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院校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高技能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一個關鍵性教學環節就是學生的校外頂崗實習。校外頂崗實習對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具有其他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但是,由于學生頂崗實習的人數眾多,一個企業很難容納這么多的學生,導致實習的學生到不同的企業,相對分散,這種分散的局面導致學校很難了解和掌握學生實習的動態信息;實習報告書,實習的回執單是頂崗實習過程中結束,學識遞交的唯一文檔,但是這些東西多數真假難辨,真實性更是有待商榷。要解決高職院校學生校外實習管理存在的系列問題,需要從多個方面做一系列的調整和努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 頂崗實習
我校學生在校外完成頂崗實習,需要提交實習申請表、實習報到回執單、撰寫實習周記和報告等。目前這一做法已經實習了兩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學生校外頂崗實習存在的問題
在進行頂崗實習的過程中,無論是企業、學校還是學生都存在一些問題。
(一)實習生成為企業“廉價勞動力”
1.大多數企業不愿意接收實習生,主要原因之一是剛出校門的學生流動性太強,對現實期望過高,對社會過于理想化。在當前勞動力緊缺的情況下,需要大量人手的服務行業接收的學生較多,一方面因為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企業用工困難,另一方面是雇傭正式員工需要按照政策繳納社會保險,對于企業來講,成本較高,所以實習生是企業不錯的選擇。
在當前高校擴招的背景下,每年有很多大學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技術含量不高的中小企業,雇傭實習生完成工作,因為實習生沒有畢業證,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不能簽訂勞動合同,不需要繳納保險,因此通過大量雇傭實習生從事簡單的勞動。但是,不是報酬的節約不等于加班加點工作的事情可以減少,即便這樣,實習期滿很多實習學生也會被辭退,不是學生不優秀,是這種廉價的勞動力供應太多了。
在實習期間,多數學生沒有機會接觸核心技術的崗位,因為核心崗位員工的培養成本較高,不是通過實習就能勝任核心工作。
2.學生實習期間,所從事的工作崗位往往與專業不對口,工作層次低。很多學生在實習時希望能到和專業對口的崗位實習,然而現實情況往往相反,僅有少數人能夠到所學的專業崗位實習,大多數學生從事的是和專業不符的崗位實習。有專業設置的原因,也有學生對自己盲目樂觀的原因。這樣造成學生實習情緒不高,工作熱情受到影響,與教學計劃設想的目標不一致,從而達不到頂崗實習的初衷。
對于2015年畢業的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和所學專業匹配度的調查顯示,完全相符的占31%,基本相符的占57%,不太相符和完全不符的占到12%。
(二)學生實習過程中的管理需加強
學校對于學生實習過程的管理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實習質量,但是對于校外實習的管理恰恰是學校需要加強的地方。實習學生遍布省內外,囿于現實,指導教師不可能逐一走訪實習學生,因此還存在一些問題:
1.學生心理準備不足。實習,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很多學生心智未熟,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對實習過程中將要面臨的各種問題,在心理上沒有做好準備,一方面學生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憋足力氣要干一番事業;另一方面又有一種恐慌,面對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不知道所學的知識是否夠用,是否能勝任即將到來的工作,從而覺得手足無措。
學校對實習工作非常重視,在實習前進行實習動員,向學生講清楚為什么要實習,就實習目標、實習意義、實習中碰到的問題進行了說明。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并接受,有些學生因為受到父母照顧太多反而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接觸社會,如何與別人進行有效溝通,因而對實習非常抵觸,不愿意進行頂崗實習。
2.學生實習準備不足。由于學生已經習慣了學校上課的模式,在進行頂崗實習時,還不適應這種生活方式,還是以學生的標準要求自己,沒有把自己調整到工作狀態,很難自覺的按照實習單位的作息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導致上班遲到、早退,有時甚至曠工的現象時而出現。
3.指導教師分身乏術。實習指導教師的非專職性影響了實習老師對實習學生的動態監管。我校的實習指導教師都不是專職的,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專職教師又是班主任。班主任除了帶班還有教學任務,對于實習學生的管理,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對于全程的動態監控的目標,更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只能實行寬泛管理。多數實習學生只是通過電話、QQ、微信和老師溝通。
(三)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差。
學生不能正確對待工作中的挫折。用人單位對實習的學生按照正式員工對待,學生一方面擔心自己做不好,一方面又迫切渴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取得成功。事實上,由于技能生疏,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最容易出現問題,一旦出現失誤,就會產生挫敗感,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例如:去某銀行實習的學生到了單位之后,首先實現了角色的轉變,從“學生”變成了“員工”,沒有了老師的關愛和包容;同時作為工作人員,必須對辦理業務的客戶笑臉相迎,不厭其煩的解釋,再笑臉相送。個別學生不適應這樣的工作崗位而退出。
二、原因分析
(一)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
市場經濟的局面,導致企業的目標是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而忽略了社會效益,這也是企業不愿接收學生實習的重要原因之一。企業往往對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新技術感興趣,而忽略了對人才的遠期培養。認為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事,跟企業無關,所以不愿意接受學生到企業實習。
(二)學生綜合素質低
學生的自身素質也影響了企業接收學生實習的熱情。由于實習學生多數是理論知識較多,動手能力較差,達不到工作崗位的要求,企業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培訓實習生。而培訓的結果是,實習學生基本達到了勝任目前工作崗位的要求,能夠完成工作任務,但是“跳槽”的現象又出現了,導致企業為他人做嫁衣,這也大大傷害了實習單位的感情,從而導致企業不愿意接收實習生。
