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 能源安全與能源合作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領域與核心內容。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助于海洋能源區域合作和共同開發、維護海上能源通道穩定與安全,也有助于推進國際能源合作。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最大經濟體,中國必須回應大周邊地區對能源合作和能源安全的期待,拓展中國特色的能源外交,實施大周邊能源外交戰略,為區域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公共產品,與沿線國家共同分享、合作開發海洋油氣和海洋新能源,推動區域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能源投資貿易便利化,在實現自身能源安全的同時,構建基于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續安全的區域和國際能源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能源外交 公共產品 命運共同體
【作者簡介】 舒先林,武漢工程大學能源安全與戰略研究所所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中圖分類號】 F4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1568-(2015)05-0082-14
【DOI編號】 10.13851/j.cnki.gjzw.201505006
自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以來,“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得到眾多沿線國家的積極回應,而且已進入實質性合作建設的推進階段。“一帶一路”倡議既是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的頂層設計,也是建設區域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經濟帶和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構想,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目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帶一路”整體戰略的海上之翼,不僅傳承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人民互惠互利、和睦友好的交往理念,而且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將聯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能源安全與能源合作將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領域與核心內容。中國應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拓展能源外交,與沿線及相關國家共同分享、合作開發海洋油氣和海洋新能源,推動區域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能源貿易便利化。在實現中國自身能源安全的基礎上,構建基于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續安全的區域和國際能源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承擔更多地區責任和國際責任的體現。
一、能源開發與跨海聯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先機和重點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備受關注。 從全面和整體角度而言,可將能源安全分為“價”、“量”、“質”三個維度;從能源凈進口國角度,能源安全的內涵包括價格合理、供應穩定和綠色環保三個方面。從實際情況看,中國能源安全面臨的困境在上述三個方面都有所表現。但就中短期而言,中國能源安全的核心內涵是在合理價格范圍內,保障能源的可靠、安全和穩定供應。 也有學者認為:“如果說能源安全的內涵是反映能源安全的一種‘狀況,那么能源安全的外延則是反映各種能源安全風險的‘沖擊以及以國家為單位的系統‘響應問題。”
當前中國能源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在于國際油價波動和低碳發展訴求帶來的壓力,而在于國內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這主要表現在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一方面,短期內陸上石油產量增長乏力,供需缺口加大。2007年年以來,中國石油產量一直徘徊不前,每年維持在2億噸左右,國內石油供給能力已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石油消費需求。另一方面,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在短短14年之后的2007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就突破了50%的關口。在石油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持續穩定地獲取海外油氣資源不僅成本高、風險大,還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一是全球石油地緣政治出現變局,中國的海外能源市場空間可能被擠壓。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與冷戰后其他四次大規模局部戰爭一樣,都與“石油因素”有關。 目前,作為中國海外油氣重要來源地的西亞北非地區,政治局勢再次動蕩,對中國的能源安全構成現實威脅。二是亞太地區石油消費增加,中國與周邊的日本、印度等能源消費大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三是全球石油供應鏈中斷的風險猶在,國際油價劇烈波動也難以避免。四是“中國能源威脅” 和在非洲進行“新殖民主義” 等論調頻頻出現,中國和平發展的海外能源戰略屢遭誤解。
