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媛杰
【摘要】本文對民間借貸的風險類型和成因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的風險規避策略,希望本文能夠為民間信貸風險規避以及民間金融、信貸行業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民間借貸 風險 防范措施
一、民間借貸的風險類型
民間借貸顧名思義,指的是不通過國有銀行和商業銀行系統,在公民之間、公民與其他持有資金的組織之間產生的借貸行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限于國有銀行和商業銀行的信貸條件,依靠借貸行為進行融資或者開展其他社會事務成為一種經濟形勢,而民間借貸在占據了一定的信貸市場,也產生了一些風險。
(一)信用風險
民間借貸往往依靠的是一種民間信用,借貸雙方依靠信用進行資金的周轉使用。但是這種以信用為基礎的借貸行為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一方面,借款人本身對資金的償還能力是沒有信用保證的,眾所周知,從銀行貸款需要一定的資產抵押,一旦借款人不能如期償還貸款,則可以以資產抵債,從而降低銀行的風險。而民間借貸對借款人的信用評估并不科學,也沒有資產抵押作為保障;另一方面,民間借貸初始于公民之間的私人關系,后轉為計算利息的個人或組織的借貸行為,盡管借款人能夠借出錢款,但貸款方是否能夠遵守約定,不提升利率、不強行要求借款人提前還款,也是值得商榷的,這也導致了大量民間借貸惡性事件的發生。
(二)法律風險
我國的民間借貸有一定的時限要求,雙方約定時間歸還本金利息,如若借款人逾期不還,追債行為就會產生,此時借貸雙方可以通過協商以及法律途徑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很多的借貸機構并沒有嚴格按照相關流程催債,而是通過恐嚇等不法手段進行催債,使得借款者和借貸機構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迫使借款者提前歸還資金的行為本身并不合法,而我國相關法律僅對國有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催債行為進行規定,用以保護借款者的權益,有關于民間借貸的相關法律尚不健全。隨著民間借貸的行業化發展,我國部分法律法規能夠劃分民間借貸行為中的責權,但一些公民之間的借貸行為以及其中存在的矛盾和法律問題,只能通過民法和刑法中的相關條款進行解決,并沒有專門的經濟法規作為依據,因此,民間借貸行為中的法律風險隱患巨大。
(三)運營風險
民間借貸最初是公民私人之間的資金借用行為,通常,這些資金的使用途徑是進行家庭資金鏈的彌補或者用于個人創業等行為,民間借貸的融資特征并不明顯。然而,借貸行為本身的融資特征必然導致這部分資金流向金融投資領域和追求個人利益行為。采用借貸的方式進行炒股、炒房甚至賭博等行為屢見不鮮,這些風險較高的投資行為甚至非法行為給資金的及時償還帶來巨大的風險,同時也造成了正規銀行的貨幣儲蓄量的減少。從整體上看,民間借貸的資金運營存在著風險,而這樣的運營風險又間接影響了區域金融業的發展。
二、民間借貸的風險根源
(一)民間借貸發展超過了金融風險控制閾限
傳統的民間借貸行為只存在于公民個人之間,借貸額度非常小,甚至不具備“行業”的規模,而據中國人民銀行、中信證券和西南財經大學歷年來對民間借貸規模的調查來看,近10年的民間借貸行為,已經從公民個人行為逐漸轉變成一種金融行業性行為。民間借貸的額度從2005年的9500億上升到2014年的5萬億;借貸區域也從人際關系引發的借貸行為轉移到由借款人、中介和貸款組織之間的利益性行為。民間借貸已經踏入了金融市場的門檻,而借貸系統卻缺乏對金融風險的控制能力,在金融領域中,一旦經營的發展超過其風險控制力,則整個系統就超過了金融風險控制預先,必然會導致信用危機。
(二)民間借貸行為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作保障
經濟發展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對此,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規,來保證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健康程度,甚至國家調整銀行利息、調整物價、進行房地產開發項目規劃和公民購房行為,都有專門的法律和法規作為行使保障。然而,民間借貸所依靠的始終是民法,由于借貸行為產生的危害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的事件,則以刑法為主要處理依據。民間借貸雖然具有金融行業的特征,但其發展并不受到相關的法律約束和保障,因此產生的各種問題,都難以得到妥善的解決,甚至正是由于沒有法律的保障,才導致了各種惡性追債、或者借貸者潛逃的事件,給民間借貸發展本身造成了威脅。
