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增平
常言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德育為本”。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時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時期,特別是處在青春發育的初中學生,正由兒童向成人過渡。他們思想單純,愛好學習,追求上進,充滿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知識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種思想的影響。因此,教師運用正確的方法及時對他們進行教育,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向著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要求,德育對于促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重要作用。
那么,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應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呢?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可以在教育工作過程中落實執行以下幾點。
一、思想認識到位是德育工作的前提
魯迅先生說過:“你想知道我們未來民族將是怎樣的嗎?那么好吧,你就看看現在我們的青少年吧,他們的精神面貌怎樣,就可以預測到我們未來民族的面貌。”先生說得何等深刻——塑造孩子的心靈就是塑造我們未來的民族之魂。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很多教育者都能意識到,但它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卻是多數教育者認識不到的。艱巨性主要表現在當前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錯誤論調和做法。首先是“以智育代替德育”論,德育被當作可有可無的陪襯物;其次是“以管代德”論,只要學生沒有違法、違紀現象就是德育工作取得了效果;再次是“以樂代德”論,持這種觀點的人大搞教育形式的多樣,一味強調寓教于樂,忽視或否定一些必要的灌輸、正規講授、學習討論。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講的就是教育尤其是德育的長期性,高質量的教育就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就是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育更要與時俱進,化作滋潤心靈的細雨,豐富情感的體操,要讓學生接受、喜愛、認可。德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粗糙,不能貪圖政績。
二、加強思想教育,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自信心
人常說:能不能干好是能力問題,想不想干好是態度問題。在能力和態度兩者之間,我認為態度更重要。由于山區條件的限制,大多數學生見識少,知識基礎差,接受能力不強,面對需要識記和理解的基本概念、觀點和原理,許多學生懷有畏難心理,往往以自己“笨”為理由,為自己的懶惰開“綠燈”。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應該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深入細致地開展工作,使他們明白學習的目的,樹立起學習的信心,讓他們在實現目標和理想的奮斗中自覺端正學習的態度。同時,我們還應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出具體的學習目標。在各班級,我們可以設立“進步獎”,給予有較大進步者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整體成績的提高。
三、以情感人,尊重、關愛每一個學生
做學生的德育工作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對經濟困難的學生、生病的學生,老師應該關心照顧,組織學生送溫暖,給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決學生實際困難結合起來,生活中,盡量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建立德育評價機制和規章制度。德育工作要逐步規范化、制度化,要量化管理。
班主任如何抓好德育工作,當然遠遠不止上述四個方面,其方法肯定是多種多樣的。但我想,如果在班主任工作中,老師能長期有意識地注意這四個方面,學生良好的道德個性是一定可以培養出來的。 當然,學校的教育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的發展。但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德育為本。”學校教育是基礎,只有在學校的教育下形成了健全的人格,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長大之后才不會走彎路。在全國積極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讓我們的教師作為育人的先行者,以身作則,協調好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因素,讓我們的孩子茁壯成長,成為社會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