(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亟須落實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口號喊了多年,遲遲不見落實。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聯動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完全落實,基本上是學校熱情高,企業沒熱情,政府不落實,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符合實際可以操作的政策,大多數的政策是宏觀層面的,缺少可操作性,政府部門缺乏對校企合作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以及鼓勵政策的引導,導致調節管理、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的效果不明顯。
三、解決策略
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解決學生的頂崗實習問題:
(一)不斷提高實習基地的建設和專業的配比程度
理論知識經過實習的打磨才能變成真正的生產力,高職院校學生實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將來的就業情況。因此高質量的實習基地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實習基地的建設從校內、校外兩個方面入手。我校在2014年成為遼寧省職業院校發展改革建設立項單位,因此啟動了大規模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為各系專門建設了實訓基地,通過購買計算機、購買軟件等形式進行實訓室建設,目的在于提升專業的培養能力,培養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積極建設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進行頂崗實習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已經與多家公司、代賬公司等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每年輸送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
(二)進一步深化實習管理
1.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建立學校、學生、實習單位和家庭的有效溝通機制,及時和學生進行信息溝通,每周進行學生實習情況匯總,上報到學校;各個系部建立了回訪制度,通過電話、QQ、微信等形式及時和班主任、實習指導老師、家長進行多層面的學生實習信息通報,做好回訪記錄,老師要知道學生在哪里,是否完成了頂崗實習任務。
2.落實安全責任制。安全是實現實習目標的首要前提,關系到學生能否順利完成校外實習任務。因此各系部把安全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校外實習前,以實習動員的形式進行入職前的安全教育,提醒全體實習學生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醒學生遵守實習單位的規章制度,把安全教育深入骨髓。學生進入實習單位后,實習單位要給學生購買人身保險,和實習單位簽署相關協議,保護學生的安全,
(三)優化實習指導教師結構
當前一個實習指導老師帶30名學生,人數較多。實習指導教師既是專業課教師要完成教學任務,又是班主任需要管理學生,還要指導學生完成頂崗實習,工作壓力較大,因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各系部增加實習指導教師的數量。確定實習教師與實習學生比例一般不超過1∶20,指導教師可以是輔導員,也可以是專業課教師,也可以從實習單位聘請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指導教師。
2.強化實習指導教師的工作能力,加大培訓力度。實習指導教師既是學生校外實習的指導者,又能在工作上給學生有力的指導,應具有很強的責任心,能高質量的指導學生完成校外實習的工作。因此應該加強培訓力度,指導教師如何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解決實習中面臨的問題,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四)改革考核標準
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加強過程考核,增加用人單位的考核,考核時涵蓋學校考核、學生自評、用人單位考核,通過三方聯合評價,找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五)落實校企合作的政策
政府應當落實校企合作的具體實施政策,通過稅收優惠、財政獎勵等措施吸引企業接受實習生,鼓勵更多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鼓勵接收實習生。
總之,頂崗實習需要政府、企業、學校共同努力,營造積極的社會氣氛,不搞學歷歧視,制定切實可行的財政稅收政策,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讓初出茅廬的學生盡快的融入社會,成為建設祖國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俞校明,張紅.高職生頂崗實習過程設計與質量控制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29).
[2]張美忠,謝洪.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24).
[3]徐麗香,黎旺星.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8(23).
[4]魯春燕,孫娟.淺析C/S模式和B/S模式的優缺點[J].福建電腦.2008(06).
[5]陳維彬.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7(21).
[6]衣學娟.對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7(02).
[7]謝金榮,喬梁.ASP.NET數據綁定技術應用[J].電腦開發與應用.2007(05).
[8]侯虹.B╱S模式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教務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9]劉曉軍,汪林川,黨三,唐雪飛.基于Web Services的URP中間件——UWare[J].福建電腦.2004(04).
[10]黃剛,趙校.B/S和C/S模式在MIS中的比較[J].鐵路計算機應用.2004(04).
作者簡介:杜希杰,(1976-),遼寧沈陽人,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專業碩士,遼寧金融職業學院會計系副主任,副教授職稱。主攻方向:會計實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