(三)民間借貸的監管機制不健全
我國對于民間借貸的監管不到位,金融監管體制的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間借貸風險的集聚。根據國務院頒布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中的相關規定,民間借貸的監管主體為中國人民銀行,地方政府起到輔助監管的作用,后來的《銀行業監督管理辦法》中又規定由銀監會負責民間借貸問題的監管。這就導致了監管主體不明確,監管效率低下等問題。對于金融業的監管主要集中在正規的金融機構身上,對于民間借貸的監管很不到位,地方政府對于民間借貸往往只是一味的打壓,很少去引導民間借貸的健康發展,這就導致民間借貸容易畸形發展,走上違法的道路。
三、應對民間借貸風險的策略
(一)提高民間借貸行為對風險的主動控制能力
民間借貸的信用風險是由借貸行為對金融風險的控制能力弱導致的,要應對這一風險,無論是借款者還是貸款方,都應該加強對金融風險的認知,具備一定的信貸風險敏感性并主動采取一系列的規避措施。貸款方應注意對借款者的信用度進行評估,調查借款者的信用資料、以往的借款行為以及錢款歸還程度、借款的用途,通過這些信用評估資料,考慮是否貸款給借款者,以及貸款資金的數額,雖然這樣的信用評估以及貸款方式會減少民間信貸的額度,但是,貸款方能夠充分控制借款者信用缺失造成的資金損失風險;同樣,借款方也應該了解民間信貸機構的信譽,避免受到“無抵押、快速放款”等承諾的誘惑,應積極了解正規銀行的貸款服務,進行借貸利息比對等,謹慎選擇是否通過民間借貸解決自身的資金問題。
(二)健全法律法規并提高借貸雙方的法律意識
民間借貸的法律風險需要通過政府行為進行解決,同時,借貸雙發法律意識的提高以及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也能夠對法律風險起到規避的作用。從政府的法律制定角度來看,我國政府需要充分意識到民間借貸作為金融行業發展的一種模式,對金融業整體運營所造成的影響,分析其利弊并針對民間借貸行為中較為典型的、突出的問題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由于民間借貸屬于金融融資范疇,則可以借用經濟法,結合民法、刑法中的相關法規,對其中的條目進行修改,形成專門的民間借貸法律條文,地方政府則可以根據本地民間借貸的發展形勢,在國家頒布的法令基礎上出臺地方民間借貸法規,用以處理借貸過程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借貸雙方的法律意識和公民道德道德素質提高方面來看,無論是借款者還是貸款方,都應該仔細核對借貸合同,盡量對其中借還款的細節進行精確描述,用以維護自身的權利,并且,借貸雙方都應該遵守相關的社會契約,做到有借有還并主動履行貸款承諾。
(三)對民間借貸行為進行科學監管
對民間借貸進行監管,是規避其運營風險的必要手段。國家對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審計并對其內部監管行為進行規定,保證了這些金融機構借貸行為的穩定性,為了保證民間借貸的健康發展,同樣的監管措施也應該被科學地應用起來。國家無權對民間借貸機構和個人進行相關的審計監管,但可以通過信息披露和信用登記對其進行監督。中國人民銀行和證監會要求符合相關條件的機構可以申請加入信用信息數據庫。但是信用信息數據庫的發展還相對落后,并且不向民間借貸機構開放。所以,應該盡快修改相關的法律規章,從制度上放寬信用信息數據庫的加入條件,加快建設民間借貸征信系統和信息披露制度。民間借貸機構應該在信用信息數據庫中做出真實的登記。銀行征信系統的管理機構應該根據征信系統中反映的信用信息,定期評估民間借貸風險,并及時做好風險控制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間借貸作為公民與公民、公民與社會組織之間的信貸行為,即具有私人性質,由具有融資的行業特征。民間借貸自身發展的短板在于其對金融風險的應對能力弱,而相關法律的缺乏以及信貸雙發法律意識薄弱則導致了民間信貸的法律風險,加之金融監管的缺失,使民間信貸承擔了巨大的運營風險。無論是公民個人、民間信貸機構還是國家及地方政府,都應該從責任和權利、利益角度分析民間信貸風險并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規避,只有這樣才能使民間信貸健康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謝審為.民間借貸中的風險分析[J].時代金融,2015(02):128-129.
[2]周劍平.我國民間借貸的風險與防范[J].長沙大學學報,2015(05):117-119.
[3]李雪凈.民間借貸的風險分析及化解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