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波 王偉等



摘 要:生態環境問題是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河北省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除了水資源短缺、地形和靜穩氣候條件等外在因素,還有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結構性污染突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等內在的影響因素。對比京津生態環境資源,河北省在清潔能源利用、產業升級、優化布局、提高城鎮化水平等方面還存在巨大提升空間。改善河北省環境質量,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應推進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生態環境修復和綠色新型城鎮化建設。
關鍵詞:京津冀;生態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5)05-0019-06
作為京津冀區域內大氣污染、水污染最嚴重地區,河北省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已成為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造成河北省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改善河北省環境質量,對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環境形勢嚴峻
(一)大氣污染嚴重
河北省大氣污染嚴重。2013年,全省設區市達到或優于Ⅱ級的優良天數僅占全年總天數的35.34%,重度污染以上天數占全年總天數的21.92%。超標天數中各市以PM10和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較多。2013年,全國污染最嚴重城市排名的前10位中,河北占7席。除張家口、承德、秦皇島和滄州外,其他7個設區市都污染嚴重,成為區域性問題。受能源結構影響,河北省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高。2013年河北省單位國土面積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量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港澳臺除外)單位面積排放強度由高到低排序中,分別排名第8位和第7位;萬元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由高到低排名中,分別居第10位和第8位。
與京津地區相比,2013年,張家口、承德、秦皇島3市PM2.5年均濃度遠低于北京和天津,其他城市遠高于京津(圖1)。在單位國土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方面,天津在京津冀13個城市中處于較高水平,衡水、滄州、張家口、承德和保定5市均低于北京(圖2)。萬元GDP污染物排放強度方面,河北省11個設區市均遠高于京津兩市(圖3),在清潔能源利用、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工藝升級及污染防治技術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水環境狀況堪憂
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河北省平原河流大多斷流,河流水質總體為中度污染,其中山區河流水質較好,基本可達到水體功能要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的平原河流基本干涸,污染較為嚴重。跨境斷面中,出境斷面水質好于入境斷面水質,其中入境斷面中河南、北京、山東來水水質較差,出境斷面中入北京的水質較好[1]。地下水超采嚴重,受污染地表水入滲補給影響,局部地區地下水出現重金屬超標和有機物污染的現象[2]。湖泊濕地生態功能弱化,白洋淀、衡水湖等水面面積大幅縮減,濕地植被破壞,水體污染嚴重,水體富營養化現象普遍存在。水環境污染物排放強度大。2013年,河北省單位國土面積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量,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港澳臺除外)單位面積排放強度由高到低排序中,分別排名第10位和第16位;萬元GDP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5倍,氨氮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由高到低排名中,分別居第15位和第22位。
與京津地區相比,單位國土面積水污染物排放強度方面,河北省11個設區市低于京津兩市,尤其張家口和承德兩市,遠遠低于京津冀其他地區(圖4),發展空間較大。萬元GDP水污染物排放強度方面,全省11市均遠高于京津兩市(圖5),還有很大的節水降耗空間,亟需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工藝升級改造。
(三)生態環境格局失衡
生態環境格局失衡,生態服務功能亟待提升。河北省土地利用以耕地為主,林地為輔。2010年河北省耕地面積約為6.56萬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為1.35畝,主要分布在平原農業區,林地主要分布在燕山及太行山山區,近十年來河北省耕地面積有明顯的降低趨勢。河北省土壤保持功能較低,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不高,局部地區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和土地沙化問題嚴重,景觀趨于破碎,人類對景觀的干擾程度逐漸增加。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一般。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農村環境污染主要表現為生活垃圾、污水排放、農藥污染和農業薄膜污染。全國土壤污染調查結果顯示,河北土壤污染屬中度、重度污染,占耕地總面積的2.1%,主要是汞、砷、鎘超標。
與京津地區相比,河北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積遠高于京津地區,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8畝/人)(圖6);河北省生態環境質量低于京津區域,僅秦皇島、承德兩市的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稍高于天津(圖7);北京土壤屬中度、重度污染占耕地總面積的1.8%,天津屬中度污染占0.6%,河北省土壤污染程度稍高于京津區域。
二、生態環境問題成因與特點
京津冀地區,河北省是大氣污染、水污染最嚴重、資源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一方面,在地形、氣候條件、高份額的煤炭消費、偏重的產業結構以及機動車尾氣排放和農業面源污染等內外因雙重作用下,河北省大氣污染日益呈現重度復合污染的態勢。另一方面,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加上平原地區重工業密集,造成平原地區水污染嚴重,同時,受地下水嚴重超采和地表污水補給的影響,局部地區地下水出現污染現象。除此之外,污水灌溉、農藥化肥過度使用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以及城鎮化率低帶來的農村生活污染問題,嚴重制約了河北省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綜合以上分析,現階段河北省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水資源極度短缺
