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友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的各個階段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生應“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語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能夠靈活把握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文言文的特點,有效地實施教學。可以從以下的三個方面來闡釋: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點
1.弄清字、詞、句的含義,學習古漢語知識。
高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言詩文形式多樣,時間悠長,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由于距現在時間較長,很多語匯的意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要弄懂選文的意思,首先就要弄清文言文中字詞句的意思和有關句式的用法。即: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理解詞義,明確詞序;分析句子,掌握句式。
2.了解歷史知識,消除時代隔閡。
時代隔閡是高中語文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的主要障礙,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具體篇目,查閱相關的資料,弄清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經歷,了解有關史實和典故,了解名物典章制度和社會習俗,學習古代文體知識。這些相關的準備,可以幫助中學教師更加透徹地分析文章,把握重點,幫助學生更快地提高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難題,學生往往視為畏途,教師也苦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會很多,有文言文自身的原因,也與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有關。
1.從文言文本身來看,文言文社會基礎薄弱,缺乏文化氣氛。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有它的社會性和廣泛性,只有人人接受,人人適用,才有生存的可能。文言文作為中國古代的通用語言,自新文化運動開始倡導白話文以來,便漸漸縮小了它的使用范圍。事實上,文言文基本上失去了用武之地。文言著作和文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傳承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理應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護。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營造學習文言文的氣氛,讓學生認識到文言文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瑰寶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學習文言文,還有助于中學生研究古代文學作品和歷史典籍,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借鑒古人創造的精神財富。
2.從教師的方面看,教師過于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以“知識權威者”自居,依賴于教參的統一要求,課堂形式呆板僵硬,缺少靈活性,學生在課堂中只是充當容器的作用。學生學到的只是純粹知識的羅列,沒有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教師雖然苦口婆心地講解,但由于過于注重知識的分析結果,把一篇美文肢解得支離破碎,收到的效果也甚微。這樣,學生不但沒能體會文章的優美,反而越來越沒有興趣。
3.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意識淡薄。
學生是文言文學習的主體,決定文言文學習的效果。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澀難懂和教學方式的枯燥無味,學生往往缺少主動學習文言文的意識,他們學習文言文多是由于考試和教師的要求,很少有學生是出于對文言文的喜愛而去學習的。而且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多局限于文言詞和一些句式,對于文言文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他們則無暇顧及,他們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顧及。但是,由于高考的壓力和應試教育的出題形勢,他們也只能舍棄對文言文的深入學習。
三、新課標下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改革建議
1.加強誦讀指導,注重誦讀教學。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文言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誦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的教學離不開學生的反復朗讀,只有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才能把握課文的內容。誦讀可采用多種形式,但必須堅持二主二輔:以課堂誦讀為主,集體誦讀為輔;以學生誦讀為主,教師誦讀為輔。不論那種形式的誦讀,教師都應該給予必要的指導。
2.注重文本的創造性解讀。
引導學生不能僅限于文本,要用現代思想觀念解讀文言文的思想內容。學生學習文言文是為了解學習優秀的古代文化,所以中學文言文教學要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多元解讀,學習文本中傳達的有益思想,古為今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養成學生多元化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