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提振
芭蕾是一種高雅藝術,素有“西方文明的結晶”和“貴族藝術”的稱謂。它起源于文藝復興時的意大利,發展于具有浪漫情調的法國,在俄國達到鼎盛之后繼而流向全世界,近五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像是一朵永不凋零的向日葵,具有極其頑強的生命力,以一種高貴典雅的姿態屹立在舞蹈藝術之巔,永葆青春。
《堂·吉訶德》是俄國古典芭蕾舞劇的早期代表作,由法國編舞大師馬里烏斯·彼季帕擔任編劇和編導,1869年由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首演。舞劇取材于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同名小說的第二卷,講述的也是一段具有神話色彩的浪漫愛情故事。自1869年首演以來它不斷吸引著各國才華橫溢的編導家進行多次的復排和改編。
為紀念魯道夫·紐里耶夫去世20周年暨誕辰75周年,由中央芭蕾舞團再次復排紐里耶夫版本。此次復排由中芭團長馮英擔任藝術總監,由紐里耶夫的關門弟子曼努埃爾·勒格里擔任藝術顧問,由1985年復排時飾演男主角巴西里奧的張衛強擔任總排練,由1997年復排時飾演女主角吉特麗的朱妍再次上馬挑起女一號的重擔。這次復排不僅有老一輩演員的努力,還有中芭芭蕾新秀馬曉東等人的傾情演繹,可謂陣容強大。
劇情結構的安排
紐里耶夫版的 《堂·吉訶德》相對于彼季帕版而言,在劇情的安排上有所不同。眾所周知,古典芭蕾講究雍容華貴的宮廷氣質和高貴典雅的精神風貌,以簡單浪漫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現上層社會的高貴與情趣。但紐里耶夫在遵從原版的基礎之上,注重舞劇對宮廷氣質的擺脫,強調民族色調。他也對固定化的程式語言進行擺脫,強調故事的喜劇風格,在舞蹈動作中賦予人物以喜劇情趣。
為了能展現西班牙民族特色,在舞蹈編排過程中,除了把融進的西班牙斗牛舞和吉普賽茨岡舞進行精心打磨外,編導還把程式化的古典芭蕾動作語匯和民族風格進行融合,以使整部作品都能表現出西班牙特定的民族氣質。
人物性格的塑造
要想在一部舞劇中塑造出鮮活感人的藝術形象,對于演員來說,不僅需要扎實過人的技術技巧,同時還需要深刻地理解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在《堂·吉訶德》中的男女主人翁,他們不是高高在上的貴族階級,而是處于下層的普通勞動人民,但他們都是激情四射的年輕人,內心對一切美的東西都充滿了好奇和渴望,尤其是對美好的愛情。西班牙的民族風情也造就了各階層人民那種優雅、狂熱、豪放、灑脫的民族氣質,所以對于追求浪漫愛情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是放蕩不羈,無所畏懼的。
這部劇帶有濃郁的喜劇色彩,這樣對塑造人物形象更具挑戰性,尤其是對中國演員來說。飾演吉特麗的朱妍,她已是“二次出征”,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對那種詼諧、逗趣的性格特征拿捏得準確到位,極具細膩感,展現了一位成熟舞者應有的素質。她把一個亭亭玉立、聰明伶俐、熱情、灑脫,渴望美好愛情的少女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鮮活亮麗,讓觀眾在回想時久久不能忘懷。
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業內人士都把《堂·吉訶德》看成是“一塊檢驗芭蕾舞演員能力與才華的試金石”,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這部舞劇不僅在人物塑造方面要求很高,而且在技術能力和體力方面的要求也很高,這對每位芭蕾舞蹈演員而言也是一種極限挑戰。
紐里耶夫版的《堂吉訶德》和彼季帕版的相比而言,在技術技巧的編排上難度更大,更具挑戰性。難度加大的方面主要包括:腳上的動作變多,變得更復雜;動作的節奏變得更快、更緊促;由單面動作變成“左右開弓”;由雙腳的支撐變成單腳支撐。這四個方面的變化對演員基本功的要求更高了一層。
沒有技術的完美就沒有藝術可言。芭蕾演員在展示技術技巧時,不僅要做到高、輕、快、穩,同時還要在高中求輕,快中求穩,如果有一方面的偏失,所有的美將會“毀于一旦”。比如說,在一個大跳中,有了相當高的高度,但是在落地的那一剎發出了“碰”的一聲“巨響”,那么這個大跳再高也就不“高”了。再比如說,在一個旋轉中,旋轉的再快,圈數再多,如果在收的那一瞬間沒有站穩,那么所有的努力也將是功歸一簣。所以,要想展示出藝術的美,扎實的技術還是硬條件。
在《堂·吉訶德》這部舞劇中,兩位主角在展示技術技巧時都有相當精彩的表現。在最后,關系到整部舞劇成敗的婚禮雙人舞中,男女主人翁兩人的配合極其默契,不由得會讓觀眾發出“天造地設的一對”的贊嘆。在個人的變奏中,馬曉東那“能掛在空中”的彈跳能力和那“錐子錐地似的”旋轉穩定性,還有在空轉中的“左右開弓”無不讓人折服;再看看那位精靈般的“魔女”——朱妍,她有著婀娜多姿的身段,每一次擊打都是那樣輕捷靈動,每一次旋轉都是那樣飄逸優雅,即使再小的動作在她的“魔力”下呈現出來都會讓我們感到優美動人。這樣完美的技術呈現,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更何況他們在展示技術的同時還在講述著故事情節,抒發著內心情感。
《堂·吉訶德》之所以能稱得上經典,能在“大浪淘沙”似的舞蹈藝術長河中保留并傳承下來,是因為它涵蓋了能稱得上“經典”的所有有價值的成分,并且這些“經典成分”被每個時期的舞蹈藝術為之吸收利用。作為芭蕾藝術的標準,《堂·吉訶德》的存在將為更多芭蕾明星的誕生而起著催化作用,為芭蕾藝術的發展起著“標尺性”的督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