河北省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1/7。平原河流大多斷流,水體自凈能力極差,水環境承載力不足。供水壓力大,河北省長期依靠超采地下水緩解供水壓力,雖然有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輸水工程,但承擔著北京市81%、天津市93.7%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已突破了能提供水資源的紅線。平原地下水超采面積66 779平方公里,占平原總面積的90%以上。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含水層局部疏干,漏斗區面積超過5萬平方公里,地面沉降、地裂等地質問題頻現。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濕地逐步萎縮。生態水量難以保障,導致平原地區出現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狀況,僅通過治理難以達到水體功能的要求。
(二)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
河北省能源消費總量大。2012年,河北省能源消費總量占京津冀總量的66.3%,約占全國的8.37%。能源消費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能源消費方式粗放,全省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高達88.8%。工業能耗偏高,2013年,煤炭發電比重高達89%,工業用煤占全省煤炭消費總量的87.5%,其中鋼鐵、電力用煤占工業用煤總量的75%。綜合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2013年,全省單位GDP能耗為1.158噸標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9%,由低到高居全國第23位[3],遠高于京津。清潔能源替代艱巨。河北省能源資源稟賦差,目前能源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67%,省內缺乏天然氣、水電等優質能源資源,核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能源發展仍相對滯后,產業基礎相對薄弱。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2012年全國已達9.4%,2020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15%和20%左右,河北省2012年只占1.6%[4];到2017年,在煤炭消費削減4 000萬噸的情況下,預計全省清潔能源需求將達1.1億噸標煤,是2012年的3倍[5];2030年如爭取達到屆時全國平均水平,需付出更大努力。以煤炭消費為主的能源結構,不僅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影響,也使經濟轉型面臨巨大壓力。
(三)結構性污染突出
產業結構不合理。2013年,河北省三次產業比重為12.4∶52.1∶35.5。其中,第二產業比天津高1.5%,比北京高29.8%;第三產業比天津低12.6%,比北京低41.4%。第二產業中,傳統產業占比較大,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比重約為12:88,輕重工比重約為2:8。鋼鐵、化工、建材等傳統工業在經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偏重的產業結構和落后的生產治污工藝造成了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基本特征,給污染減排帶來巨大壓力。產業布局亟待調整。產業集群結構趨同,各城市之間重復建設嚴重,如鋼鐵產業是河北省優勢產業,幾乎所有城市都有鋼鐵企業布局。雖然河北省鋼鐵企業均執行嚴于我國其他地區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特別限值,但是由于產業布局不合理,造成了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難以削減的情況,限制了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
(四)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農業耗水及污染嚴重。農業用水占全省用水總量的70%左右,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落后,漫灌浪費嚴重。農業面源污染如農村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化肥農藥等,對地表水、地下水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城鎮化率有待提高。2013年河北省城鎮化率為48.12%,比2012年提高1.32%,提高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京津相比差距還很懸殊。2012年北京城鎮化率已達86.3%,2014年天津也接近83%,河北省城鎮化進程和質量制約著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河北省粗放型的城市發展方式,資源被過度消耗,生態環境承載力較低。環首都貧困帶生態問題突出。為支持首都生態建設和提供充足潔凈的水源,河北承德、張家口、保定等環首都周邊區域的經濟、資源開發和農業生產受到限制,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形成環首都貧困帶。加之該區域本身自然條件惡劣、水資源匱乏,進一步導致了該區域草場退化、土壤侵蝕、土地鹽堿化、水土資源不協調等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三、對策建議
河北要在生態領域實現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率先突破,必須按照習總書記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五點要求,在現階段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難以快速改善的情況下,有序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強化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和煤炭高效清潔利用,在產業發展上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加快生態修復,建設京津生態安全屏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容量、空間和條件。
(一)有序推進能源結構優化
