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一 、情感,要貫穿教育過程的始終。正是情感,創造了教學情境,正是情感,教師,學生,文本,作者,在現在的時空中交匯,碰撞,引起心靈深處的震動和共鳴。狄德羅指出:“只有情感,偉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達到最偉大的成就。教師的激勵作用,鞭策作用,依賴于教師深厚的情感。”朱自清寫梅雨潭的綠:“那醉人的綠呀! 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 滿是奇異的綠呀。 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 但這是怎樣的一個幻想呀?!疑岵坏媚?, 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著你, 撫摩著你, 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 我從此叫你 ‘女兒綠么?” 在作家的筆下, 梅雨潭的綠水猶如美麗的小姑娘, 包含著無限的情意。 這種擬人化的寫法, 使物我交融, 形成醉人的境界。柳宗元的 《小石潭記》 亦有同工異曲之妙:“潭中魚可百許頭, 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怡然不動; 忽爾遠逝, 往來翕乎, 似與游者相樂。 ” 水中游魚亦感染了游人之樂而與游人同樂, 不愧為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感動不了自己便不能感動學生,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傾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觸動。
二、情感教學要富有創造性,它能夠令人產生心曠神怡的美感,客觀刺激可以引發學生千變萬化的情感,從而產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師注意學生的情感教學,以情營造教學氛圍,以情再現課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讀,以情激起學生創造性思維。我在從教第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中,追求的就是學生的感受,或者說是可以的追求。一位合格的教師還應具備課堂教學中各種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這種應變能力的高低也直接體現出教師的自身素質問題。比如: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淘氣,把一只剛會飛的小鳥或一只大青蛙帶來不小心發出的鳴叫聲,因而影響到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時,作為教師就要適應這種突發事件,掌握好隨機應變的教學藝術,迅速穩定學生的學習情緒,控制好課堂秩序,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創設積極的教學環境,培養教學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應激性,激起學生的情感愉悅,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走進文本,和里面的人物共悲樂。但是,這個時期的所追求的情感的愉悅,與其說是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和培養,不如說是為了教學目標和人物的達成而做的,具有很強的功利性。課堂上氣氛融洽,討論激烈,常常是談笑風生。
三、要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學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閃爍著美的光彩,幾乎涉及美的各個領域,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展現了美的各種形態。這些不同形態的美,正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走進學生的內心,在靈魂深處撞擊,引起學生的強烈的審美體驗。例如,我在講授完《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子》時,引入了一段抒情:“我覺得,人生更像一片葉子,正如文章里說的一樣“看呀!經過了漫長一夜的風吹雨打,在磚墻上還掛著一片藤葉。它是長春藤上最后的一片葉子了。靠近莖部仍然是深綠色,可是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它傲然掛在一根離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貝爾奧是一片博愛的葉子,他用心靈的畫筆畫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讓瓊西從絕望中看見希望,再次點燃了瓊西生命的火焰,自己卻掉落,枯萎。瓊西是一片堅強的葉子,在貝爾奧的關心下,她也一定會成為那片在風雨中搖曳,但永不屈服的那片葉子。 ”這樣就能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反省自己的靈魂,做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教學漸漸脫離了浮躁和喧嘩,走向平靜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