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賈智淵
【摘要】在我國營業稅改增值稅的大背景下,財險業是否有必要進行改革引起了一定的爭議,本文通過論證財險公司“營改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為財險公司認識“營改增”的必然性定下基調。
【關鍵詞】財險業 營改增 必要性 可行性
一、引言
我國營業稅改增值稅是從2012年1月1日以上海為起點開始的,目前已經進入到了第四階段。在2013年8月,這項改革有了實質性的政策規定,國務院進一步批準交通運輸業、現代服務業中的一些行業的“營改增”試點向全國推廣,廣播影視服務等也逐漸納入試點范圍。雖然金融保險業、建筑業等行業還依然未被正式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但是根據稅收改革的發展規律,這些行業進行稅改具有必然性,國家稅務總局、相關監管機構和行業協會也已經進行了深入的調研與論證工作。
就財險業自身來說,從2012年開始,上海、北京、安徽等省份相關部門已先后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工作,醞釀將“營改增”擴圍至金融保險業。財政部也表示,“十二五規劃”之前將會同保監會、保險行業協會等部門深入基層,對金融保險行業基層生態進行摸底考察,并將適時提出保險業“營改增”試點的新方案,報國務院進行審議。保險行業“營改增”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綜合考慮保險公司稅負水平、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及分配,合理確定納稅對象、稅基、稅率、繳納時間地點,并根據不同險種特點,對產險、壽險、再保險分別確定合理的征收政策。
二、財產險行業“營改增”具有必要性
(一)體現稅收中性原則,降低企業稅負
稅收中性原則是西方經濟學的經典理論,它由亞當?斯密最早提出,被新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歇爾發揚光大。其基本涵義是:稅收對企業的經濟行為不產生影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在設計稅收制度時,要使征稅行為對經濟活動的周期性影響降到最小的程度。營業稅是價內稅,以納稅期間全部營業額為基礎進行繳稅,企業的營業成本因此而增加,對整個經濟的增長起到抑制的作用。而增值稅是最典型的體現稅收中性的稅種,增值稅只對應稅項目銷售額中尚未征稅的本環節增值額進行征稅,對從上一交易環節轉移過來、已經征過稅的銷售額,不進行征稅,并且一項交易活動基本適用同一標準的稅率。這使得增值稅對生產經營活動、消費活動不產生扭曲的稅收效應,體現了稅收中性的原則。
實施“營改增”是我國“十二五規劃”加強稅收普惠、降低企業稅負的重大舉措,更體現了稅收中性原則。自2014年9月份“營改增”全國試點以來,其在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增加就業、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等方面的政策紅利逐步釋放。據統計結果顯示:“營改增”試點后,首月在全國范圍內為納稅人減稅130.13億,其中包括原增值稅納稅人因為增加抵扣而少繳的70.24億元稅款。
(二)解決營業稅本身重復課稅問題,促進保險行業分工專業化
營業稅無法抵扣外購非增值稅勞務。營業稅以營業額為稅基征稅,財險公司如果外購非增值稅勞務,如專業保險經紀公司提供的服務,財險公司為營業稅的實際承擔者,但是在計征營業稅時已繳納的這部分稅額無法得到抵扣,承擔了額外的稅負。因此,財險公司更傾向于培養本公司的營銷員,自行提供非增值稅應稅勞務,而不是與專業的保險經紀公司合作。通過“營改增”擴圍,將現代服務業、金融保險業納入“營改增”范圍,有利于保險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擴展業務規模,為保險公司提供專業的代理服務,加快保險行業分工專業化和營銷規范化的進程。
營業稅無法抵扣賠款支出和準備金。財險公司經營具有先收到保費,再支出各項賠款和支付的特性,業務發生順序與一般企業的先收入后成本費用恰好相反。因此,保險會計往往通過計提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和未決賠款準備金等科目,將收入和成本費用調整為權責發生制的計量基礎。財險業營業稅的稅基為營業額,是不允許抵扣賠款支出和準備金的毛營業額,這使得賠款支出與繳納的營業稅沒有直接關聯。財險公司在面臨賠付保準難以界定的案例時,本能有著“惜賠”的傾向,以營業額為稅基征收營業稅就放棄了稅收在此時的調控作用。若實施“營改增”,允許賠款支出的一定比例可以扣除,減輕了保險公司的賠付的成本,鼓勵企業合理賠付、保障投保人利益,從而充分發揮稅收對保險公司經營活動的調控作用,實現稅收的社會管理職能。
(三)解決增值稅、營業稅之間重復課稅問題,打通增值稅抵扣鏈條
