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融資難一直以來都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但融資難的成因既有企業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市場環境的影響。本文從中小企業的經濟地位,生產經營特點入手,分析中小企業的融資特點及其融資難的成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革融資渠道、加快信用建設、提高經營水平、優化治理結構的改善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 信貸
一、中小企業融資概述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近年來,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政府和有關金融機構都做出了努力,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特別是短期融資困難的現狀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和2009年歐洲債務危機的雙重背景下,為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僅2009年第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就達到了3.86萬億元,然而大都流向了大型項目方面,中小企業的信貸額并未顯著增長。我國銀監會提供的相關數據也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國內各大商業銀行向外貸款的總額高達3.3萬億元,但在這3.3萬億元中,僅有5000億元貸給了中小企業。總體來看,中小企業的融資仍然面臨嚴峻形勢。
(二)中小企業的融資特點
中小企業的融資特點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生產經營特點決定的,換句話說,有什么樣的生產經營特點就有什么樣的融資特點,因此,要了解中小企業的融資特點,有必要了解其生產經營特點。
工信部聯企業《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2011〕300號),把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對不同行業的中小微企業做了更為細致的規定。通過對這些規定的初步分析,可以發現,首先,中小企業涉及的領域非常廣闊,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批發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等,都有中小企業的身影。其次,大多數中小企業規模不大。以工業為例,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1其他行業的中小企業也大致如此。再次,中小企業分布于傳統產業、服務業的比較多,這就決定了這些中小企業的科技含量低,創新能力弱,利潤薄。最后,中小企業多數屬于私營企業,資金少、管理人員素質不高,面臨的市場競爭激勵,在經濟周期性波動或外部市場環境發生變動時抗風險能力弱,缺乏長期的生命力。
中小企業的這些生產經營特點,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有的是由外在的市場環境所導致的。金融是經濟的血液。中小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融資是不可避免的,通常中小企業的融資具有:融資頻率高、規模小、融資周期短,抵押擔保少,信用不佳,經營風險程度高,受市場環境和經濟波動影響大,資金的流動性需求比較強等特點。
二、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分析
中小企業雖然以短期融資方式為主,但并不代表其全部的融資均為短期融資。中小企業常見的融資方式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雖然中小企業,具有多種融資方式和融資渠道,但總的來說,可將其融資方式劃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表1 中小企業融資方式一覽表
(一)直接融資
所謂直接融資是指具有資金需求的企業以直接入股、股票、債券發行和設立公司等方式,同資金的供應方進行的直接資金融通。在直接融資中,以投資銀行為首的金融中介機構在具有資金需求企業的資金融通過程中僅充當金融服務機構的作用,從資金融通過程中賺取固定的中介傭金,并不直接充當資金需求企業融資過程中的對手。
由于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主要是通過發行股票進行股權融資,以及發行企業債券融資,但前者上市門檻太高,大多數中小企業無法通過這種渠道籌集資金。初創的創業板也僅是少數企業的融資渠道,多數并不具備相關條件。企業債券市場目前還不夠發達,中小企業要通過債券融資可能性不大。總之,直接融資,中小企業并不具備優勢,可能性也比較小。
(二)間接融資
所謂間接融資是勞動個體將剩余資本存入銀行等金融機構,銀行等各個金融機構再將勞動個體所存入的資本以貸款的形式讓渡給具有資金需求的企業,供其投資使用。而作為回報,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具有資金需求的企業所償還本息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給勞動個體,進而在此過程中賺取利息差額。
中小企業的短期間接融資模式主要體現在短期貸款方面。當商業銀行發放短期貸款時,將存在借貸人不同程度地無法償還貸款的風險,而為了使風險盡量降低,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則需要提供一定的擔保,故當具有資金需求的中小企業向銀行申請短期貸款時,只有向銀行提供擔保,貸款申請才有可能被銀行批準。此外,因其短期貸款的時間較短,銀行為了避免貸款企業拖還貸款,抵押品在性質上需要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例如以企業的存貨、應收票據、應收賬款等作為抵押品。
