的崇拜,有對于龍、虎、竹、葫蘆的圖騰崇拜,有對于祖先的崇拜等等。但是平時看到的彝繡圖案僅僅只是對圖案本身,并無其他更深層次的內容,而作為一個喜愛彝繡的顧客來說,便會透過圖像去認知背后的意義,彝繡的內容是意象了的世界,這個意象了的世界便是審美對象,即中國傳統美學中所說的廣義之美,這樣便達到了“情景交融”,因此彝繡也就具備了較高的審美價值。[11](P55)當刺繡的審美價值滿足了顧客對美相應的訴求時,便能產生交換,便能產生顧客貢獻。
(2)核心能力的競爭差異分析
彝族刺繡產業與其他同類產業相比,其競爭差異的優勢在于彝族豐富的文化沉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2](a)巨大的文化發展潛力:彝族文化的潛力首先是保存最好,楚雄彝族文化相對大中城市密集的東部發達地區來說,總體上是保存最好的。楚雄彝族居所大部分地區地處山區,受到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沖擊較小,部分地區交通閉塞,因此特殊的環境為彝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存樹立了一道天然屏障。(b)其次是表現形式最好,彝族文化從服飾到宗教到藝術到建筑,都有非常鮮明的個性,彝族支系比較眾多,不同地區的彝族文化又有一定差別,但是都保持著色彩絢麗,裝飾富麗,線條流暢等特征,能最直觀地將文化展現出來。(c)再次是內質最好,彝族文化較為質樸,有積極向上的文化積淀,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歌頌彝族英雄、贊美甜蜜愛情、憧憬美好未來的史詩,也有相關的歌舞。許多作品都表現了彝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和平,追求人生理想的崇高境界,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因此,這類積極和豐富的文化背景可以為彝繡的創作提供養分,文化的獨特性也能成為彝繡與其他同類產業的差異性所在。
彝繡是彝族文化的奇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但為了在未來的激烈競爭能中保持持久的活力,還需要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根據筆者的研究,相關學者對于彝族刺繡產業核心競爭力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彝族刺繡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方面,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此,本文結合楚雄彝繡的現狀,提出了其核心競爭力的識別方法,意在通過對核心競爭力的識別,來繼續挖掘出楚雄彝繡的發展潛力,為之后的構建工作做基礎;通過研究,也為彝繡更好地實現其商業價值,助力當地經濟發展提供相關學術支撐。
[1]白興發.彝族文化史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云南省統計局編.2013云南統計年鑒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萬志瓊.彝族刺繡的傳承與保護 [J].創造,2011,(5):86—87.
[4]Gary Hamel and C.k.Prahalad.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5]王乃靜.產權改革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6]孫佩蘭.中國刺繡史 [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7]張雪鈺,方立峰.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內生機理及其培育 [J].2013.(00):80—88.
[8](美)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 [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9]楊渝坪.彝族服飾中刺繡紋樣藝術特點及美學價值 [J].學術論壇,2012, (5):174—176.
[10]Robbins,Stephen P. & Coulter,Mary K.Management[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Inc.,publishing as Prentice Hall.2012.
[11]葉朗.美學原理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2]左岐洲.論彝族文化發展的困境與出路 [A].洪波.滇川黔桂四省 (區)毗鄰縣第二屆彝學研討會論文集[C].昆明: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2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