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麗 姜侶



摘 要:如何優化西部地區勞動力資源配置事關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利用對西部地區三次社會調查資料,采用隨機前沿的分析方法(SFA),測算兼業化背景下農戶勞動力在不同領域的配置效率,并對不同類型農戶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行比較,發現風險與不確定性是導致農戶兼業化的主要原因,兼業化的風險規避行為影響了農戶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的進一步提高。提高農戶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應從降低風險與不確定性著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革二元制度,建立統一勞動力市場,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與勞動培訓。
關鍵詞:農戶;風險與不確定性;兼業化;配置效率
中圖分類號:F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5)05-0083-09
一、農戶理論及其相關文獻研究進展
(一)農戶理論的演進
我國已經進入全面的體制轉軌與結構轉型時期,如何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轉換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值得關注的主要問題,而農戶如何配置資源、如何選擇經營行為就成為這一問題的關鍵。對農戶行為的解析便于尋找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路徑。
農戶是一個特殊的行為主體,關于農戶資源配置行為與經營方式的研究從未停止過。理論界對于農戶理性問題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三大主導理論。以舒爾茨為代表的“理性小農”理論把農戶看成和資本主義企業一樣是具有經濟理性的經濟人,在配置農業資源時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與之相反,以恰亞諾夫為代表的“道義小農”理論明確反對將農戶理性化的觀點,強調農戶即是生產單位也是消費單位,其經濟行為的目的是滿足家庭成員的消費需求,遵循的是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原則,縱向一體化是小農發展的最佳組織形式。斯科特繼承了恰亞諾夫的思想,他的研究進一步認為農戶行為的主導動機是“安全第一”和“避免風險”的生存經濟學。在舒爾茨和恰亞諾夫思想的基礎上,結合馬克思的階級小農思想,黃宗智提出了“綜合小農”理論,強調把家庭當作一個生產和消費合一的單位,他認為農戶既是一個利潤追求者,又是維持生計的生產者。
隨后,由于市場化進程中農戶的兼業化行為普遍,風險與不確定性對農戶的資源配置方式影響重大,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開始關注農民的風險偏好問題,在傳統農戶經濟理論要素之外,把風險要素納入到對農戶經濟行為的分析中,由此形成了風險規避理論。該類研究以馮紐曼-摩根斯坦(NM)效用函數劃分的風險中性者、風險偏好者和風險厭惡者三種類型為前提,認為農民是典型的風險厭惡者,該理論代表人物Roumasset(1976)認為農民的經濟行為遵從“安全第一”的拇指規則(safety first rules of thumb)。Ellis(1988)也提出用“安全第一”理論來闡述農民的經濟行為,他認為農民在進行生產決策時要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不利情況,即使某種生產決策在給定的條件下是最優的,如果風險的存在使得預期收益小于最低可接受收益,那么當其發生概率大于可接受最低收益所發生的概率時,農民就不會選擇這種最優決策,而是選擇一種風險更小的決策,盡管后一種決策不能使他實現最優,但至少可以保證其在最不利的條件下得以生存[1]。利普頓認為,貧困農戶更加厭惡風險,對于掙扎在饑餓邊緣的貧困農戶來說,追求利潤顯然是太過奢侈,他們的行為是硬預算約束條件下的理性行為,遵循的原則是“風險最小化”。也就是說,農戶作為典型的風險厭惡者,在存在風險與不確定性的條件下,其決策行為遵循的不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風險最小化原則。
(二)農戶風險規避措施與資源配置方式
農業作為基礎性產業,由于其生產過程對自然的高度依賴性、較小的收入需求彈性等特點,是典型的弱質產業,存在著諸如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社會風險、技術風險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面對如此繁多、復雜的風險,為了規避風險,農戶也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或緩解手段。Townsend(1994)將農戶的風險緩解措施分成兩大類:事前和事后兩種,事前措施包括采用風險較小的技術、多樣化生產、儲蓄或者資產積聚等;而事后措施包括家庭間的實物轉移、在信貸市場上借款等。Fafchamps(2003)將風險緩解手段分為三類:事前減少沖擊的策略、通過資產積累的緩沖儲備策略以及風險分擔策略。具體策略包括農業保險、選擇和改變居住環境、選擇適合本地的農作物品種、采取靈活的農藝安排、運用專業化的種植技術、采用多樣化的作物和品種結構等。JingYou et al(2010)認為事前策略和事后策略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它們共同的作用導致農戶采用低風險低收入的低均衡資源配置方式。農戶的自然風險分散機制主要有非正規機制和正規機制兩種:非正規機制是指農戶采取低風險的管理手段,同時也是低預期收益的手段,這種手段雖然有效規避了風險,但也讓他們喪失了獲得更多收入的機會;正規機制主要是指農業保險(鳳蘭 等,2013)[2]。
從實踐中來看,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產業政策體系還很不完善,農業風險防范措施十分有限,農戶面臨的風險更為復雜,經常是自然風險、市場風險、體制風險等相互交織。面對紛雜而高發的風險,在信貸市場發育滯后、農戶儲備不足的情況下,農戶風險防范主要以事前防范為主,包括多樣化的資源配置方式、兼業化經營等風險分散手段[3]。農戶多采用“事前”策略和“事后”策略的有效結合:“事前”策略主要是通過多樣化的種植活動來分散風險,如作物種植的地塊分散等;“事后”策略主要包括動用食物和現金儲備、借貸、獲取工資性收入、變賣資產、減少消費支出、依靠救濟、移居外地等(陳傳波 等,2003)[4]。此外,勞動力是農戶最核心最活躍的資源,勞動力的多樣化配置最能反映農戶的資源配置行為。中國農戶的資源配置方式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國內的很多研究也證實了農戶的這種資源配置方式,比如“半工半耕”“男工女耕”“農忙種地、農閑打工”成為家庭內部分工的顯著特征(陳開軍 等,2010)[5]。
(三)農戶資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