在中國自身內陸石油產量日益減少,海外能源進口成本和風險持續升高且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背景下,中國不可能無限制進口能源。因此,走向海洋,開發海洋油氣和海洋新能源,確保海洋能源運輸安全,實施沿線能源設施互聯互通成為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選擇。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深化與沿線國家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合作的戰略構想與制度安排,理應涵蓋經濟合作與社會交往的多個領域。但基于中國與西亞、南亞、印度洋、太平洋大周邊國家間經濟結構的互補優勢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能源合作應當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
(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有助于海洋能源合作開發與利用
地球2/3的面積是海洋。在浩瀚的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其中石油儲量更是非常可觀。可以說,海洋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向和新的來源。據估算:如果將海底200多個含油氣海盆的石油全部加以開發,按照每年消耗30億噸計算,大約可使用270年。目前海洋石油資源尚處于勘探早期,探明率為30%左右。
目前許多國家不僅在自己領海內進行資源開發,而且在公海上也開展相應的活動。已有多個國家申請公海深層資源開發,如韓國、法國、俄羅斯等,中國也已經向相關國際組織提出了申請。同時,極地資源開發的競爭近年來也日趨激烈,部分極地國家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北極戰略。俄羅斯、美國、挪威、加拿大等國處于爭奪極地資源的前列。俄羅斯計劃在2030年大幅度提高北極地區石油的開采量,并加大對北極大陸架投資開發力度。世界著名能源企業英荷殼牌公司已獲準在美國阿拉斯加北岸進行石油鉆探。挪威等國的石油公司也積極介入北極油氣資源勘探與開發。
中國是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非常遼闊。中國海洋油氣資源非常豐富,在渤海、南黃海、東海和南海的珠江口、北部灣等海域,分布著多個含油氣盆地,石油地質條件非常好,是環太平洋含油氣帶的主體部分。據科學家估算,中國海底石油資源儲量約占全國石油資源儲量的10%—14%。 隨著各大海域新的油氣田不斷被發現,中國海洋能源開發利用已展現出良好前景。
中國作為海洋大國,對海洋油氣的開發仍任重而道遠。主要表現在:油氣產量逐年穩步上升,但勘探開發規模不足;油氣開發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但深水、超深水探采技術有待提高;南海等海域內油氣資源被盜采嚴重,與周邊國家存在利益沖突。“這些年來,中國的海洋地緣政治正面臨一個全新的格局。” 為此,在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指導下,充分開發和利用海洋石油和海洋新能源,不僅成為中國未來一段時期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且也能通過與沿線國家的能源基礎設施跨海互聯互通和能源投資貿易便利化安排,促進域內國家共同開發海洋油氣和海洋新能源,擴大與域外相關國家的共同能源利益。
(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有助于開辟和維護海上能源大通道
目前,海上貿易運輸量占世界貿易運輸總量的2/3,特別是石油、煤炭、鐵礦石等資源類的大宗商品,幾乎全部是通過海洋運輸來完成。可以說,海上交通線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生命線。近年來,海洋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圍繞石油資源及其海上運輸通道控制權的爭奪,已經成為國際關系中的熱點問題。許多國家清醒地認識到,能源運輸通道的重要性并不亞于能源產地。未來的國際沖突既可能發生在能源中心區,也可能發生在能源運輸通道上。有關國家可采取行動控制能源運輸通道,封鎖、截留或迫使艦船改變方向,這種方式可能比直接進攻重兵防守的能源中心區更為有效。目前,中東地區、俄羅斯、非洲和拉丁美洲是世界石油的主要輸出區,而美國、歐洲、中國和日本是石油的主要輸入區。各國油輪頻繁往來于石油輸出國和消費國之間,由此建立了許多海上石油運輸通道。控制了這些航線上的關鍵點,如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曼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等,也就控制了世界石油能源,進而控制了世界的命脈。
目前,能源進出口主要依賴海上運輸:大約70%的石油和天然氣通過海上運輸;全球3/5的石油貿易量是通過船舶從海上運輸的,其余多數是通過管道運輸的。船舶運輸成本低、效率高、靈活性強,但易受外界因素干擾;管道運輸較適合于內陸貿易,并能彌補船舶運輸的某些不足;鐵道運輸則簡單易行,但運量較小、成本較高。“縱觀當前世界能源版圖,主要國家的能源安全戰略均面臨來自海上通道是否安全的難題”。 在全球能源貿易不斷擴大、海洋通道日顯重要的背景下,日益猖獗的海盜、海上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因素常常威脅海上能源通道的安全。
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在2007年首次超過50%,2008年石油凈進口量首次突破2億噸,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2%。2014年,中國的原油凈進口量首次突破3億噸,石油凈進口量增至3.205億噸,對外依存度上升至62.5%, 石油對外依存度在短短六年中增幅超過10個百分點。近年來,中國的原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非洲和亞太地區,這三個地區占中國進口總量的比重超過90%,其中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石油進口量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不僅如此,中國的石油運輸大多是租借別國的油船,其間必須經過多個外國勢力控制或影響的石油運輸“咽喉”,特別是馬六甲海峽和霍爾木茲海峽。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就是要從根本上消除海上航線的隱患,確保海上航線及其“咽喉”的安全:通過與沿線國家的通力合作,確保印度洋和太平洋海上大通道的暢通無阻;通過與各國的能源基礎設施跨海互聯互通和海上安全合作,確保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域外相關國家能源運輸生命線的安全。