京津冀區域整體能源結構偏重、污染嚴重、節能減排壓力巨大,且資源不足,消費缺口嚴重,而河北的問題則更加突出。建議有序推進能源結構的優化,在構建整個區域安全、高效、節約的能源保障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1. 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大幅壓減煤炭用量,大力提高能源效率,以較少的能源消費支撐經濟社會較快發展。燃煤電廠的平均熱效率由2010年的36%提高到2030年的42%,2030年工業鍋爐、煉鐵高爐、水泥生產、煉焦爐和磚瓦窯單位產品的能耗至少比2010年分別降低24%、13%、16%、44%和27%。加快淘汰落后產能,2017年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加快淘汰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禁止新建每小時2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加快淘汰分散燃煤鍋爐,以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和清潔能源實施替代。壓縮冶金、水泥、玻璃等高耗能產業規模,以先進的產業裝備技術和低污染排放技術,重構產業規模和布局,發揮河北省優勢產業的最大經濟效應。
2. 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各類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短期內難以形成供應能力的情況下,應將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作為提高能源效率、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首要任務。提高煤炭洗選比例,現有煤礦和新建煤礦均要建設煤炭洗選設備并加強質量管理。大幅增加清潔煤炭供應,利用微煤霧化技術改造城鄉燃煤鍋爐[6],加快推進清潔型煤生產配送中心建設,強制淘汰、禁止流入劣質煤[5]。實施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行動計劃,通過科學規劃,與先進環保治理企業戰略合作等方式,對燃煤電廠及工業燃煤鍋爐開展燃煤技術升級改造。結合《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審核及管理暫行辦法》推行“燃氣排放限值”技術,支持現有燃煤電廠通過改造達到燃氣電廠排放標準,新建燃煤火電機組一律按燃氣電廠排放標準建設,實現“近零排放”[5]。加強散煤管理,對小城鎮和農村地區民用燃煤消費,通過政府管控、政府補貼和市場機制等手段,提高低硫煤和潔凈型煤使用比重。深入實施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工程,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納入京津冀城鎮群建設規劃的城市、縣城提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管理要求。
3. 優化能源供應體系。加快京津冀區域天然氣統一規劃和布局,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市場,加大河北省天然氣供給水平。通過加快建設特高壓輸電線路,對外提高山西、內蒙向京津冀地區輸電比例,對內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逐步實現能源供應體系優化升級。以綠色低碳為方向,配套推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和儲能等能源技術創新發展,解決大型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統發電并網技術及體制壁壘等問題。優先考慮在河北省張承地區、太行山區大規模建設風電、光電工程,推廣農村家庭戶用光伏發電,將其培育為帶動河北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
(二)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河北省產業結構偏重,鋼鐵、化工、建材等傳統工業在經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偏重的產業結構和落后的生產治污工藝造成了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基本特征,給污染減排帶來巨大壓力。建議借助京津產業向外轉移的有利契機,找準切入點,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產城互動、區域聯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1. 優化產業布局。建議以鋼鐵行業為重點和切入點全面推進工業布局的優化。繼首鋼搬遷曹妃甸、河北鋼鐵集團重組、石鋼搬遷等布局調整之后,重點在鋼鐵集中分布區域開展民營企業的兼并重組,達到鋼鐵行業退城入園或退城近海的布局要求。貫徹落實《河北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方案》,推進冀南鋼鐵集團、河北太行鋼鐵集團、唐山渤海鋼鐵有限公司搬遷改造、“退城進園”等新項目。通過兼并重組、布局調整,力爭到2020年底沿海臨港和資源優勢地區鋼鐵產能比重提高到70%,全省鋼鐵冶煉企業數量減少60%,組建15家左右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
2. 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河北省應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及京津產業轉移的方向,把化解重點行業過剩產能作為今后一段時間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把工藝技術升級、工業經濟質量提升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和承接產業轉移的目標。以6643工程為階段目標,加大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過剩產能化解,以國家“一路一帶”發展戰略為契機,鼓勵產能過剩重點行業開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轉移。爭取國家把河北省作為國家“一路一帶”產品、原材料轉移基地,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在有序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堅持以市場換取技術,創造條件吸引京津先進工藝技術及污染治理技術在河北省落地,帶動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充分利用好走出去和引進來兩大機遇,創新合作模式、完善交流平臺,發揮河北省優勢產業的最大經濟效應。
(三)全面開展生態環境修復
京津冀區域生態格局實際是河北廣袤的生態空間環抱著京津兩座特大型城市。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中,應堅持河北省生態環境支撐區的定位,積極協調京津,統籌區域主要生態功能區布局,增加生態系統的連續性,構建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1. 推進生態修復重點工程。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明確各自的生態空間功能定位,以《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規劃》重點修復工程為依托,積極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程、河流水網建設和污染治理工程、湖泊濕地保護工程、山體修復工程和綠色河北攻堅工程。在工程建設中,將事關區域生態安全、京津特別關注、京津直接受益的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水源保護區、水土流失區和防風固沙區,確定為重點工程優先實施區,積極申請國家設立專項基金予以大力支持,加大公共資源配置傾斜力度。建議國家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將河北省張承地區和環首都、環天津縣區(環京津貧困帶)全部納入一般性轉移支付范圍,積極協調京津,對口尋求重點工程的專項支持。
