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貞
現在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小紅花、小紅旗或者加分等形式,對學生的參與情況、活動效果、學生的學習行為給予肯定或評價。這種評價比較簡單,容易操作,但是沒有持續性,難于對學生進行長時間的跟蹤,高年級的學生覺得無趣,因此探究新型的教學評價模式在初三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一、教學中使用評價表的作用
1. 課內評價。以外研版《初中英語》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Unit 1為例。 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是開展課堂評價的基礎。這一單元的話題是“世界奇觀”。根據這個話題制定教學目標:熟練認讀課文中的新單詞,能用英語說出課文中提及的四個奇觀,跟隨錄音朗讀課文并理解對話。緊扣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并結合目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見表1)
評價表設計要符合課堂內容的實際,要結合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評價語言要巧妙并具有感染力。評價表的設計要多樣性。課堂的有效評價能促進學生與教師的關系,通過運用評價表更加具體的了解學生的想法,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改善師生的關系起著重要的作用。
2. 課后評價。制作家長反饋表,讓家長填寫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錯誤、是否預習,并簽名。
二、教師評價表
教師根據課堂情況,填寫《教師單元小組課堂評價表》,對每個學生的情況,包括:背念單詞(1-5分)、背念課文(1-5分)、參與程度(1-5分)、認真程度(1-5分)、口語流暢程度(1—5分)、討論的思想內容(1-5分)、作業完成情況(1-5分)。(表略,下同)
每個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填寫《教師單元評價表》,評價項目包括:情感態度(1-5分)、學習策略(1-5分)、課堂參與程度(1-5分)、課堂表現(1-5分)、作業完成情況(1-5分)、單元測試(1-5分)、鼓勵加分(1-5分)、評語。
每一模塊教學結束后,師生共同填寫《模塊評分表》,包括:自評(1-5分)、小組評分(1-5分)、老師評分(1-5分)、測試評分(1-5分)、激勵性評語。
每一學期結束前,教師填寫《學期評分表》,包括:第一模塊評分(占20%)、第二模塊評分(占20%)、終結測試(占60%)、激勵性評語。
三、學生評價表
促使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應建立多元的評價內容和標準,那么相對應的評價工具與方式注重多樣化,尤其強調質性評價方法的應用,注意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根據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們設計了如下表格。
《課堂自我評價表》(見表1)。
《單元非測試性自我評價表》,評價項目包括:單元主題、閱讀理解能力、詞匯與語法掌握水平、聽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及參與意識、書面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行填寫相應單元的內容,并進行自評。(表略,下同)
《小組合作自我評價表》,小組內評價項目包括:前置作業、小組交流、臺上展示、補充答疑、課堂作業、每日一題、課后作業。小組組員統計小組加分的次數和總分,組長評價小組在本課中表現的亮點與不足及改進方式,最后教師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任務的評價。如果讓學生完成任務而沒有給予適當的評價的話,學生就會對以后的任務都失去了興趣。如在Book 9 Unit 10 “Fitness”,我讓學習小組設計一張介紹健身方法的海報,然后貼到課室的后面,并給每個學生發一張評價調查表,讓學生投票選出最好的三份,給予獎勵。我在每一份上給出分數,并寫出優缺點。學生對任務就充滿了期待,因為他們想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在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時,我總是很重視任務的匯報環節。匯報后教師進行的即時評價,是每個學生汲取成就感的源泉。我們要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通過評價使學生分析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