從中長期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還有助于拓展新的更為便捷和安全的海上通道,如北極航線。有專家預計,到2040年左右北冰洋將可能實現夏季通航,屆時中國等相關國家經此通往歐洲的航線距離將比經印度洋到達歐洲縮短40%—50%,可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等重要咽喉水道的依賴。目前,過于集中和擁擠的海上石油航線,導致中東等熱點航區和馬六甲海峽等熱點航線的壓力大增。從能源地緣政治角度看,海上運輸線面臨的安全形勢將更為復雜敏感,未來阻擾海上貿易航線或石油運輸“生命線”的因素日漸增多,海洋通道安全對能源安全的影響將更為重大和深遠。可以說,北極的重要影響將與日俱增——不僅北極海域的能源博弈會愈加激烈,而且北極作為未來全球貿易特別是海上能源新通道的戰略地位將逐漸凸顯。中國應以“近北極國家” 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等身份適度參與北極事務,并發出自己的聲音。 因此,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應在積極開展跨海能源外交和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區域能源合作共建的基礎上,為區域和全球和平開發利用北極新航線和北極區域能源提供更多的國際公共產品。
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助推中國能源外交與合作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得到包括東盟國家和其他沿線國家在內的眾多國家的積極回應和大力支持,而作為基礎領域的能源行業也將因此受益。這意味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跨海能源大外交,沿線國家跨海互聯互通將進一步提速,區域能源合作將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能源合作符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
有學者指出,從周邊外交視野出發,海上絲綢之路應該涵蓋主要的周邊和大周邊國家,包括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國家;從周邊外交定位來看,海上絲綢之路也應該包括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以及南太平洋國家。 如果從周邊外交的邊界來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以拓展到非洲東部和北部,還可以延伸至大西洋以及極地周邊海域,甚至一切與海上通道與貿易相關的區域都可以而且應該成為新的海上絲路建設范圍。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發展是它們的共同戰略目標之一。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中,許多國家(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門、伊朗、利比亞、阿爾及利亞、俄羅斯等)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它們正在尋求新的穩定的油氣市場。與此同時,傳統經濟大國(日本、韓國等)和經濟快速發展國家(中國、印度、越南等)共同形成了巨大的能源需求市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首先實現沿線國家的能源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包括聯通海陸的港口、海上能源通道)和能源投資貿易便利化,實現區域油氣供求市場對接。
此外,沿線國家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具有巨大空間,同時這些國家也有巨大的能源需求。沿線國家可憑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契機,加強海洋能源科技與經濟合作,加快合作開發、共同分享海底油氣資源和海洋新能源的步伐,以滿足沿線國家對能源的需求。
(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解決能源要素“三分離”的矛盾
當今世界,由于能源經濟基本要素(資源、資本和科技)分布的地區和國別差異,導致全球范圍內能源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不均衡,這往往造成能源經濟要素“三分離”的矛盾:世界上擁有并大量出口油氣資源的國家,不一定擁有開發資源的足夠資本或技術;擁有雄厚資本或大量“石油美元”的國家,不一定擁有足夠的油氣資源或尖端科技;擁有尖端能源科技的國家,不一定擁有足夠的可供開發的能源資源或資本。這表明,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同時以絕對優勢擁有資源、資本、科技三大能源經濟要素。(表1)從能源市場供求關系來看,“三分離”的矛盾實質是能源的資源供求矛盾、資本供求矛盾和科技供求矛盾。
在中國的海上大周邊區域,能源經濟要素“三分離”矛盾也是客觀存在的,它直接影響到相關各國的能源安全;要解決能源安全問題,必須解決“三分離”矛盾。在閉關鎖國、相互隔離或貿易保護主義背景下,這一矛盾是無法解決的。只有在互聯互通的開放經濟條件下,通過國際多邊和雙邊合作才能解決,各國才能實現能源安全。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沿線區域基礎設施和貿易互聯互通提供了新的機遇,通過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投融資體制,可以有效整合區域能源資源、資本和科技,實現區域能源供求平衡,確保區域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
(三)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助于擴大區域能源共同利益
中國與相關國家在周邊海域和海陸毗鄰區域開展能源合作和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工程。沿線周邊海區油氣和新能源開發利用往往涉及領海、海島主權爭議,而這又與資源歸屬爭議相關。比如,中國和日本在開發東海油氣田上的矛盾,中越、中菲在開發南海油氣資源方面的糾紛等,都是能源之爭與領海、海島主權爭議互相疊加,存在著明顯的利益沖突。雖然通過艱苦復雜的談判,各方一度達成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共識,但利益沖突并未完全解決。
應該看到,沿線國家在合作開發公海和深海海底油氣資源、海洋新能源,加快建設沿線能源基礎設施(海底油氣管道,海峽、港口等能源樞紐)互聯互通,以及確保海洋運輸大通道暢通及航行自由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因此,通過共建、共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助于沿線國家避免在能源領域的利益沖突,鞏固和擴大能源共同利益。