2. 完善綜合生態補償政策與機制。以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服務功能性為依據,以流域生態補償為突破口,建立健全京津冀區域生態補償政策與機制。建立引灤入津工程生態補償機制,天津支付補償資金用于改善灤河上游及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水質。完善北京與張承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北京支付資金補償張家口和承德地區承擔官廳水庫與密云水庫上游流域的水源涵養、水污染防治和生態涵養工作。以白洋淀、衡水湖、文安洼、地表型飲用水水源上下游、太行山西部山區與平原為重點,建立健全省內跨區域的綜合生態補償政策與機制。在綜合考慮直接經濟損失、機會成本和生態治理投入的基礎上,統籌財政收入、經濟發展特點和人口分布合理確定生態補償標準。同時京津冀區域應統籌建立和推進生態補償監測、評估和考核等保障機制,掌握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補償成效,監督生態保護責任,通過評估和考核,切實提高生態保護效果。
(四)持續推進綠色新型城鎮化建設
相比于京津,河北更好更快的發展才能帶動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因此要大力推進河北省城鎮化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農村面貌的改善。
1. 大力提速城鎮化建設水平。快速提高城鎮化水平,用更好的經濟條件,更完備的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集中處理和處置生產廢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減少污染物排放,為區域協同發展騰出更好的生態空間和環境容量。每個市縣,特別是重點發展的市縣,都要確定各自的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紅線,明確本區域產業發展功能,找準產業發展方向和清潔生產要求,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的產業負面清單,全面銜接和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
2. 加快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在完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省目標的基礎上,建議繼續向國家申請,將河北納入全省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省區,全面改善區域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加快鄉鎮和連片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加大水源地環境監管力度,優先治理水源地周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礦污染、畜禽養殖和農業面源污染。推進村鎮供水、排水和污水收集與處理等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推廣使用潔凈型煤、優質低硫散煤、生物質能等。在張承地區、太行山西部山區鼓勵開發光電、風電等清潔能源。以永定河流域、南水北調沿線、引灤入津沿線、北京應急供水庫區、白洋淀、衡水湖周邊地區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推廣綠色、有機、高效農業生產,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強化秸稈禁燒監管措施,盡快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全省以縣為單元,科學調整和確定養殖業布局、總量和規模,劃分禁養區和限養區,對規模化養殖企業和小區進行全面治理。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鎮建設。
參考文獻:
[1]河北省環境保護廳.2013河北省環境狀況公報[R/OL].2014[2015-03-31].http://www.hb12369.net/hjzlzkgb/201406/P020140606552933555911.pdf.
[2]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R/OL].2013[2015-03-31].http://www.zhb.gov.cn/gkml/hbb/bwj/201304/W020130426385982562738.pdf.
[3]張杰輝.能源消費革命與工業結構調整[R].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議發言材料,2014.
[4]清華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項目組,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經濟發展、能源革命和污染控制協同戰略研究[R].內部文件,2015.
[5]河北省發展改革委.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環境保護)專題調研座談會上的匯報[R].內部文件,2014.
[6]張慶偉.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河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N].河北日報,2015-01-15(01).
責任編輯:曹華青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e caus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Hebei Province, in addition to the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water resource shortage, the terrain and the static stability of climatic conditions, there are some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irrational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structural pollution,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so on. Compared with Beijing and Tianjin region,there is a huge promotion space in the aspects of clean energy usage, industrial upgrading, layout optim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improvementleve in Hebei province.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Hebei Province,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shoul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and green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trategy