一方面,作為營業稅納稅人的財險公司在外購電信設備、辦公用品、工程建筑時,由于不具備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資格,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并抵扣銷項稅額。財險公司既是上一環節增值稅的負稅人,也是營業稅的繳納者,雙重納稅導致稅收負擔過重。另一方面,財險公司為其他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提供保險服務,被保險人實際上承擔的營業稅,不在于增值稅抵扣范圍內,這就使接受保險服務的增值稅納稅人經營成本增加,增值稅抵扣鏈條中斷。其次,保險經濟活動日趨復雜,代銷業務行為、混合銷售行為比例逐漸擴大,這類經濟活動是征收營業稅還是增值稅往往難以確定,國地稅認定不一,稅收征管成本比較高,某些情況下也可能造成重復征稅。
通過“營改增”,對在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提供勞務的單位和個人實行統一的增值稅制度,徹底打通了增值稅抵扣鏈條。預計“營改增”將在全國減稅超過1000多億元,帶動GDP增長2350多億元1。財險行業作為增值稅抵扣鏈條的一環,將徹底融入增值稅體系,順利按照增加值進行抵扣,體現稅收中性原則。
三、財產險行業“營改增”具備可行性
(一)保險產品具備征收增值稅的基本條件
保險本位商品說認為,保險是一種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純粹而獨立的商品。保險提供的是一種無形的金融服務,其有形的成本只包括保單設計、核保、售后服務、理賠等經營活動產生的經營費用,并且只占保費收入的一小部分,因此部分學者認為保險并沒有耗用與其價值相等的社會勞動,保險不能作為完全的商品而存在。但我們應該看到,保險是人們設計出來的一種風險轉移契約安排,純保費是參保人風險匯聚可能遭受的損失金額,由于風險匯聚和風險轉移需要消耗一定的價值量,這部分價值量也是由社會勞動創造,如果沒有保險保障,這部分價值量將因損失滅失而不能得到賠償。因此,保費可用這部分預計損失的價值衡量,保險取得了商品的屬性。
增值稅是對商品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的一種流轉稅。首先,財險產品是一種能夠用貨幣價值進行衡量的商品。其次,在財險公司經營過程中,因財險公司的風險管理,使得風險匯聚遭受損失的期望值降低,社會即將損失的價值量減少,財險產品產生了增值額。原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再保險的途徑將財險產品分保給其他公司,這就產生了流轉與價值增值問題,與普通商品生產流通具有相同的形式。因此,財險產品完全可以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
(二)我國稅收制度發展日臻成熟,試點積累經驗
我國1994年進行分稅制改革,實施增值稅與營業稅平行征稅,將大多數生活性勞務項目排除在增值稅稅基之外,單獨征收營業稅。隨著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勞務性商品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步增強,增值稅也數次擴圍,為稅改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我國稅收制度日臻成熟,稅務機關的征管能力不斷增強,稅控技術逐步發展,這就為營改增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就財險公司本身而言,財險公司大部分為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現代化企業,具有內部控制健全、信息化程度高等特點,能夠自行申報納稅,完全具備納入增值稅發票聯網系統的條件。
四、結語
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已經全面實施“營改增”,其他服務業各行業都在醞釀“營改增”的大背景下,財險業又同時具備稅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財險業“營改增”是具有必然性的事物。
注釋
{1}數據來源:國家稅務總局網站,http://www.chinatax.gov.cn/。
參考文獻
[1]魏陸.上海“營改增”試點政策效應的分析及完善[J].稅務研究,2013年,第12-17頁.
[2]楊默如.我國增值稅征收范圍改革的難題及其破解[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月,第70-77頁.
作者簡介:王艷(1975-),女,漢族,遼寧沈陽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保險財務與會計,償付能力監管與管理;賈智淵(1991-),男,漢族,內蒙古包頭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碩士研究生,現供職于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