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東坡
陜西省洛南縣廣播電視臺,陜西商洛 726100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挑戰與突破
樊東坡
陜西省洛南縣廣播電視臺,陜西商洛 726100
新媒體這一嶄新的媒體形態以其受眾廣泛參與、即時互動、信息傳播迅捷且富平民化、自主化的鮮明特色和優勢,傳統廣播電視媒體與其相比,劣勢畢現,無法回避。傳統媒體要生存發展,必須直面新媒體,迎接新挑戰。
新媒體;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挑戰;突破
新媒體是在現代新技術支撐下而出現的新型媒體形態,人們按照傳播媒介發展而把新媒體劃分為繼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雜志之后的第五大媒體。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把新媒體定義為:“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毙聜髅疆a業聯盟秘書長王斌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泵绹哆B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自媒體以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身份參與信息傳播,以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博客、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社區、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為載體,因為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發現者、采集者,又不受傳統媒體“審查”限制而成為信息的信息發布者,以即時化、分眾化、裂變式的傳播,形成了開放的公共話語空間。新媒體也以其信息發布渠道多元、形式豐富、互動性強、覆蓋率高、性價比高、推廣方便等特點在現代傳媒產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也對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構成了巨大的挑戰,甚至讓傳統廣播電視陷入一種困境。
其一,和新媒體相比,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現場感、實效性缺失。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在第一現場,人人都能夠成為訊息的發現者、采集者、并利用手機、平板等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現場傳輸,微博、微信等手段甚至實現現場直播的功能,將“第一現場”牢牢抓在手上,具有強烈的身臨其境的現場感。而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受設備、人員等限制,很多突發事件總是廣播電視媒體不能第一時間在現場,不能掌握“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主動權,而新媒體總是在現場,總是能夠第一時間發布信息;而且廣播電視節目擁有嚴格的節目采、編、播流程體系,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時間上都具有滯后性。
其二,和新媒體相比,傳統廣播電視媒體開放性缺失。
新媒體環境下,所有信息都無法回避公眾視線,是所有人都能夠發現、收集到的開放性實體信息;而公眾的傳播又以全方位開放的方式、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予以傳播,如同美國《連線》雜志說的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倍鴤鹘y廣播電視媒體廣播電視的信息發布是單向的,是單點對多點的傳播,無法與受眾取得有效的溝通與互動,是封閉,它限制了受眾的參與。我們知道,在現代社會,受眾的介入參與,是人們的基本需要,廣播電視信息傳播的單向性、封閉性傳播,消解了受眾對媒體的興趣,而且受到設備、空間、時間的制約,人們無法隨心所欲地接受資源,放棄廣播電視在所難免。
其三,和新媒體相比,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信息的流失性強。
新媒體的論壇、貼吧、微信、微博、博客、游戲、通信、交友等不僅都成為信息和節目資源發布的平臺,而且這些內容以其高強度、高密度、開放式的復制傳播,“高粘度”地存在于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其信息流失率幾乎為零。而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受傳播手段的制約,信息與節目傳播限定于一定時間與空間,信息與節目常常具有“稍縱即逝”特點,觀眾無法隨意復看、回味、發表見解、互動,影響了內容高頻度、高密度的傳播,減弱了受眾對信息傳播的期待。
其四,和新媒體相比,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傳播方式具有單一性。新媒體環境下,信息采集、傳播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各種方式進行,渠道多樣,手段豐富,傳播多元,為現代受眾所推崇。而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依賴于聲音、畫面幾個傳播要素,受眾接受信息較為單一、平面,影響了受眾的收聽、收看欲望。
其五,和新媒體相比,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信息采集和發布需有很大投入。新媒體信息的采集、傳播、互動等等近乎零成本,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新媒體近乎于零費用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戰?!倍鴤鹘y廣播電視媒體在設備、人員等方面需要巨大的投入,付出巨大的成本。
其六,和新媒體相比,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受眾無法與新媒體匹敵。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等的普及,使網民規模無限擴張。而網民規模擴張與網絡價值同步。網民規模的擴張推動網絡價值的提升,而網絡價值的提升又進一步增強其擴張能力。梅特卡夫定律告訴我們,網絡的價值與網絡規模的平方成正比。新媒體分化、“帶走”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大量受眾。
新媒體來勢洶洶有勢不可擋。對于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來說,不管你接受不接受,歡迎不歡迎,它已經按著自己的步點登堂入室,虎視群雄。在洶涌澎湃的新媒體面前,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只有直面危機,尋找短板,迎頭趕上,才能生存與發展,否則只能讓位于新媒體。
通過以上的分析,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劣勢與短板顯而易見,只能對癥下藥。
其一,要全面提升信息采編、傳播的時效性。這是傳統媒體的不二選擇。要爭取掌握“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主動權;在人員、設備、制作、傳播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且要突破陳舊思維的制約,更為科學合理地設置欄目和時間段,及時、高效地采集、發布信息。
其二,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廣播電視媒體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尋求突破。目前,很多廣播電視媒體利用網絡技術建立了自己的網絡播放平臺,逐漸實現了同步播放,同時還開通了微博、微信等互動平臺,提高了電視節目的時效性、高粘度。這就是一條新路子。
其三,追求全方位發揮廣播電視媒體的傳統優勢。新媒體有自己的優勢,但發布的信息常常良莠不齊,甚至粗制濫造,難辨真偽,可信度低。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在設施、人力、資源、發布平臺等具備先天的優勢,其發布的信息具有可信性、準確性、權威性、主流化,且信息與節目制作精良,完全可以如新媒體一樣贏得受眾。
其四,低下頭來,向平民受眾俯身。新媒體能夠贏得人們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人人參與的平民化、人人表達的個性化,成為了平民大眾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場所。美國著名硅谷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給自己的專著《自媒體》起的副標題就是:“草根新聞,源于大眾?!?也就道出了自媒體最根本的特點——平民化。傳統媒體應該低下過往高高在上的腦袋,俯身大眾,不再盛氣凌人,努力讓平民受眾成為媒體的主人,從“旁觀者”轉變成為“當事人”,讓受眾有更多參與的機會,表達的渠道。這是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最困惑、最困難的選擇,同時也是必須要做出的選擇。
[1]吳顏芳.從傳播觀念變化看廣播電視傳播方式的變革[J].中國新聞科技,2000(11).
[2]鄭宇.“三網融合”下廣播影視行業應對之策初探[J].視聽縱橫,2010,2.
[3]王長瀟.網絡時代大眾媒介傳播的新模式——“扁平”傳播[J].新聞大學,2001(11).
G2
A
1674-6708(2015)142-0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