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的法律法規執行不力與勞動者議價能力低才是帶薪休假落實難的痛點。
《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
每到假期,全國的知名景區便人滿為患,但中國經濟轉型又對增加旅游收入,增加游客人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讓二者兼顧、并行不悖呢?或許,答案就是帶薪休假。
2015年8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要求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要優化休假安排,激發旅游消費需求。鼓勵職工利用周五下午與周末時間相結合,實現小短假。據了解,這已是今年國家第六次提出落實帶薪休假,可謂磨破嘴皮。那么,落實帶薪休假究竟難在哪,到底該如何落實呢?
提了又提 磨破嘴皮
網絡上一直在流傳這樣一句話,“帶薪休假太美,現實依舊骨感。”這樣的調侃與國家的主觀意圖其實落差很大,因為,自今年以來國家已經連續六次提及落實帶薪休假。
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化服務業改革開放,落實財稅、土地、價格等支持政策以及帶薪休假等制度。”
4月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明確提出“切實保障職工休息休假的權利,完善并落實國家關于職工工作時間、全國年節及紀念日假期、帶薪年休假等規定”。
4月24日,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在2015年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帶薪年休假制度施行7年多以來,職工休息休假權益有待進一步落實。下一步要抓好這項工作的落實。
7月28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到要“推動各地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7月31日,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吳文學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要進一步推動帶薪休假制度,并首次提出“2.5天短假”。2015年8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意見》,明確鼓勵帶薪休假,并再次提及小短假。
帶薪休假提了很多年,而這次最大的亮點就是提出了“周五下午+周末”小短假。如果這樣的小短假能夠實現,利用這樣靈活的休假方式將為很多人創造出行機會,到時候“說走就走”的愿望或將實現。
有調查顯示,接近九成人選擇支持“2.5天短假”,他們認為,落實帶薪休假很有必要,能推動旅游業發展、實現錯峰出游。但數據也顯示,我國只有約四成受訪者每年能享受到帶薪休假。很多在私企工作的勞動者往往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實現帶薪休假,這就迫使很多人只能無奈在公共假期與家人共同出行。
而隨著旅游需求的釋放,我國的年均旅游人次仍將保持增長。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報告顯示,2015年到2020年的5年間,中國的旅游市場會保持快速增長,旅游總人次每年將增長9%,市場價值每年增長14%。其中增長最快的就是國內過夜休閑游,將從每年2.45億人次增長到7.98億人次。換言之,中國國內旅游的人流頂峰仍未到來。
帶薪休假 好處多多
“既改變‘人山人海的中國式旅游,又兼顧增加旅游收入,根本方法只能是落實帶薪休假。這是已在國外得到證實的。”經濟學家、著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早在1982年,于墨西哥舉行的世界旅游會議通過的《阿卡普爾科文件》就指出,各國的責任不能局限于承認帶薪休假的權利,而應該創造實際和恰當的條件,讓享有假日的人更有效地享受,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應該做出實質性努力錯開休假時間”。只有錯開休假時間,才能讓各種景點、娛樂休閑設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許多歐美國家也沒有“黃金周”的概念,法定假日不會連著一起放,也不會挪用周末使得連續6、7天要一直辦公,他們基本都在帶薪休假期間旅游和度假——當然,較長的帶薪休假天數是這樣做的前提。
然而在中國,法定假期本來就相當有限,這其中有好幾天屬于全國人民一起返鄉的春節,好幾天屬于全國人民一起出游的“黃金周”和公共假期,這完全違背了“錯開休假時間”這一原則,使得中國人的旅游度假質量相對較低。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只能在傳統的“黃金周”和公共假期之外,盡量利用《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所規定的帶薪休假時間來進行旅游度假,分擔“黃金周”和公共假期期間的旅游需求和景點承受的壓力。
但我國的現實是,民眾的帶薪休假遠遠不夠。不僅帶薪休假的天數在世界上本來就偏少,能夠落實的帶薪休假天數就更少。有調查顯示,2014年,在職人員中,“每年享受”帶薪休假”的,僅占約40%;“經常享受”的占約20%,26% 的人只是“偶爾享受”,另有1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符合條件但從來沒有享受過帶薪休假”。無怪乎利用帶薪休假出外旅游始終不是主流。
法律保障與議價能力
在我國,無法落實帶薪休假的痛點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立法和執法問題。于2007年頒布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雖然規定了職工帶薪休假的權利和天數,但這一行政規定本身的法律地位較低,也并無嚴格的處罰條款,因此很多用人單位并沒有遵照執行。并且,政府人事、勞動保障部門往往沒有主動監督檢查這一條例,使得很多地方將條例變成一紙空文。
有人認為,企業是否放帶薪年假,公權力不應干預過多,應該交由市場自己決定,如果員工不能忍受企業不放帶薪年假,那跳槽就好了。不少人還擔憂如果公權力強迫企業放帶薪年假,可能會造成企業雇傭員工的意愿降低。
的確,上述的說法有其道理。但正如一天8小時工作制和周末雙休制一樣,帶薪年假應該被視為保障勞動者身心健康的基本權益。在英國,20世紀30年代的失業狀況也極其嚴重,幾乎每年失業人數均在210萬以上,失業率平均在10%以上,但正是在這種條件下,1938年英國通過了《帶薪休假法案》,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認可并實踐帶薪休假的國家之一。而這份法案,成為了英國人主張帶薪休假權利的有力保障。
另一大痛點就是勞動者議價能力低。英國《帶薪休假法案》之所以能夠出爐,離開不了勞工代表與資方的集體談判。然而在中國,《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是由國務院出臺,其執行也力度不足。調查顯示,“擔心上司對其工作態度的評價而不愿休假”與“勞動者維權意識和能力不足”成為帶薪休假落實不到位兩大靠前的障礙。
事實上,越是規范的、勞動方相對雇傭方地位越高的單位,帶薪休假落實得越好。調查顯示,98.2%的行政機關員工表示,其單位按照或高于國家現行標準執行帶薪休假。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外資企業,該比例也分別達到了97%、96.5%和95.4%。而在私企,僅六成(60.1%)員工表示公司按標準執行帶薪休假,而員工休不休還不一定。
這足以說明,帶薪休假的落實,讓勞動者有更多機會出行旅游,與勞動者的地位有很大關系。想要爭取帶薪休假的權利,勞動者就務必提升自己的議價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