同商業信貸等短期直接融資形式的貸款相比,短期貸款的優點為融資效率高,且融資彈性相對較大。缺點在于,籌資過程中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且以此種方式獲得的銀行貸款,由于受時間的影響,還款利率較高,尤其是在附加利率和補償性余額等情形下,風險和高還款利率體現得更加明顯。
商業銀行作為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手段,當中小企業選擇商業銀行進行短期融資時,不僅需要對各個銀行短期借款的種類和還款利率與借款抵押物等相關借款條件進行全面了解,還需將各個銀行自身關于各類借貸風險的不同政策、銀行存款的穩定結構以及銀行支持借款人的活動差別等各類因素予以充分的考慮,盡量做到在準備充足的條件下盡可能成功取得銀行的短期貸款支持。
三、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成因
現階段,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融資難都與中小企業的發展如影隨形,究其根本,既有企業內部原因,也有企業外部的問題。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將我國中小企業短期融資難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融資渠道單一
當前,國內大多數中小企業仍然將其融資方式過度地集中到商業銀行貸款方面,而對商業信貸、商業票據以及短期融資券等直接融資方式涉及到的少之又少,使得企業自身的融資渠道顯得過于單一。究其原因,在當前我國金融資本市場中,企業必須具備一系列較為嚴格的條件,例如一定的規模、相應數量的現金流和較高的經營效率及償款能力等,才能夠以公開發行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進行資金的募集工作。而中小企業由于受自身發展規模、注冊資金和設立時間等因素的制約,想要以直接融資的方式進行資金的募集是極為困難的。
(二)信用不足與擔保體系不完善
作為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企業信用不僅是企業成功獲得貸款的基礎和前提,而且也是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現階段,我國僅有極少數的中小企業參加過資信評估,而且資信評估得到的級別也普遍較低,大多數中小企業,甚至連基本的資信評估也沒有。當中小企業向商業銀行發出貸款申請時候,由于缺乏相應的信用評估記錄,銀行不得不拒絕企業的貸款申請。此外,雖然1999年6月,國家經貿委就出臺了《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但這么多年過去了,成熟的、可推廣的頂層設計仍遲遲未見。這使得我國中小企業除了擔保融資,信用融資發展緩慢。
(三)信息不對稱與高風險經營
銀行貸款風險產生的深層原因有相當一部分體現在信息不對稱方面,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逆向選擇以及道德風險等問題便接踵而生。對于國內大多數中小企業進行分析可知,企業性質大都是私營企業。因此,企業經營者并不愿意向銀行披露企業的全部信息,這也是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中融資困難的原因之一,加之信用記錄的缺乏,使得銀行方面難以主動從中小企業中獲得各類信息,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融資難度。
此外,私營性質的中小企業在我國多表現為個人投資或是合伙經營,故其經營與管理等工作存在著較強的不穩定性。對于部分實施有限責任制的中小企業而言,其公司的本質也從未脫離家族企業或是私人企業,故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除了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以及內部治理結構不規范等問題外,還出現了經營風險高以及持續經營和存活困難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四)企業管理水平低
我國的中小企業大部分都是自然人創辦的私營企業,這些企業的創辦人更多是靠經驗來管理企業,有的是一個人管理,有的是幾個人甚至是家族式的管理,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很少,運作上更是不規范,特別是在經營決策、投資等涉及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上不夠慎重。此外,一些中小企業實際控制人利用控制權濫用公司獨立法人人格,謀取自身利益,有的以融資為名非法攬儲或少詐騙銀行等金融機構,這樣一些惡劣行徑,更進一步惡化了市場融資環境,讓無辜者也深受其害。
四、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建議
(一)深化改革,拓展融資渠道
中小企業的融資看起來完全是一個市場的行為,不需要政府的干預,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小企業實際上處于弱勢的地位,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成為市場競爭的犧牲者,在融資方面更是如此,因此鑒于中小企業的作用和其所具有的外部性,政府應該給予實實在在的扶持,這也算一種融資渠道的拓展創新。例如,對向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和信用貸款形成的壞賬損失給予補貼。加強政、銀行、企業的合作,政府搭建平臺,設立政策性擔保公司,企業提供項目,銀行發放貸款。此外,對固定資產的融資,可以嘗試融資租賃。筆者認為,民間解決融資難問題應該是很有創造力的,但這些創造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認可,還需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認可。