(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助于構建區域能源安全長效機制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能源供應國(輸出國)和能源消費國(進口國)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它們在國際能源市場中大多既是后來者,又是能源規則被動接受者,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亞洲升水”就是典型的案例。亞洲作為石油進口和消費量十分巨大的地區,進口中東原油不僅享受不到價格優惠,反而要比歐美國家購買同質原油支付更高的離岸價格。這兩種價格之差即“亞洲升水”或“亞洲溢價”。 以沙特原油為例,2009年1月其面向亞洲、歐洲和美國的離岸價格分別是每桶41.19美元、37.95美元和33.54美元。 類似“亞洲升水”的不合理國際能源秩序,對亞洲能源進口國既造成利益損害,又強化了不公平貿易環境。“亞洲升水”的形成盡管有多種原因,但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等亞洲石油進口大國各自為政,在進口石油問題上缺乏聯合行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中、印、日、韓等油氣進口大國能夠達成某種共識,在購買中東等地區原油時采取一致行動,并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亞洲原油期貨市場,必將有助于形成區域能源安全長效機制,并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能源秩序。因此,加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能源出口國、進口國和過境國之間的能源合作,對于不同類型國家構建能源安全合作新機制,改善區域能源共同安全狀況和國際能源秩序,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中國能源外交戰略
能源合作和能源安全是歐、亞、非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共同利益和重要關切,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頭號經濟大國,必須順應周邊國家對能源合作和能源共同安全的期待,為區域能源合作與發展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發揮更大更多的建設性作用,積極推進基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能源外交戰略。
(一)戰略理念:實現基于能源合作的和平發展和共同繁榮
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興盛的標志,而實行海禁和鎖國政策則是中國走向衰落的根源。歷史事實證明,認識海洋、走向海洋是大國崛起的必要條件。早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提出中國要開發利用海洋資源;2012年中國又規劃了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藍圖;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和構想的問世,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迅速躍升為中國經略海洋的重大戰略。
在建設海洋強國過程中,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理念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原則,已多次重申不會走“強國必霸”的老路。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走向海洋的道路會一帆風順。事實上,中國經略海洋必然遭遇不少阻力,特別是美國海上霸權的挑戰。一些國外學者對此進行分析認為,“通過縱橫交錯的雙邊聯盟網絡,以及將其他主要地區強權尤其是日本和印度拉入隱含的反華的牽制或限制戰略之中,美國的地區霸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從中國領導人的角度看,令人不快但卻無法避免的事實是,中國重要能源供應中快速增長的部分,不得不穿越美國戰略控制下的廣闊區域。” 他們提出了中國能源安全困境的“三個地理圈”:“第一圈是中東……中國對從這里進口石油的依賴最大,但這里也是美國霸權最普遍存在且并未受到挑戰的地方”;“第二圈是印度洋和東南亞,既包括中國能源進口地,也包含中國很多國際貿易產品的主要海上航線,該航線帶來的戰略困境通常稱為‘馬六甲困境……”;“第三圈離中國內陸最近,是未解決的主權問題與潛在的石油或天然氣勘探和開采重疊的地方,主要是中國的東海和南海。”在此基礎上,他們還指出,“這三個獨立卻相互關聯的困境對中國的核心挑戰是,中國正確解決這些困境所采取的方式,將對他國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具有決定性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和戰略構想就是對這些擔憂和疑慮的回應,也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擔當。
就中國能源安全和國際合作而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為中國實施海上大周邊能源外交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在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必須進一步闡明和平發展理念的內涵和外延,大力推動新絲路外交基礎上的能源外交,展示中國的和平崛起給世界帶來的發展機遇與安全責任。為此,中國應該向全世界宣示自己的海洋能源外交理念——依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現沿線國家以海洋為載體和依托的能源區域合作與國際合作,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各國和平發展和共同繁榮。
(二)戰略目標:建立跨海聯通與共建共享的能源命運共同體
全球化條件下,能源安全具有“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相對安全”等特征。所謂“共同安全”,是指能源安全不是單個或少數國家的安全,也不僅僅是能源進口大國的安全,而是所有參與國際市場國家的安全問題;所謂“合作安全”,意指凡是擁有能源經濟要素的國家,都必須通過國際能源市場,以和平方式和商業原則,交換各自擁有的能源經濟要素,進行國際合作,才能實現國際能源安全;所謂“相對安全”,是指能源安全不可能是絕對安全,一國或極少數國家要想通過霸權威脅或發動戰爭來確保自身絕對的能源安全是不可能實現的,只能是相對意義上的安全。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具有提供區域公共產品甚至國際公共產品的性質,對于確保域內國家能源安全和域外相關國家的能源安全意義重大。“相關國家,包括沿途域內國家及域外利益攸關國家,應在實現各自國內善治基礎上,共同提供安全公共產品,確保絲路的和平穩定,必須以同甘共苦精神,塑造命運共同體意識。” 中國長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結盟,也沒有海外軍事基地,只能通過租賃、特許經營權、合建港口等方式解決海上能源通道安全及未來航母補給站等問題。