為拓展融資渠道,我國鼓勵發展村鎮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但對村鎮銀行的規定,與傳統商業銀行沒有太多區別,這導致設立村鎮銀行的初衷解決不了現實的問題,為此還需改革村鎮銀行的制度設計。利率方面,利率管制使信貸資源成為一種重要的稀缺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因此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勢在必行。現實中,一方面是民間資本缺乏投資空間,導致大量的“地下錢莊”、“高利貸”等現象,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的資金匱乏,融資困難,這一富一窮之間,是什么造成的,能不能在這兩者之間形成一個互補通道,如何設計這個通道,引導資本流向,這些都需要深層的改革創新,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
(二)加快信息化建設,以信息促信用
中小企業信用不佳,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信息不對稱,財務不規范等等的問題是企業自身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也是法治經濟更是信息經濟,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任何交易都需要有足夠的信息提供決策支持,但中小企業似乎不能向外部提供足夠透明的信息資源,這就使得交易成本過高,同樣的機會面前資金供給方自然會選擇成本更低的交易對象,因為“銀行在信貸投放上只能根據抵押物來決定投放規模,而這正是中小企業的短板”2。解決這一問題,中小企業就要在當前互聯網經濟的背景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健全信用,提高企業信息透明度,規范性,贏得社會公眾和投資者的信任。
(三)提高經營水平,增強內在實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并不是說中小企業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尋求發展和生存,而是說,中小企業自身要具有使投資人看得到希望的價值所在。一個瀕臨破產,朝不保夕,產品落后,不符合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企業肯定是很難融資的,試問有誰愿意把資金投入到一個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對于那些產能過剩,污染嚴重,耗能高,經濟效益低的企業,難道僅僅是為了穩定就業或出于其他方面的考慮,就不計成本的投資,筆者認為這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市場經濟下的產業要發展,必然有一些產業要死亡,要淘汰,不尊重這個規律,人為干預,長期來說對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利。
這就是說,中小企業在抱怨融資難,融資貴的時候,應該反省自身存在的價值。對夕陽產業和產品來說,轉型升級或許更為可取。順勢而為,不僅可以享受國家稅收、財政政策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更好融資。
提高自身硬度,要在經營水平,管理等方面下工夫,這些工作做好了,融資難也自然就不難了。
(四)優化治理結構,降低經營風險
中小企業要走市場化融資的道路,就必須優化公司治理結構,首先把企業變為公司,按照現代公司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此外,要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樹立現代營銷理念,實施戰略管理,開展技術創新,提高經營者素質和決策水平3。只有治理結構理順了,規范了,公司的經營風險、業績才會不斷提高,否則一個管理混亂的公司,隨時有傾覆的危險,投資者只會望而卻步。
五、結論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是一個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問題,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有其獨特的成因和癥結所在,因此解決這一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既需要企業內部的自我完善,同時也需要外部環境的改革調整。事實上,不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還是《“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以及《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和為實施國務院的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等五部委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規范性文件都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指導原則,現在,一方面要細化、落實這些政策,另一方面還要以市場經濟的思維改革創新,這樣,融資難才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2011〕300號),2011年6月18日發布.
[2]謝雅楠.《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僅僅定向降準還不夠》.2014年4月25日發表,中國改革論壇:http://www.chinareform.org.cn/ Economy/Enterprise/Practice/201407/t20140717_202556.htm,2015年6月5日訪問.
[3]梁文玲.《試論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與對策》.《商業研究》,2001年第11期,第114頁.
作者簡介:王皓星,女,云南昆明人,漢族,出生于1972年5月,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財務會計,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