同時,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過程中,能源基礎設施投資具有戰略性和長期性,有賴于沿途國家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政局穩定。所有這些都是中國致力于和平發展、踐行能源共同安全和可持續安全觀的具體表現。為此,可以將中國基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能源外交戰略目標概括為:努力實現基于沿線各國能源“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相對安全”的能源可持續安全,建立跨海聯通與合作共建的區域能源安全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三)戰略路徑:推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區域與國際能源合作
當今世界,由于能源經濟要素存在“三分離”的矛盾,特別是能源生產中心和消費中心的分離,導致跨區域能源貿易和運輸量特別巨大。對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大宗能源商品的聯接來說,大部分要通過海上通道來完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對于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實現海上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以及海陸能源對接點、交匯點建設的基礎上,維護傳統海上能源通道的安全暢通,并和平開發利用更為便捷的海上能源新通道;二是合作開發、合理分享海洋油氣和海洋新能源。
為此,中國必須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大力開展基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能源外交,推動沿線國家和域外相關國家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能源區域與國際合作。
其一,共同維護傳統海上能源通道安全和樞紐的穩定通暢。重點是確保印度洋和太平洋海上大通道的暢通、南海局勢穩定和航行自由,保障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等“咽喉”的安全。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依托,確保東南亞、西亞、北非、東非之間能源通道跨海聯通和能源貿易暢通。
其二,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能源設施互聯互通和海陸聯通關節點建設。“關鍵的問題是,如何通過港口城市合作和自貿區建設的方式,發揮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的作用”。 前期重點和優先建設的關節點主要包括:孟加拉國的吉大港、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緬甸的皎漂港、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和印度尼西亞的比通港等。
其三,和平開發利用海上能源新通道和樞紐。要在穩定和完善中緬油氣管道能源合作機制的基礎上,積極而審慎地關注開鑿連接印度洋和南海的泰國南部克拉地峽運河可行性論證并參與相關事宜的研究和協商。此外,還要重點關注極地大洋公共事務,并以“創造性介入”方式參與北極新航線的和平開發與利用。
其四,合作開發相關海域海底油氣資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可推動東海、南海、印度洋及周邊相關國家構建能源合作安全與共同安全機制。在海洋區域和全球能源共同安全長效機制形成之前,中國的當務之急是依照和平共處原則,在爭議海區堅持“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創造條件組建區域相關國家參與的能源聯合開發機構,合作開發東海、南海油氣資源,以確保各利益攸關方的基本權益。 同時,中國還要與沿線國家或域外相關國家共同開發、合理分享公海和極地等區域的油氣資源。
其五,推動海洋新能源科技合作并共同開發海洋新能源。在與沿線國家加強安全對話和海上安全合作的基礎上,要與相關國家共同致力于海洋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合作;在推動海洋生態文明發展的背景下,各國共同和平開發利用豐富而清潔的海洋新能源。
結束語
2013年秋,中國向世界鄭重提出“一帶一路”建設倡議,并積極開展和推動這一建設實踐。兩年來,國際社會逐步認識到:“一帶一路”并不是中國輸出過剩產能的對外經濟擴張,也不單是中國新一輪“向西”開放的國別戰略,而主要是中國為建設合作共贏的區域命運共同體所承擔的大國責任。
建設作為“一帶一路”海上之翼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項跨國跨海的巨大系統工程。由于建設內容、建設工程龐大而又紛繁復雜,眾多參建國家的社會制度、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必將經歷一個漸進、漫長的過程,也難免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因此,只有找到適當可行的切入點或突破口,才能有效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而沿線大多數國家普遍期待且易于接受初具基礎條件的能源行業或項目,特別是能源投資貿易的便利化和能源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這必然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首選方向和重點領域。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積極回應大周邊國家對更多更好國際公共產品的期待,展現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與相關國家可以能源互利合作和共同安全為切入點,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周邊能源外交,堅持義利并舉、以義為先,規避、減少沿線國家在能源合作方面的利益沖突,鞏固和擴大能源共同利益,促進沿線國家共同開發、合理分享海洋油氣和海洋新能源,深化雙邊和多邊能源合作,構建區域和國際能源命運共同體,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能源新秩序,實現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發展與共同繁榮。
[收稿日期:2015-07-20]
[修回日期:2015-08-15]
[責任編輯:樊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